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位於雲南世界生物圈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段西麓,保山市騰衝縣界頭鄉新莊村龍上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 地點怒江大峽谷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竣工時間:2008年
  • 館藏精品:手工抄紙
  • 館長:龍占先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重要活動,

發展歷史

據新莊村龍上寨“龍姓祖傳家譜”載:“始祖龍麟,原籍湖南省長沙府江寧縣下馬頭人氏。⋯⋯洪武十五年克取大理,⋯⋯洪武十六年征進鄧川、蒙所等處。⋯⋯十代祖龍時廣,於明末(公元1628年)頂軍欽調騰衝,編為左上王五軍入冊一戶,⋯⋯為雲南省騰衝縣王捷元總旗首府管下與小旗入冊⋯⋯分布居住於打苴龍家營一支,界頭新莊一支,具傳流往舜山一支,原住羅妹一支。”新莊村龍上寨、龍中寨的這一支就是手工抄紙的祖先,據此推斷新莊村的造紙技藝應為中原傳入,是龍姓先祖將造紙工藝帶到新莊,利用當地豐富的植物纖維原料滇結香樹皮(構皮),就地取材,且世代沿襲至今。“手口相傳”形成較高的技藝水平。
清末民國時期,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興盛,騰衝逐漸成為滇西南文化的中心,而新莊抄紙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解放後新莊一度以生產隊為單位來造紙,實行集體制,由於公社化生產以及現代紙張工藝發展傳播的衝擊等原因打擊了抄紙人的生產創新積極性,新莊周邊村落的抄紙業逐漸沒落甚至消亡,新莊村的抄紙技術也受到了極大影響,盛況不再。改革開放後重新恢復了家庭生產,傳承方式也更為自由,抄紙工藝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這是一個由民間投資的農村公共博物館,將承擔展示、研究、保護和發展當地傳統古法造紙的一個基地。建設的初衷既想保護和弘揚手工紙這一古老工藝和文化,也致力將博物館建築的建設也做為這一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的組成內容。手工紙和博物館共同成為地域文化系統的物質承載媒介。
高黎貢造紙博物館高黎貢造紙博物館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在保護傳承當地傳統技藝的同時,也積極推動當地社區和造紙傳承人與外界的交流。

建築布局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建造在雲南騰衝高黎貢山下新莊村邊的田野中,建築的目的是為了向來訪者展示新莊古老的手工造紙工藝及相關於手工紙的文化產品, 建築師將建築設計成由幾個小體量組成的一個建築聚落,如同一個微縮的村莊。建築單體的形狀和相互關係延續了新莊村落空間的特點。整個村子連同博物館形成一個更大的博物館, 因為每一戶人家都可以向來訪者展示造紙的工藝,而博物館則濃縮了村莊的空間體驗。博物館的獨特設計希望帶給訪問者在內部展覽和外部優美的田園景觀之間不斷轉換的體驗, 以此來提示建築、造紙和環境的密不可分。
展覽部分由六個形狀各異的展廳圍繞中心庭院組成一條連續的參觀路線, 博物館建築內部也設有辦公空間、茶室和客房等,一層庭院中間是一個可向庭院完全開敞的茶室。二層為辦公空間, 通過一個室外樓梯聯通到三層客房和一個可以觀山的屋頂平台。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建築採用當地的杉木、竹子、手工紙等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在建構形式上真實反映材料、結構等元素的內在邏輯, 以及建造過程的痕跡與特徵。建築適應當地氣候, 充分利用當地材料、技術和工藝, 結合了傳統木結構體系和現代構造做法, 工程施工全部由當地工匠完成建造, 使博物館建築本身成為地域傳統資源保護和發展的一部分。博物館的展覽部分包括六個展廳, 分別對應的是造紙的不同工序, 在空間上圍繞中心庭院形成一條連續的參觀動線。參觀者在其中穿行參觀展覽的的同時, 間或看到的是外面優美的自然景觀; 這種室內外以及人工與自然之間不斷交叉轉換的遊覽體驗,形成了一種提示——手工造紙與當地環境相互交融的關係。

重要活動

2006年8月19日,新莊村傳統資源共管會成立。
2007年,籌措博物館建設事宜。
2007年11月21日,博物館選址確定,平整地基。
2008年3月,項目團隊確立,博物館項目啟動。
2008年7月,建築造型確立。
2009年5月20日,開工典禮,博物館建築開工建設。
2012年2月,博物館建成。
2010年7月,博物館邀請來自雲南騰衝界頭鎮新莊村與香格里拉三壩鄉白地村的造紙傳承人赴北京,展示騰衝抄紙和納西東巴紙造紙技藝。同時博物館聯合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共同舉辦“手工造紙的故事”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座談會活動,與公眾面對面交流傳統文化保護話題,講述他們堅守村落傳承技藝的故事。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還致力於與當代藝術家及設計師合作,建立使用者和製造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將手工的技藝參與到當代藝術及設計中去,拓展手工造紙的套用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