鬃毛利齒狐蝠

鬃毛利齒狐蝠

鬃毛利齒狐蝠(學名:Acerodon jubatus):頭體長178-290毫米;沒有尾巴。前臂長125-203毫米,翼展1.51-1.7米。體重達1050-1200克,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之一。雄性比雌性更大更重。該物種頭部前額和側面為深棕色或黑色,肩部為紅棕色,下背部和下體側為深棕色或黑色。頸背處從奶油色到金黃色。脖子後面有一條細長的橙色線條。黃色毛髮多少有變化的散布的在整個皮毛上,特別是在下半身。顏色的變化和年齡、性別或生長的地區無關。

它們可以飛行達40公里覓食,主要吃多種的果實,尤其是無花果。由於它們專吃果實,可以幫助傳播種子,對森林的重植有很大貢獻。是菲律賓的特有物種,菲律賓政府正有計畫保育鬃毛利齒狐蝠,免受滅絕的威脅。它們的數量曾逾千隻,但因失去棲息地及遭獵殺而大幅減少。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鬃毛利齒狐蝠頭體長178-290毫米;沒有尾巴。前臂長125-203毫米,翼展1.51-1.7米。據報導,體重達1050-1200克,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之一。雄性比雌性更大更重。與狐蝠科(Pteropodidae)中的其他蝙蝠一樣,該物種具有大而明亮的眼睛;相對簡單的外耳具有連續的邊緣,耳朵尖長,大約和嘴一樣長。每個蝠翼的第二個趾上都有一個爪子。顱上具不完整的後眶,伴有眶上孔。除了最後兩顆磨牙外,牙齒尖銳。
鬃毛利齒狐蝠在喉部和耳膜上的皮毛很短和稀少,在翼膜上沒有。體上皮毛短而光滑,顏色有很大差異,頭部前額和側面為深棕色或黑色,肩部為紅棕色,下背部和下體側為深棕色或黑色。頸背處從奶油色到金黃色。脖子後面有一條細長的橙色線條。黃色毛髮多少有變化的散布的在整個皮毛上,特別是在下半身。顏色的變化和年齡、性別或生長的地區無關。

棲息環境

棲息地通常位於小型近海島嶼上。通常棲息在陡峭的山谷、懸崖邊緣或難以進入的斜坡上的硬木樹上。其他優選的棲息地包括竹叢、紅樹林和其他沼澤森林地區。
在覓食時,該物種表現出對原始森林或高質量次生林類不受干擾的棲息地的強烈偏好,並且會從棲息地長距離到達這些地方。 也喜歡河流邊緣,因為這裡有特殊的植物群落。 很少看到它們出現在受干擾或農業區域覓食,但它們在森林覆蓋的地區之間經常穿越這些區域。

生活習性

鬃毛利齒狐蝠具有大眼睛,可能在交流中使用視覺線索。它們具有獨特的氣味,表明可以通過嗅覺交流,但沒有發現特定的氣味腺體。
鬃毛利齒狐蝠是食果動物。無花果是主食,因為它們的糞便中無花果種子平均構成41%的比例。亞洲榕(Ficus subcordata)也是最常食用的物種。雖然鬃毛利齒狐蝠也顯示出對其他榕屬植物的果實的強烈偏好,食物中雜色榕Ficus variegata)也占一定比例。但並非每種榕屬植物的果實都被食用,該物種的飲食範圍比同一地區的其他蝙蝠窄。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主要植物僅存在於成熟的低地森林中,使得金頂穗果樹林成為必需品。鬃毛利齒狐蝠會通過壓碎葉子和吞咽液體來消耗葉子,但是由葉子組成在飲食中占的比例有多少是未知的。
果蝠採食水果時往往將果實帶到遠離母樹的地方,果核或未經消化的種子隨之被擴散,許多種類的果蝠可以將種子擴散到至少十幾公里的範圍內。因此,在森林系統更新、衰退、生境恢復,以及對穩定生態系統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分布範圍

是菲律賓特有的物種,除巴拉望地區和巴丹群島和巴布揚群島外。主要分布在菲律賓薩蘭加尼省的洞穴及雨林內。
鬃毛利齒狐蝠分布圖鬃毛利齒狐蝠分布圖

繁殖方式

觀察到雌性攜帶單個後代。年輕人用爪子抓住母親的皮毛,而母親用一個翅膀扇動它們以保持涼爽。妊娠和哺乳期,雌性對幼仔的投入很大。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國際貿易數據顯示,以前每年有數千隻果蝠從菲律賓出口(1992),其中許多可能是鬃毛利齒狐蝠。1995年,該物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中的翼足類物種,這使得立法得到了更好的執行,並增加了關島和菲律賓海關的努力。鬃毛利齒狐蝠的國際貿易量現在很小,雖然沒有完全停止(2012年)。
在菲律賓狩獵狐蝠是非法的。然而,果蝠狩獵仍在進行中,並且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不受管制。在菲律賓捕撈果蝠的原因各不相同。果蝠狩獵是菲律賓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果蝠肉被視為美味佳肴和/或其藥用特性。果蝠也可以作為森林工人的補給食物來源。最後,果蝠的價值在於體育狩獵和'pulutan'(任何在喝酒時吃的零食)(2012年)。根據季節性需求,菲律賓各地都有當地的果蝠市場。有關當地貿易的具體報告包括內格羅斯島,其中個別蝙蝠可以出售15-30比索(0.30-0.60美元)(2006年)。
狩獵對果蝠種群的影響最大,獵人使用帶鉤的線、射擊槍、步槍和氣槍。當其發生在棲息地時,會導致整個群體的壓力和死亡風險。物種對棲息地干擾的耐受性不同,預計更特殊的物種會更敏感。當棲息地不受保護時,鬃毛利齒狐蝠種群的密度會降低12倍(Mildenstein 2012)。幾個棲息地(長灘島蘇比克灣、呂宋島和曼布卡爾、內格羅斯島)正式受到當地土地所有者(長灘島)和當地政府(蘇比克灣和曼布卡爾)的狩獵保護,儘管在所有三個地點仍然偶爾會發生狩獵。在其他棲息地的大部分地區,鬃毛利齒狐蝠仍經歷著狩獵壓力(Mildenstein 2012)。
無論棲息地是否受到保護,當地覓食者都會遠離棲息地進行大量狩獵。據報導,在蘇比克灣,遠離棲息地的夜間狩獵蝙蝠正在進行中。很可能發生在包含該物種的所有其他棲息地周圍(Mildenstein 2012)。
該物種已被證明對棲息地的干擾特別敏感。即使是位於長灘島(班乃島外),蘇比克(呂宋島),Mambukal(內格羅西島)的三個受保護最多的棲息地也沒有受到不受干擾的特別保護。所有這三個地區都位於受歡迎的旅遊線內,在那裡它們受到遊客和導遊的干擾(例如拍手或故意拍打棲息樹以使它們飛行)。除了在蝙蝠正常睡覺期間造成更多壓力之外,還有許多報告稱由於棲息地的干擾導致雌蝠與幼崽分離和放棄(Mildenstein 2012)。與2000-2002年的棲息地數量相比,這些“受保護”棲息地的近期物種數量估計數顯示較小(Mildenstein,2012)。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