魏剛防線

法國保羅·雷諾內閣改組後,馬克西姆·魏剛將軍 接替甘末林任法軍總司令。魏剛上台後即在索姆河和埃 納河一線倉促構築“魏剛防線”,準備據險防守,阻止德軍 南下。1940年6月3日,德國空軍向法國的機場和後方 實行密集突擊,摧毀法軍飛機約900架,奪取了制空權。6 月5日拂曉,德軍以143個師的兵力,對“魏剛防線”發動 大規模進攻,開始了法蘭西戰役的第二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剛防線
  • 國家:法國
  • 人物:保羅·雷諾
  • 時間:1940年6月3日
背景,戰爭進程,巴黎淪陷,自吞苦果,抵抗,巴黎起義,教訓,魏剛簡介,

背景

德國“閃擊”波蘭得手後,更助長了希特勒稱霸世界的勃勃野心。於是,他一手舉著“尊重中立國家”的招牌,一手簽發了進攻西歐的第6號指令,制定了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計畫,將重兵壓在北海至瑞士一線,張開了吞併西歐的血盆大口。
德國為實現入侵西歐之目的,保障其翼側安全,決定首先進攻北歐諸國。在占領丹麥並在挪威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後,認為實施“黃色方案”的時機已經成熟。到 1940年 5月初,德軍已在北海至瑞士一線集結和展開了 136個師(內有 10個裝甲師、 6個摩步師),坦克 3000多輛,飛機 4500架,企圖以“A”、“B”、“C”三個集團軍群,一舉吞併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繼而攻占法國。

戰爭進程

在法軍節節敗退的嚴重關頭,為了挽回局勢,5月18日,雷諾改組法國內閣,親兼國防部長,並召回駐西班牙大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宿將,84歲的貝當元帥,擔任內閣副總理。19日,雷諾免去了甘末林法軍總司令的職務,任命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名將魏剛為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魏剛剛從敘利亞率召回國,對戰局具體情況並不了解。他走馬上任,就立即取消了甘末林19日早晨下達的在比利時的英法軍隊向南突擊、衝過兵力薄弱的德國裝甲部隊防線突圍的命令。等到魏剛了解情況重新組織防禦時,已經耽擱3天的寶貴時間,局勢更加惡化了。
魏剛計畫的基本內容是:試圖使北部的英法部隊和中部法軍匯合起來,重新組織一道連綿防線。5月22日,盟軍最高軍事會議批准了魏剛計畫。但該計畫在執行過程中,由於英方的猶豫不決和負責指揮北部部隊軍事行動的比約特將軍因車禍突然喪身,加之比利時軍隊的無條件投降,最後毫無成效地失敗了

敦刻爾克撤退後,魏剛進行著最後的掙扎。在他的嚴令下,法軍終於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之間倉促建立起一道防線.但此時法軍精銳之師已遭重挫,所剩的71個師裝備甚差,且無空軍支援,要頂住100個德國師餓虎撲食般的攻勢,已幾乎沒有可能。
德軍攻占法國北部後,為不使退至松姆河、瓦茲河及埃納河一線的法軍設防固守,,便趁其立足未穩之際,向法國腹地發起了攻擊。其計畫是:“A”、“B”兩集團軍群,強行突破“魏剛防線”,占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出至馬奇諾防線的後方,再配合從正面攻擊的“C”集團軍群占領馬奇諾防線,圍殲法軍,結束戰爭。
正當德軍向法國腹地推進,其先頭部隊進抵巴黎西 郊時,一直自稱“非交戰國”的義大利趁火打劫,於6月10日出動32個師,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法境,給法國背 後一刀。面對險惡的局勢,法國政府並未號召和組織人民 奮起抵抗。6月11日,法國政府遷到圖爾,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6月13日,雷諾政府正式向德國提出停 戰請求。
6月14日,德軍兵不血刃占領巴黎,艾菲爾鐵塔 上掛起了法西斯德國的卐字旗。同日,法軍的馬奇諾防線 被突破,雷諾政府又從圖爾遷至波爾多。6月17日,德軍 進至德法邊境萊茵河畔,攻占了斯特拉斯堡,近50萬法 軍被圍,除小部逃至瑞士外,全部被殲。
在法國面臨崩潰 之際,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法國政府6月l0日發出的求援 電報,僅以同情的方式作答。英國政府也表示不能派出大 量空軍支援。

巴黎淪陷

德國占領巴黎後,每天在市中心香榭麗舍大道上列隊行進,炫耀武力,以從精神上威懾法國人民。

6月16日晚,雷諾政府辭職,投降派貝當接任總理。 6月20日,貝當政府正式向德國呼籲停戰求降。兩天后, 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一節火車車廂里,即第一次 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向協約國投降、簽署停戰協定的同 一地點,法國全權代表查理·亨茨格和德國最高統帥部 參謀長凱特爾在停戰協定上籤了字。法國被迫接受了德 國提出的苛刻的停戰條件。6月24日,法國-義大利停 戰協定在羅馬簽署。按照德法停戰協定,法國軍隊全部被 解除武裝,並把武器交給德國;法國被肢解成兩部分:占 領區和非占領區。約占法國領土3/5的北部富庶工業區 和比斯開灣沿岸,由德軍直接占領,法國負擔占領軍的全 部費用。非占領區主要是南部和西部農業區,由貝當傀儡 政府統治。

7月1日,貝當政府遷往維希。維希政府實際已淪為 德國的附庸。接著,大法奸、賣國賊皮埃爾·賴伐爾出任 總理,廢除了1875年的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宣告覆 亡。一個擁有5000萬人口、號稱“頭號陸軍大國”的法蘭 西,僅在戰爭爆發6周內便一敗塗地,淪於德國法西斯的 鐵蹄之下。

自吞苦果

1940 年法國的潰敗,是一個歷史性的悲劇。
政治上的分裂混亂,軍事策略上的迷信“陣地戰”,以及精神思想 上的畏戰、厭戰,早已埋下了法國失敗的根子。
戰爭期間,以貝當、魏剛為 首的投降主義者逐漸在政治上占了上風,推行失敗主義路線,他們打擊抵抗 派,散布“再戰必敗”的悲觀論調,更直接導致了軍事上的潰敗,而法國在 外交上的孤立和國際上的寡助,以及英、法盟軍缺乏必要的密切配合,更加 速了法國的覆亡。

抵抗

法國淪陷後,在法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法國愛國者紛紛起來反對占領者和賣國賊,為祖國的獨立、自由和復興而戰。堅決主張抵抗德國法西斯侵略、維護民族獨立的夏爾·戴高樂將軍於6月17日流亡英國。
6月18日,他在倫敦通過廣播發表了《告法國人民書》,宣布決心為維護法國的民族獨立而戰鬥。他說:“……法國的事業沒有失敗,……法國只敗了一仗,並未輸掉整個戰爭…… 我要求全體法蘭西人,不論他在何處,以行動、犧牲和希望的精神團結在我周圍。”貝當政府投降後,戴高樂於23 日晚再次發表廣播聲明,宣布成立“法國民族委員會”,在倫敦樹起“自由法國”的旗幟,組織英國領土上的法國武裝部隊和海外法國公民,進行反抗法西斯的鬥爭,為法蘭西的解放戰鬥。

巴黎起義

巴黎是抵抗運動的 重要基地,法共在巴黎地區抵抗運動中有很大影響,巴黎“內地軍”司令、 巴黎解放委員會主席均由法共黨員擔任。1944 年夏,隨著第二戰場的開闢, 德國占領軍加緊對巴黎的控制和掠奪,致使生活必需品奇缺,麵包、糖、肉、 牛奶只能定量供應,物價猛漲,黑市盛行。由於原料缺乏和空襲,許多工廠 停產,失業工人增加。巴黎人民對占領者的不滿和仇恨情緒進一步增長,人 們盼望早日解放。可是,以戴高樂為首的民族解放委員會不同國內抵抗運動 組織協商,就事先任命自己的親信為巴黎警察總監,由勒克萊爾將軍指揮的 法國第二裝甲師直向巴黎推進。戴高樂的總代表亞歷山大·巴羅迪被任命為 尚待解放地區的特別代表,竭力拖延首都的起義。但是,隨著盟軍的推進和 民族起義的廣泛發展,巴黎起義的形勢日趨成熟。
8 月 7 日,當盟 軍向巴黎推進時,巴黎“內地軍”司令發出了“第三號命令”,指示部隊動 員一切力量,最大限度地開展軍事行動。9 日夜間,民族陣線、自由射手和 游擊隊在巴黎張貼宣布總動員的布告。10 日,巴黎鐵路工人總罷工,揭開了 武裝起義的序幕。
15 日,巴黎警察開始罷工,部分警察加入了內部 武裝部隊。16—17 日,郵政工人、捷運職工和海員相繼罷工。16 日夜間,巴 黎“內地軍”和愛國民警轉入進攻,開始占領重要目標。
23 日,首都戰鬥激化。德軍企圖奪路後撤,向市政廳反攻,被“內地軍” 打退。在其他各個區,德軍也受到了阻擊。這時,德軍只困守在巴黎的 9 個 主要據點,其他 27 個較小據點都為起義者占領。同一天,勒克萊爾第二裝甲 師的先頭部隊兵臨巴黎城下。24 日,“內地軍”奉命進攻共和廣場的德軍最 後據點,戰鬥繼續到深夜,德軍終於宣告投降。22 日,第二裝甲師的第一批 坦克在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下進入首都。這時,市政廳響起了《馬賽曲》, 鐘樓敲響了勝利的鐘聲。25 日下午 3 時許,德軍簽署了投降協定。
傍晚,戴 高樂也隨第二裝甲師進入首都,驅車直向國防部。

教訓

法國是一個歐洲大國,擁有號稱世界第一流的陸軍,竟在短短40天之內敗北而降,其主要原因是:
(一)法國統治集團內部長期相互傾軋,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一直缺乏穩定的政治領導。由於政局混亂不堪,內閣更迭頻繁,致使法國從30年代中期起,國勢日衰,元氣大傷。就是在戰爭爆發後的非常時期,不論是達拉第的“國防政府”,還是雷諾的“戰時內閣”都未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團結協調的領導核心。這種各黨派相互掣肘的政府,當然無法對戰爭實施強有力的領導。特別是雷諾後來召用貝當、魏剛,本意是想加強領導,扭轉敗局,結果卻適得其反,使軍政領導圈的投降勢力大增。
(二)法國政府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遺患無窮,既渙散了廣大人民的鬥志,又使軍事準備嚴重不足。在戰爭來臨之際,法國國內籠罩著一片和平主義氣氛,厭戰、畏戰情緒普遍存在。軍隊裝備陳舊,缺員嚴重,紀律鬆弛。在“奇怪戰爭”期間,竟有15 %的軍事人員休假。軍官們考慮的不是如何加強戰備訓練,而是怎樣組織舞會、音樂會和球賽。
(三)軍事思想落後,指揮作戰嚴重失誤。法軍領導囿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無視科學技術發展給作戰帶來的新變化,長期奉行消極防禦戰略,死守“步兵至高無上”的概念不放,迷信和誇大馬奇諾防線的作用。結果,在高速機動的德國坦克機械化部隊的進攻下,法軍防禦陣地被沖得七零八落,接連失守。法國軍事當局對德軍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在德軍進攻比利時不久,就匆忙調遣主力迎戰,亦造成了嚴重後果。 1940年法國的潰敗,是一個歷史性的悲劇。30年代以來,法國經濟的停滯衰退,政治上的分裂混亂,軍事策略上的迷信“陣地戰”,以及精神思想上的畏戰、厭戰,早已埋下了法國失敗的根子。
戰爭期間,以貝當、魏剛為首的投降主義者逐漸在政治上占了上風,推行失敗主義路線,他們打擊抵抗派,散布“再戰必敗”的悲觀論調,更直接導致了軍事上的潰敗,而法國在外交上的孤立和國際上的寡助,以及英、法盟軍缺乏必要的密切配合,更加速了法國的覆亡。

魏剛簡介

馬克西姆·魏剛(Weygand,1867~1965)法國陸軍上將。 二戰初期任法軍總司令。
1867年出生。1887 年畢業於聖西爾軍校。1917年任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委員。1918年任法國最高統帥費迪南德·福煦的參謀長。晉升上將。1920年~1922年任法國駐波蘭軍事使團團長,幫助約瑟夫·畢蘇斯基重整軍隊,打敗了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指揮的蘇聯紅軍西方面軍。 後繼續負責波軍訓練和後勤供應。1923年任駐敘利亞和黎巴嫩首席軍事顧問。1930年~1935年任軍事研究中心主任、總參謀長、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陸軍總監。反對綏靖政策。1935年退出現役。1937年參加了僧帽黨黨徒的法西斯活動。1939年恢復軍職,被任命為駐敘利亞和黎巴嫩法軍總司令。籌組東方軍。準備進襲蘇聯南方。
1940年5月19日(因法、英、比聯軍節節失利,損失慘重,莫里斯·居斯塔夫·甘末林 將軍被撤銷職務之後),魏剛被任命為國防部參謀總長和法軍總司令。當時他已經73歲了。時值敦刻爾克撤退後,法軍精銳主力損失殆盡。他依靠剩餘兵力沿索姆河至埃納河建立所謂“魏剛防線”,6 月,魏剛防線被突破。為防止巴黎被戰火破壞,遂聯合亨利·菲利浦·貝當宣布巴黎為“不設防城市”。1940年7~9月任維希政府國防部長,建立停戰軍。9 月起任維希政府駐北非總代表和北非法軍司令。1941 年2 月,簽訂《魏剛-墨菲協定》,試圖得到美國經濟援助,引起德國不滿。同年11 月,被召回法國解職。1942 年11 月,因抗議德軍進占法國南部非占領區,被黨衛隊逮捕。次年12 月起囚禁於奧地利,直到1945年。
釋放後回到法國被交付軍事法庭審判,1946 年5 月獲釋,1948年5 月宣布無罪。1965年去世。著有回憶錄《過時的理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