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山普照寺

高登山普照寺

高登山普照寺位於山頂之上,又名高登庵、遠照寺。始建於1154年(南宋紹興24年),後戰亂被毀。:該寺由佛教徒黃皈依師“披荊斬棘,募化殿宇鋼瓦”,於清康熙三十九(1700)年重建。為湖南最大古石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登山普照寺
  • 又名:高登庵、遠照寺
  • 始建於:1154年
  • 海拔:1581.4米
概況,歷史沿革,碑刻,陶永燦遊記,

概況

高登山為雪峰山第二高峰,海拔1581.4米,地處綏寧縣聯民鄉境內,山腳分別為大黃、劉家、聯民、田螺旋及洞口堆上等村。此山屬雪峰山之一峰,遠遠望去,山勢雄偉,崖壁陡立,其鬼斧神工,令人嘆服。
普照寺,亦名遠照寺,普昭寺,位於高登山極頂。

歷史沿革

青康熙中期,綏寧青坡里佛教徒黃皈依師“披荊斬棘,募化殿宇鋼瓦,晝夜往來,有虎為伴,至康熙庚辰(1700)工竣。”嘉慶22年(1817),綏寧青坡里“勸首楊通鑑、李元芳有志堅創此庵,尤恨力不能勝”,約請綏寧、武岡的楊通義、石安鼎等九人,“總理其事,並議同心捐化,由是聚腋成裘”,共募銀3000餘兩,開始大規模改建,第六年工竣”。從此,以其全石結構、規模恢弘而馳名。普照寺奉白馬神,祈雨極為靈驗。有僧常住,香火旺盛。解放後,僧徒下山回家定居,佛事活動停止。80年代後期,始有人出家住持,不久圓寂。之後,每逢禮佛之日,大批佛徒前往寺內朝香。
高登山普照寺
黃皈依師,清代綏寧青坡里(今析為河口、麻塘、聯民、楓木團四鄉)人,年方20,即棄家修行於宅後缽盂山,自結茅廬,虔奉香紙數年。見錢紙灰飛集祖師殿(在今聯民劉家村老牛場),以為佛祖導引,遂積極募捐,在此創建殿宇,雕塑神像。數年後,見錢紙灰飛集高登山頂,以為佛祖再次導引,遂披荊斬棘,鑿平高登山頂,並於綏寧、武岡、黔陽、會同各縣募化,創建了普照寺。據傳壽逾88歲,功德圓滿,坐化以終。普照寺經後人多次擴建和改建,至20世紀30年代,發展成為全石結構、規模恢弘、遠近聞名的佛教場所。
高登山普照寺
全寺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灶王殿、關聖殿、正殿、南嶽殿(後殿),左右原有配殿,今已無存。寺總面積300平方米。正殿門首置石匾,豎排“普照寺”字。陰刻,如今已不見。

碑刻

碑刻一:惡登禪院膽心寒,善入山鬥神氣爽。
碑刻二:高恩齊北闕。
碑刻三:帝恩普應。
碑刻四:扶助綱常亘萬年,權衡人物昭千古。
碑刻五:靈應。
碑刻六:光緒二年“誠應是求”。
碑刻七:高建祗園寬眼界,登斯勝地諒心驚。
高登山普照寺
碑刻八:普照綏陽常賜福,照臨會武永蒙休。
碑刻九:民國癸未年“功回造化”。

陶永燦遊記

陶永燦遊記《佛光普照高登山
重陽剛過,天氣晴好。某日,我與少林、先忠、永喜諸君結伴登臨了高登山。
秋日登高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西漢《長安志》說,長安近郊有一高台,每年重九遊人登而觀景,故曰“登高”。至三國、晉代,登高已發展為登山,時間也不限於九日重陽這一天了。登高也好,登山也罷,高登山是兼而有之的。然而我們去登山,不是為了秋遊賞景,而是去看一處年久失修的古建築——普照寺。
高登山普照寺
普照寺又名高登庵、遠照寺。修於1867年的同治版《綏寧縣誌》載:該寺由佛教徒黃皈依師“披荊斬棘,募化殿宇鋼瓦”,於清康熙三十九(1700)年修築而成。《綏寧縣誌·古蹟》篇說,高登山,在青坡里,其山高插雲端,上建庵宇,叫高登庵。“高插雲端”是不是高登山名的由來?待考。青坡里系古地名,其域包括今天的聯民、楓木團、麻塘等,卻是無疑的。“黃皈依師,系青坡里人……父老傳其壽愈八十八歲坐化以終。”細究起來,那個富有開拓精神的黃皈依師,當屬今天聯民人士。當地人說,黃皈依師共募得銅錢三王桶(一種大木桶)後,普照寺才敢動工,可見其耗資之巨。
1867年同治版《綏寧縣誌·寺觀》又載:黃皈依師建好普照寺後,因山高風大,古寺“常被烈風所塌,嘉慶年重修,枋柱皆以石工竣。”重修者誰?據縣誌記載,系青坡里勸首楊通鑑、李元芳約請蘭紹裘、葵中立等,共化得銀錢三千兩,六年苦修而成。“枋柱皆以石工竣”,就是從柱到牆、到枋、到瓦都由石塊建造而成,全寺前後五進,面積達數百平方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沒有一截木材,沒有一顆釘子。那么多榫榫卯卯,那么多孔孔眼眼,一個個是那么方正,那么精確!據說,這種全石結構的寺庵,全世界也不過三座!凡到過普照寺的人,無不驚嘆人類智慧的偉大。然而,那些工匠到底是什麼人?那么多石塊又從何而來?大的石塊有數噸之重,又是如何搬上1581米高的山頂的?至今卻無從知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