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古耶貝丘遺址

高明古耶貝丘遺址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距今約4500年,是目前發現最為完整,最為典型的貝丘遺址。高明古耶貝丘遺址已被正式納入國家文物“十二五”規劃項目庫。高明區擬將遺址變身為城市濕地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高明古耶貝丘遺址
  • 地理位置:廣東
  • 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
  • 景點級別:國家文物“十二五”規劃項目庫
  • 著名景點:古耶貝丘遺址保護區
簡介,構想,引關注,目擊考古,

簡介

高明古耶貝丘遺址已被正式納入國家文物“十二五”規劃項目庫。高明區擬將遺址變身為城市濕地公園。
區文體旅遊局文物科科長余紅英介紹,被正式納入國家文物“十二五”規劃項目庫,意味著國家、省市將在資金和政策上對古耶貝丘遺址保護建設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該遺址將迎來新的機遇。
據了解,古耶貝丘遺址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距今約4500年,是目前發現最為完整,最為典型的貝丘遺址。為合理利用和保護高明古耶貝丘遺址,高明區政府擬用5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為濕地公園,並對外展示。新出台的《高明區古耶貝丘遺址保護規劃》此前接受了專家評審。
按照此次接受評審的規劃,列入保護範圍包括古耶貝丘遺址本體和周邊稻田、水體以及聖塘崗東側山腳,總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根據規劃,該遺址保護區將變身為融合保護、科普、休閒等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專家組評審中認為,濕地公園模式的遺址保護構想,最符合遺址的特殊性。余紅英介紹,該公園首期投入500多萬元,預計在2011年六七月份陸續開工。

構想

專家認可濕地公園構想
據了解,高明古耶貝丘遺址為“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距今約4500年,是目前發現最為完整,最為典型的貝丘遺址。2006年9月,為配合廣明高速公路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古耶貝丘遺址進行搶救發掘。為了免遭人為和自然的破壞,當年的遺址已用泥土回填,成為一片綠地。隨著該地陸續出土重大考古遺存,國內外考古學泰斗目前一致認為“這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
按照此次接受評審的規劃,列入保護範圍為古耶貝丘遺址本體和周邊稻田、水體以及聖塘崗東側山腳,總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
規劃藍圖中,古耶貝丘遺址保護區將“變身”為融合保護、科普、休閒等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專家組評審中認為,濕地公園模式的遺址保護構想,最符合遺址的特殊性。
目前,規劃設計單位已據此設計了3項形象工程。在遺址周邊,設定環形水道,既保衛保護區的完整,亦可使保護區因水而增色;在水道之畔,選取古生態植物品種,營造原始生態環境;在遺址外側,新建博物館,集中陳列展示古文物遺存。
將申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古耶貝丘遺址的價值非同尋常,高明區有關部門正在籌備將其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引關注

美國考古學界泰斗、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教授巴翱夫,在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吳小紅等考古專家陪同下,來到該遺址現場考察,並參觀了該地出土的部分文物。巴翱夫表示,古耶貝丘遺址保存相對完好,尤其是保存的水下木製品對還原原始社會生態有重要意義。
發現凹洞或曾有人類居住
巴翱夫一行來到古耶貝丘遺址現場,省考古所副研究員崔勇向他們現場介紹了古耶貝丘遺址挖掘情況,及挖掘中的發現。據陪同考察的高明區委常委、區宣傳部部長嚴冰介紹,日前巴翱夫到北京參加一個考古學界的活動,有國內同行將近期高明古耶貝丘遺址的發掘、發現向他作了介紹。出於職業敏感,巴翱夫隨後聯繫了古耶貝丘遺址挖掘的負責人崔勇,並於昨天親自來到現場考察。
專家一行首先來到疑似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區,據崔勇介紹,起初清理表面後,就發現了30多個凹洞,這些洞大小不一,在洞內清理出大量完整的貝殼。根據初步分析,在新石器時期,該地段極可能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居住區。在現場,巴翱夫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將該貝丘遺址的地形圖畫上,並對照講解在圖上標明各處考古發現。
幾千年前貝殼顏色如新
在一處貝殼富積點,崔勇作了重點介紹,“該地段是珠三角地區發現的海拔最低的貝丘遺址。
這裡的貝殼不僅數量多、保存完整,而且與其他珠三角地區貝丘遺址有一個明顯不同的特點:這裡發現的貝殼都沒有鈣化,幾千年前的貝殼的顏色依舊新鮮,與現在的貝殼顏色相去不遠“。據其介紹,在該地段還發現了一些遠古時代的木製品,但由於不能確定發掘內容,他們沒有繼續下挖,擬在提取樣本、進行碳元素測定年代後,才繼續進行發掘。
該貝丘富積處距主挖掘點大約100米處,考古所在地共挖掘了4個長方形“方格”,各方格長約6米,寬約3米。在每個方格內都存有厚淺不一、大小各異的白色貝殼層。記者注意到,該處方格內均有少量積水。據該所考古隊員尚工介紹,由於該地段為水田,每天都有地下水滲透至地表上,為防止影響考古工作進展,已裝了一部抽水機泵水。
而在遺址挖掘點300米處,已經建起4座大型修路設備,幾輛大貨車正源源不斷地將水泥、鋼管等原材料運到臨時工地。據悉,該處考古工作將結束,建設施工方將進駐修路,而在考古部門會將本次考古情況形成報告,並遞交給有關單位。
“水下木製品,罕見!”
哈佛大學考古學教授巴翱夫建議對此作重點挖掘及研究
參觀完挖掘現場後,巴翱夫等來到高明區博物館參觀了古耶貝丘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該遺址所在地已經出土了大量的貝殼、石器,及少量陶片、食物遺存等物品。其中,挖掘出的幾塊果核、木頭樣本,也被用清水泡著放置在小塑膠盒裡。崔勇向巴翱夫一一作了詳細介紹。
參觀中,巴翱夫對一個有紋飾的石器產生了濃厚興趣。據專家認為,這些被磨製得很有規律的石槽,可能是遠古用來砸樹皮的石器,古人先用這石器砸出樹皮的漿汁,然後提取樹皮的纖維,用來織布。
此外,專家們還從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一個被打製成圓形的石盤,該石盤中間有一圓孔,疑為古古耶人用來織布的紡盤。
參觀完後,巴翱夫評價說,古耶遺址的保存狀況相當好,對研究古人類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介紹說,他曾參觀過佛羅里達等世界上不少地方的貝丘遺址,較之其他國家的貝丘遺址,古耶遺址挖掘到了水下木製品,十分難得,“保存如此完整的木製品,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他建議,省考古所有關專家應對此作重點挖掘及研究,“這對獲得有關古人類日常生活的信息將有一定幫助”。巴翱夫現場考察完畢則評價說,對高明貝丘遺址的發掘方法很是讚賞,並連拍工地負責人崔勇的肩膀稱“Very Good”。

目擊考古

多色土層貝殼層交替
專家分析或因洪水衝擊、風化和地殼變動引起
在貝丘遺址現場,工作人員陸續清理出的一塊巨大的“方格”,約1米左右深,剖面上可見不同顏色的土層、貝殼層截然分開,形成了5條連綿的彎曲土層線,考古人員在曲線上用細木標記,並分別套上數字紙片。據省考古所崔勇向到場專家介紹,其中一處灰色的土層被判定是宋朝前後時期出現,而標有數字的幾條曲線部分段出現上下交替,白色貝層時上時下。哈佛專家分析稱,這種曲線分斷的現象有可能是因此地遭洪水衝擊、風化和地殼變動,影響到其堆積情況而產生。
在地面處,有兩小塊區域分別布滿大量石器和陶片,據稱前者是本次發掘中石器集中發現地,各類石錛、石環等物品被有力地粘和在地面,崔勇介紹說有的器具甚至取材於古時的西樵火山岩。此外,分布的陶片甚為零碎,大的不過煙盒,小的碎至指甲蓋大小,密密麻麻分布在地面,有的可見簡單的甚紋。考古人員表示等這些陶片完全曬乾後,將就地取樣並嘗試進行拼合。
粉碎貝殼占據整層
成因成謎,哈佛專家與省專家各持見解
在專家們所到的最後一個“方格”處,省考古所崔勇向專家介紹說,此處與周圍遺址有明顯區別,即發掘出的泥土層中含有一層淺淺的粉末狀貝殼層。與此同時,在已掘開的坑內多個角落,這種粉末貝殼撒滿一地,哈佛專家分析稱,粉末貝殼很可能因遭遇水能衝擊所致,且遠古時期附近一帶水域應該很寬。但省考古所專家對該說法提出疑問,同層多處卻還有多處貝殼非常完整,而且個頭很大,這種現象很是蹊蹺。
就在3位考古專家現場逐一探訪並進行學術交流時,周圍也聞訊聚來大批媒體記者市民,有人還把之前發現的一些“疑似”文物帶至現場,欲請專家進行鑑定解釋,但可惜因時間有限未能如願。
兩層貝殼中發現木製品
專家稱可能為遠古樹木,對考古意義重大
尚待繼續挖掘的遠古木製品成為到場專家的焦點。省考古所崔勇向他們介紹稱,這段木製品正好夾在兩層貝殼中,很可能正因如此得以倖存。不過,目前尚難確定其內容及具體用途,也很可能僅是保存下來的一段遠古樹木,但接下來採集取樣及研究的重點將集中在該“方格”中。
能在貝丘遺址中發現木製品實屬罕見,如果是古時的樹幹更佳。據介紹,世界考古界現在多用碳同位素進行測年,但年代越早偏差越大,需要用樹木年輪進行校正。由於國內土質以黃土居多,偏酸性環境對地下木製品破壞很大,古時木製物品多腐朽難以留存至今,國外建立的年輪校正體系能上溯至1萬多年前,而國內這套體系尚為0,目前只能照搬國外。本次高明貝丘遺址中的發現如經繼續發掘採樣研究,對整個考古界意義也甚為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