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會(鬼會)

大班會

鬼會一般指本詞條

大班會又稱鬼會,是一種罕見的傳統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劇情發展,類似折子戲,說它像舞劇也無不妥。每逢正月十五大班會演出,演員們著戲劇服裝,臉畫油彩,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判官、小鬼,紛紛登場,鬧鬧攘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班會
  • 別稱:鬼會
  • 創立亳州班房衙役創造的一種漢族舞劇
  • 內容:表達了人們懲惡揚善的心愿
起源,特色,

起源

大班會是由亳州班房衙役創造的一種傳統舞劇。乾隆年間,亳州有位知州,名叫余漢,他善惡分明,嫉惡如仇,他特別崇敬岳飛,痛恨秦檜,愛讀《岳飛傳》。每讀到秦檜謀殺岳飛時,便怒髮衝冠,令衙役捉拿秦檜,這可把班房裡的老班頭難壞了,如此三番,折磨得老班頭無計可施。老班頭最終想出一計,叫眾衙役扮演群鬼,秦檜由囚犯扮演,以此來治知州大老爺的魔病。一天晚上,知州又發病了,大叫捉拿秦檜。老班頭叫眾衙役立即扮成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判官、小鬼,邊跳邊舞,用鏈子鎖住了“秦檜”,知州見捉到秦檜,便令拉出斬首。老班頭慌忙解釋,這是在“過陰”,我等是地獄陰差,捉拿到的是秦檜鬼魂,應由陰官判罪,要送城隍廟交城隍爺,這才騙過知州,於是大堂上鐵索嘩嘩作響,眾“鬼”各張架式,拉走“秦檜”。一路上扮鬼的眾衙役很開心,學著鬼模鬼樣,拉著“秦檜”歡蹦亂跳,折騰一夜。事後他們覺得這場遊戲挺有趣,便不斷完善,又配以鑼鼓、長笛、旌旗等道具樂器,形成了一種戲。後來民間也爭相習演,竟一直延續至今。原名為“鬼會”,又稱“拉秦檜”。後因忌諱“鬼”字,又因是由班房傳出的,且有眾多演員表演,便易名為“大班會”。演變而來的大班會已形成固定的程式,共五場。第一場為“大登”,判官坐堂,發拘票給陰差二百錢,命捉拿秦檜生魂。第二場為“陰差搬兵”,陰差二百錢邀“琉璃鬼”、“黑白無常”、“花鬼”(風流鬼)、土地、眾陰兵、“大媽媽”(搖婆)等齊奔秦相府。第三場拉秦檜。眾陰差闖入相府捉拿秦檜生魂,秦檜百般逃脫,不願受審。第四場為“二登殿”,眾鬼把秦檜拉上公堂受審,披枷帶鎖,判為有罪,押往地府。第五場為過奈何橋。

特色

大班會雖然形式上具有較濃厚的因果報應、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的表達了人們懲惡揚善的心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