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花閣陳佩秋

高花閣陳佩秋

《高花閣陳佩秋》是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基本介紹

  • 作者:鄭重
  • ISBN:9787532536603
  • 頁數:138
  • 定價:33.00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07
  • 裝幀:平裝
作品目錄,內容介紹,

作品目錄

前言
陳佩秋的執著(代序)
篇之壹
臨摹就高求難 創作追求卓越
篇之貳
風畫三十年為期 筆墨當隨紙應變
篇之叄
用墨非遊戲 奧妙各不同
篇之肆
綠色天然,草木情深 隨景施彩,再賦新腔
篇之伍
生活藝術兩想融 造化心源一體通
篇之陸
堂名齋號記我心 性情好尚入圖中
篇之柒
溪岸真偽抒己見 董源三圖覓疑蹤
篇之捌
張大千仿石溪山水起風波 陳佩秋憑實據鑒畫逼法官
......

內容介紹

陳佩秋:(1923—),號健河南南陽人。1942年入西南聯合大學,專攻理工,1942年又考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習山水。1950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專。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1955年上海中國畫院成立,聘為畫師至今。
“與大師談藝”是一個口述系列,記錄了謝稚柳、唐雲、程發、陳佩秋藝 術實踐的體驗和感受。我和他們交遊數十年,或看他們伏案作畫,或是天馬行空式的交談,對他們可謂是聽其言而觀其行了,從而漸漸悟到他們紙上行筆、用墨、用水、用彩的不同,是來自他們內心的體驗和感受的不同。我想由他們“自說自畫”一番,把內心的體驗和表現出來的藝術作一次重新融洽,不是比別人的評論更好嗎?由於有著這樣的潛在動機,他們言之無意,我聽之有心,所以就形成了“與大師談藝”這樣的口述系列。
中國繪畫的理論多發端自畫家的體驗與感受。顧愷之的“傳神論”可謂是中國繪畫理論的成熟之作,起始畫女於壁,雖“四體妍媸’,但“亡關於妙處”,不甚生動,後忽有所悟“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這個)之中”,繪之於牆的人物就變活了。後人易“堵”為“睹”,意思相通,其他如“手揮五弦,目送飛鴻”,“妙想得”,都是從他的體驗中來。南朝宗炳凡遊歷皆圖於壁,以作“臥遊”之樂,“澄懷觀道”,“澄懷味象”,“萬趣融其神思”,他非常感嘆“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這種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表達了內心的體驗,提出了“暢神”之說,成了山水畫論開山而又成熟之作。謝赫綜合“傳神”、“暢神”之說,提出了“六法論”,使中國繪畫理論達到系統化完整,但自身的體驗遠不如顧、宗二位來得深刻。
謝稚柳極為贊同“眼高手低”之說,他認為繪總是眼高於手,才能推動手的提高。顧愷之的“傳神”、宗炳的“暢神”之說,標誌著中國繪畫的理論高峰,他們的繪畫能否稱得上藝術高峰,那就有待討論了。但是在他們的理論指導下,唐宋繪畫走向高峰,這是無可置疑的。晚唐的張璪還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還在追隨顧愷之、宗炳,仍然在重視體驗,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可以這以斷定,沒有魏晉六朝的“眼高”(理論),中國畫的高峰可能要晚些時候出現。自元以後,中國繪畫走向衰微,除了技巧的衰落,我想更為重要的是畫家對體驗的疏遠,或是內心淺薄造成的。
“與大師談藝”四種,所注意的是挖掘老畫家的體驗,他們的畫鳳的演變,不只是技巧的變革,而是隨體驗的深入在發生變化。畫家的體驗作為繪畫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今天被人們忽略了。我生性遲鈍不敏,對名家所談理解膚淺,只能做到他們談啥我就記哈。這裡所記只不過是他們所談之萬一,疏漏多多,記錯也難免,敬請鑑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