髽髻

髽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zhuā jì,是指梳在頭頂兩旁或腦後的髮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髽髻
  • 讀音:zhuā jì
  • 含義:梳在頭頂兩旁或腦後的髮髻
  • 出自:現代漢語詞典
又稱作髽鬏(zhua ji)。梳在頭頂兩旁或腦後的髮髻。
古時男女皆有,近代常為中老年婦女髮型。《新唐書·南蠻傳下·烏蠻》:“士多牛馬,無布帛,男子髽髻,女人被發,皆衣牛羊皮。” 宋 梅堯臣 《武陵行》:“尨眉髽髻人,倏遇心顏喜。” 清 趙翼 《蔡節婦》詩:“女流中有此鬚眉,髽髻當門只手支。”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一章:“這裡邊,有白須滿胸的老爺爺,有梳著灰白髽髻的老奶奶。”
出自:現代漢語詞典
宋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紇(he2)救鄫,侵邾,敗於狐駘(今山東滕縣東20里之狐駘山)。國人逆喪者皆髽,魯於是乎始髽。
出自《春秋左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