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山府君殿

鬲山府君殿

“ 鬲山府君殿”位於鬲山田以東,鬲山以西數百米處。其殿宇“文革”期間仍存在。殿宇規模不大,僅兩進三開間,但殿內菩薩眾多,有觀音、靈官、五猖等神像,府君神像是何形像筆者已無記憶,可能歷經千百年的時代變遷,已經人易物移了。現在“府君殿”舊址已建民房,但村里上了年紀的人一講到“府君殿”都印像頗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鬲山府君殿
  • 位於:鬲山田以東
  • 規模:不大
  • 主峰海拔:276.8米
結構,景觀,歷史,

結構

鬲山是“傍霞瑤”附近一處園林名勝,也是屯溪近郊的一座名山,曾有‘佛海三千丈,禪門第一家’之稱。該寺距傍霞瑤以東一里之遙。主峰海拔276.8米,峰巒獨聳,西北兩面為緊依率水的田畈,東南兩面為數十米高的低矮丘陵。山上蒼松翠柏,林蔭深邃,如一道屏風屹立在傍霞村和新江村東南,故又稱屏山。“鬲山府君殿”最早是否在此建過,因年代久遠,無史料記載,不得而知。但有史料記載的是明萬曆乙未年(公元1595年)佛教開始在此建寺,(一說鬲山古廟始建於唐),至清嘉慶戊寅年(公元1818年)還進行過大修。

景觀

有“一天門”、“地母廟”、“觀音大殿”、“東嶽廟”等,正殿為觀音大殿,三層,氣勢宏大。清末以後,廟內住持幾易,香火旺盛。1938年以後,黟縣居士汪松林在此守廟,並建“信芳會”,信徒頗眾。每年農曆三、六、九月十九日聚會一次,朝拜觀音。抗戰以後,殿宇、佛像、道路還曾進行過修整,並廣植花木,供人遊覽。觀音大殿旁有一石凼,沿階下行二十餘級,有一泓冷泉,清澈見底,常年恆溫攝氏五度左右,不枯不盈,每當盛暑,來此避暑者,絡繹不絕。抗戰期間,江蘇高郵人,著名書畫家、金石家李大千(曾師從呂鳳子、吳昌碩,後應徐悲鴻之邀去北京藝專任教)攜同妻兒,隨南京臨中、安徽中學內遷屯溪。曾棲身於鬲山觀音殿內,並在此創辦了“安徽省立民眾教育館——鬲山閱報社”,在二天門靈官殿內設立了“私立大千藝術館”及舉辦金石書畫展。閱報社可閱覽報刊、書畫、圖書。每當春秋佳日,遊人到此閱覽者,幾乎座無虛席。
鬲山古寺在“文革”時期已被破壞殆盡。幸於1982年被屯溪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山林植被保護完好。除殘牆斷垣外,青山依舊青翠,林木更加繁茂,冷泉仍然是清澈見底,石凼上方岩壁上篆刻的狂草“鰲頭獨照”四個大字,仍然依稀可辨。環境還是那么古樸、幽靜、自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山後新辟的“鬲山毛峰”茶園和蔥蘢深邃的松樹林更給這座千年古山增添了盎然生機。仿佛正在呼喚著當今有識之士前來重新創建開發。

歷史

癸己年新春,重逰鬲山,驚喜發現新的創建開發工程已經啟動。屯溪區政府、黎陽鎮政府已經投入資金修建了通往鬲山腳下及新江、傍霞村的水泥公路,鬲山大橋下行橋也將在動工。山腳下放生池四周已修建了石雕欄桿和水心亭。山南已平出了數千平米的場地,“鬲山禪寺”奠基典禮已在此舉行。由此讓筆者聯想起更大範圍的開發——以鬲山為中心,半徑1.5公里的地域內(含屯溪、休寧兩區縣及黎陽、商山、臨溪三鎮)豐富的文化、生態資源:東有戴震墓(省文保單位)和臨溪鎮竹林村的程家檉墓(民主革命先驅),西有陳禧墓、鬲山府君殿(待修復)及蘭水的自然生態,北有畢村清代畢源狀元府、紅水河水街(發源於商山“九山頭”的溪渠,待修復)、南有古徽州名村商山(有孫起孟故居和多處古遺存);周邊還有率水、蘭水、紅水河大小三條溪流及十餘座塘庫圍繞;另外,東南山林里有“十八間房”、中部山林里有鬲山石凼等石窟景觀。整個區域內,平坦的田畈風光和起伏錯落的山林景致構成了一幅美麗原始的自然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