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金翅雀

高山金翅雀

高山金翅雀(學名:Carduelis spinoides):為燕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體重14-31克,體長128-137毫米。是一種體型小的橄欖色和黃色的雀鳥。頭具明顯的斑紋。雌鳥似雄鳥但體較色暗且多縱紋。與黑頭金翅雀的區別在腰黃色且頭具條紋。幼鳥色淡,縱紋較多而甚似金翅雀及黑頭金翅雀,但下體及頸側多黃色。虹膜深褐色,嘴粉紅色,腳粉紅色。

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松林、農田及坡地灌叢中。留鳥,部分進行季節性的垂直遷移或遊蕩。成對或結小群棲於開闊的針葉林。於樹上取食。主要以草子、果實、植物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農作物蕎麥,繁殖期間也吃少量昆蟲。分布於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緬甸以及中國西藏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高山金翅雀雄鳥前額鮮黃色或多或少綴有黑色,有時全黑色,頭頂至枕和耳羽暗褐色,眼先、眼周和眉紋鮮黃色,頸側亦為鮮黃色,並向背部延伸在後頸相連而形成一不甚明顯的領環。背、肩和翅上小翼羽綠褐色有時綴有黃色,腰黃色。尾上覆羽暗褐色或綠褐色,兩對中央尾羽褐色或暗褐色,基部黃色,其餘尾羽亦為暗褐色,基部黃色向外側尾羽逐漸擴大,到最外側一枚尾羽幾乎全為黃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黃色、大覆羽黑色,尖端黃色,在翅上形成兩道黃色翅斑。初級飛羽暗褐色,基部有一寬闊的黃色斑,次級飛羽黑色,內翈具寬闊的白色羽緣和尖端。整個下體鮮黃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為鮮黃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較暗淡,上體沾染綠色較多,而前額無黃色,下體淡黃色。
幼鳥上體黃褐色具暗褐色縱紋,微具黃色領環。下體橄欖黃色具褐色縱紋,兩翅和尾同雄鳥,但黃色較少。
虹膜暗褐色,嘴肉色或角黃色,嘴尖較暗,腳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18-30克,♀14-31克;體長♂128-135毫米,♀134-137毫米;嘴峰♂10-11毫米,♀10-11毫米;翅♂75-80毫米,♀74-78毫米;尾♂49-52毫米,♀50-53毫米;跗蹠♂13-14毫米,♀13-14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高山金翅雀是一種高山或亞高山森林鳥類,棲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喜馬拉雅山和鄰近地區的針葉林及林緣地帶,秋冬季節多下到海拔2000米以下和低山和山腳地帶的溝谷、溪流和農田地區,有時甚至進到村落附近。

生活習性

留鳥,部分進行季節性的垂直遷移或遊蕩。除繁殖期外成小群,有時甚至在繁殖期亦見3-5隻小群,多在松林和鄰近的農田地中,有時也在草地上活動和覓食。覓食時較為寧靜,但也很機警,一有干擾,立刻飛到附近樹頂端,同時邊飛邊發出“嗞、嗞、嗞”的叫聲,平時鳴聲似高音的金翅雀。叫聲也似金翅雀,唧啾之聲後接著沙啞的dzwee。另一種sweee-tu-tu的叫聲似麻雀。有時亦看見在山邊和溝谷中飛來飛去,飛行呈波浪狀。性膽大,不甚怕人。
主要以草子、果實、植物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農作物蕎麥,繁殖期間也吃少量昆蟲。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和越南。
來源不確定:阿富汗。
高山金翅雀分布圖高山金翅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7-8月,個別早的在6月中旬即開始繁殖,1年繁殖1窩。巢多築在松樹上部側枝末端茂密的枝杈上,常被懸垂下來的松針掩蓋,隱蔽較好巢呈杯狀用細草莖、草葉、鬚根和植物纖維等材料構成,巢外壁常摻雜有苔蘚和地衣,巢內多墊有羊毛、獸毛和羽毛,距地高2-12米。營巢由雌鳥單獨承擔,每窩產卵3-5枚。卵淡綠白色或天藍綠色,鈍端密布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2-19.9毫米×13.1-15毫米。隔一天產一枚卵,開始產第二枚卵時即開始孵卵,雌鳥孵卵,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大約經14天的餵養,幼鳥即可離巢,最初一個星期幼鳥仍需親鳥餵養。

亞種分化

  高山金翅雀(2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高山金翅雀緬甸亞種
Carduelis spinoides heinrichi
Stresemann, 1940
2
Carduelis spinoides spinoides
Vigors, 1831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