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寺(四川內江市寺院)

高峰寺(四川內江市寺院)

高峰寺位於小青龍河口與沱江匯合處,距內江市區東而約四公里的獅子山。始建於宋代,原名鐵龍寺,嘉慶十二年間更名為高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峰寺
  • 外文名:Gao Feng Temple
  • 位於:小青龍河口與沱江匯合處
  • 始建於:宋代
  • 原名:鐵龍寺
概況,歷史,高寺塔,地圖信息,

概況

高峰寺位於小青龍河口與沱江匯合處,距內江市區東而約四公里的獅子山。始建於宋代,原名鐵龍寺,嘉慶十二年間更名為高寺。寺院內高寺塔坐東向西,通高三十三點三米,九層、八面體、石結構,攢尖頂,極具鎮“獅子”、鎖“江龍”、興“文運”之威儀。塔內有台階五十又六級,可旋至五層。各層開窗,額上分別刻有:“百光天后”,“元始天尊”,“混元一氣”,“西天自然”等石匾。進出處精刻二龍戲珠圖案及文昌夫子楷書,外刻浸雲鎮山雨雄居勝地,內刻嘉慶十一年丙寅夏月吉日,來授文林郎知邑事徐豐題記。會真洞內刻唐十二進士石像,丹華洞內有石床,丹灶及石刻真人像,造跡猶存。
高峰寺高峰寺

歷史

位於掛榜山下游7公里的高寺山上。寺建於唐代,明清毀,清乾隆年間,現存摩崖造像百餘尊,石窟2個,所塑梅山五弟兄,荷槍實彈,極有特色。塔居山頂,清代舉人蘇鳴鶴主持籌建。共8層,高約30米,每層分別圓雕元始天尊、臣光天后、文昌夫子等聖像。登高遠眺,心曠神怡,為歷代名人暢懷游駐,題詠之地。
高峰寺位於內江城南四公里的小青龍河與沱江交匯處的高寺山上,高寺山也有叫石盤山、獅子山的,此山突兀一峰、雄居獨立、綿延數里。
此寺始建於明代,原名鐵龍寺,明清之際燒毀,清代乾隆年間加以重建修復。歷來遊人讚賞,留有如明大學士趙貞吉的“翠竹貯密蔭,練江號長春。芝田壤飛丈,蓮海程生人”;御史劉養直的“……仙壇靜寂寒朝靄,法界空明帶久曛。……”;“古寺凌霄野蒙蒙,半山粟葉舞秋風”等等詩句。石壁上有摩岩造像大小上百軀。山側有會真、丹華二洞。會真洞內刻唐十二進士石像。丹華洞內的祖師像,皆真人一般大小。衣紋線條流暢,風格迥異。洞內石床、丹灶,形跡猶存。原寺廟外還殘存土地廟二處,系明、清建造。頹垣斷壁中,尚有石碑兩座,一是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重修殿宇記;一是清 代“乾降四十九年”的“萬年琉璃碑”記。記載了重修殿宇及捐資事略。

高寺塔

如今高寺山上最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是清嘉慶十二年建成的高寺塔。塔通高33.3米,共九層,塔身為八面體結構,採用堅硬細膩的白石砌成。
高寺塔高寺塔
高寺塔在內江市沱江左岸與三元塔隔江相望,空間距離約3000米。兩塔同年修建。塔身系堅硬的白石建成,峙立於清流河注入沱江匯口處之高峰上,給人以“中流砥柱”之感。1992年9月11日,塔尖突遭雷襲,金屬塔頂雖墜落,但整個塔身仍巍峨屹立高峰山上。高寺塔邊就是高峰寺。
清嘉慶十二年建成。塔通高33.3米,共九層,塔中有56級台階可旋轉上升到第5層,塔身為八面體結構,採用堅硬細膩的白石砌成。塔居山頂,清代舉人蘇鳴鶴主持籌建。其中有明、清遊客題刻的詩句:“白雲萬片擁遙嶺,岩洞花迷一徑深。”“古寺凌霄野霧?,半山栗葉舞秋風。”明·劉養直的詩句:“鶴去尚余丹客洞,龍歸猶視梵王宮。”明·楊一端題高峰寺聯:“江流百丈牽山色;牧笛三橫山隴頭。”明·劉題高寺詩句:“萬籟蕭蕭聲入座,一江曲曲水流虹。”清嘉慶進士邑人王果,於重陽日與友人登游高寺題有詩曰:“九日喜新晴,雙舟發漢城。五盤斜徑險,三面曉煙橫。水簇飛鴻影,雲開弄笛聲。山靈應羨我,草木亦含情。”里人有聯云:“高寺白塔,無雙福地;會真丹華,別有洞天。”近人王遠成有聯云:“碧水長沱,寶塔凌霄知寒。”

地圖信息

地址: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321國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