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鰭跳岩䲁

命名者Rüppell,1830棲息深度0-10公尺中文名高鰭跳岩䲁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䲁科經濟性否科號科名F447 Blenniidae食用魚類否中國大陸名高鰭跳岩䲁最大體長7cm觀賞魚類是其他中文名狗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高鰭跳岩䲁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分布區域:印度太平洋區
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形;鰓孔完全在胸鰭基上方。下頜須單一不分叉,眼上須單一不分叉;眼眶後、顳後、前鰓蓋骨和頸部具微小鬚毛。上下頜齒固著不可動,齒骨具犬齒。D.XI,15;A.II,15;P.14;V.I,3。背鰭無缺刻,前三棘延長,第I棘等於或長於第II及III棘;背鰭、臀鰭和尾柄相連。頭和體散布雜色為文;體側有5-6條不明顯暗帶,其上通常具眼斑;眼緣腹面前側,有一灰黑帶延伸至喉部,另有一不規則灰色帶自眼前緣至上唇;背、臀和尾鰭具斑紋;腹鰭外側軟條基部有一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具馬尾藻叢或其它海藻的珊瑚礁平台或瀉湖區,以這些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本種魚具防備用的犬齒,雖不會主動攻擊,一旦被觸摸則會被咬上一口,而這些行為如同其多變的體色一樣,都是一種模仿稀棘䲁屬(Meiacanthus)的擬態行為,是海濱的危險生物。雄魚會使用貝殼來築巢,甚至是圓口的空罐也常被使用。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東非至費尼斯、薩摩亞及東加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等。台灣分布於西南部及北部等海域。漁業利用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或水族觀賞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