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高鴻(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高鴻(1918年-2013年)陝西涇陽人,我國近代儀器分析學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3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1945年2月赴美國伊利諾大學專攻分析化學,1947年9月獲化學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948年2月回國。歷任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並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1980年11月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擅長儀器分析,特别致力於電化學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極譜分析基礎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績卓著,先後發表論文近300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曾多次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優秀圖書獎等國家級獎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鴻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涇陽
  • 出生日期:1918年6月26日
  • 逝世日期:2013年6月14日
  • 職業:化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化學系
  • 主要成就:我國近代儀器分析學科奠基人之一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西北大學南京大學終身教授
  • 代表作品:《極譜電流理論》、《儀器分析》等
個人經歷,個人履歷,人物生平,個人成就,

個人經歷

高鴻教授是我國分析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之一,是我國近代儀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的著名分析化學家和教育家。
高先生早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系,後赴美國留學,1947年在伊利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先後在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和西北大學任教,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是第一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首批資深院士光榮稱號。現為南京大學和西北大學教授,分析科學研究所所長,兼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

個人履歷

高鴻1918年出生在陝西涇陽縣。高鴻的父親高季維,參加過辛亥革命,曾在于右任先生領導下工作。後來,高季維被革命軍委任為乾縣縣長,赴任途中遭遇敵人伏擊。父親意外離世時,高鴻還不滿一歲,自此與母親相依為命。高鴻的童年時代,陝西關中地區戰亂頻起,饑荒、蝗災、霍亂等災禍不斷。高鴻回憶童年生活時,曾提到1927年10月經歷的一場戰爭。當時,馮玉祥部隊圍困涇陽一個月,人稱“一軍圍城”,城外的另一支軍隊伺機進入城內,兩軍展開肉搏。那時,高鴻和母親已經搬進縣城,兩軍的主戰場就在母子倆租住的房子附近,肉眼所見之處,血肉橫飛、遍地屍體。
雖然所處環境如此艱難,但在慈母的呵護下,高鴻順利讀完國小,升入中學。高鴻15歲那年,母親也積勞成疾,撒手人寰,臨終前將他託付給了堂叔。母親去世後,高鴻跟隨堂叔一家到了南京。此後,他先後在南京、揚州、西安等地讀中學。1938年,高鴻考入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1943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43年底,高鴻通過了教育部主辦的第一屆自費留美考試,並在於右任等人資助下,進入美國伊利諾大學就讀。1947年高鴻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並留校擔任助教。工作到1948年2月,由於國內局勢變化,高鴻終止了未到期的工作契約匆匆回國,進入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任教。晚年的高鴻,在談及當年的選擇時,曾深有感觸地說:“梁園雖好,並非久留之地,我應該為我的祖國和同胞服務,我的事業在祖國。”
高鴻陝西涇陽人。1918年6月26日生於陝西涇陽,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系學術成就。1947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一屆常務理事,中國環境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分析儀器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電分析化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長期從事電分析化學基礎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的研究,特別是極譜分析基礎理論研究。在懸汞電極研究方面,提出了汞齊擴散電流理論,金屬在汞中擴散係數測定方法與金屬在汞中的擴散公式等。對極譜學各分支的各種電極過程導出電流方程式並進行了實驗驗證,澄清了一些爭論的問題。系統地研究和發展了示波分析方法,開闢了一個分析化學的新領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3年6月14日11時22分在江蘇省南京市逝世,享年95歲。
高鴻
高先生是我國近代儀器分析學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西北大學和南京大學終身教授,陝西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特邀諮詢委員。高先生擅長儀器分析,特别致力於電化學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極譜分析基礎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績卓著,先後發表論文近300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曾多次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優秀圖書獎等國家級獎勵。他的學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完成了球形電極擴散電流公式的驗證,解決了極譜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球形電極擴散電流公式是極譜學中的一個重要公式,在年以前,驗證這個公式的實驗均告失敗,極譜學權威學者曾斷言這個公式是無法驗正的。高先生選擇了在電極上不產生密度梯度的抗壞血酸氧化反應,圓滿地進行了驗證,從而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2. 提出和驗正了球形汞齊電極的擴散電流公式,並在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測定金屬在汞內擴散係數方法。這時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高先生的這些成果發表於1964年,比美國科學家提出類似的公式和方法早兩年。高先生在找到了正確的測定方法後,測定了16種金屬在汞內的擴散係數,得到了一組可信賴的數據,澄清了由於測定方法不完善,文獻上述數據混亂的情況,並根據這一組可靠數據得出了金屬在汞內擴散的基本公式。該論文發1965年,比波蘭同行發表相同的結論早10年。
3. 解決了近代極譜分析中的一些基礎理論問題。高先生對線形變位極譜、方波極譜、交流極譜等近代極譜技術的重要電極過程進行了嚴格的數學處理,推導出一系列極譜電流公式,並在自己組裝的儀器上對每一個公式進行了驗證,對極譜分析的基礎研究作出了貢獻。他的“近代極譜分析基礎研究”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高先生的學術專著《極譜電流理論》198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極譜理論專著。該書1988年獲全國優秀圖書一等獎。
高鴻 院士高鴻 院士
4. 開闢了新的電滴定分析領域——示波分析。高先生首創了電滴定分析新技術——示波滴定,並將其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分析領域。它的出現改變了常量分析的落後狀況,推廣套用於化學分析、藥物分析等領域,取得了極大成功。“示波滴定研究”成果,198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此研究工作受到國際純粹與套用聯合會化學(IUPAC)電分析化學委員會的重視,該委員會1989年舉行專業學術會議,討論高先生關於示波滴定命名及分類方法的建議。會議認為這類方法很有用處,應向西方廣泛介紹。高先生的《示波極譜滴定》、《示波滴定》、《示波藥物分析》三部學術專著分別於1985年1990、年和1992年相繼問世,這是世界上在學術新領域示波分析的第一批專著,其中《示波滴定》一書榮獲高等教育出版優秀著作特等獎。

人物生平

高先生把一生獻給科學教育事業,他善於運用唯物辯證法來預見分析化學的發展趨勢,用矛盾論的觀點分析科研中的問題。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切成就來解決分析化學提出的難題。認為分析化學將是一門邊沿學科,未來的分析化學應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學和電子學基礎知識。根據這種認識,在他擔任南京大學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期間,就選派年輕教師進修數學與電子學,這些措施對南京大學分析化學專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年國家科學規劃會議上以及以後在北京、上海、西寧、長春、西安、蘭州、福州、武漢、烏魯木齊等20多個城市發表了他對分析化學發展趨勢的觀點與看法。他曾預言,分析化學與統計學、數學密切結合的年代就要來臨。這些講話對中國分析化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分析化學的發展歷史,也完全證實了高先生的預言。

個人成就

5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畫,國家急需分析化學人才,急需儀器分析方面的教材,為適應國家建設需要,高先生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儀器分析》教科書,該書培育了幾代人,現在中國年齡在50歲以上的化學界同仁幾乎人人都讀過這本書。這本書在國內發揮了作用,對台灣同行也產生了影響。1988年5月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學者李遠哲博士說,50年代大陸出版的圖書在台灣禁止出售,他在日本買到一本高鴻教授的《儀器分析》,書中利用市電中線和地線間殘存的電壓作為電導滴定的交流電源,對他很有啟發,因而李遠哲稱高鴻教授為老師。《儀器分析》分別於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1986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獲得1992年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全國優秀獎。
高鴻教授從事化學教育工作60年,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誨人不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國家教育部1990年贈給他的石刻上寫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彰了他的功績。
高先生還為中國科學管理工作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學術造詣深,在學術界聲望高,國家科學技術領導機構多次聘任他兼各種學術職務。他於1962年、1978年兩次參加全國科學規劃基礎學科的制訂工作。他長期(1981-1992年)擔任科學院化學部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第二、第三屆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分析化學組組長,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學科組成員。他還曾兼任中國化學會等多個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和國際分析化學雜誌等多種學術刊物的常務編委、編委或顧問。
高鴻教授已年逾八旬,但仍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為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作著無私奉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