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康(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小康,男,1954年2月4日出生於西安,祖籍陝西延長,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1987年在南京師範大學攻讀中國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學位,1998年獲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文藝學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1993年聘副教授,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高等院校中青年骨幹教師,1995年破格聘教授,1999年被評為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2000年任博士生導師。2002年以後任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美學學會理事。2010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現為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美學》主編。

學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國文藝思想史、文藝美學和城市文化研究等。自2002年以來,他的研究重點轉向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都市文化的發展與民間文化傳統的關係問題研究。發表於《文藝研究》等權威刊物的論文“文藝生態與文藝理論的非經典轉向”、“非物質遺產與文學中的文化認同”、“都市文化建設與非物質遺產”等都是這方面研究的成果。這些成果多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院校文科學術文摘》、《中華讀書報》等重要刊物轉載,《都市文化建設與非物質遺產》一文還曾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批示傳閱,產生了較大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小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西安
  • 出生日期:1954.2.4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蘭州大學
人物簡介,研究內容,學術研究方向,文藝美學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專著,論著,主編和參編教材、工具書,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主持的項目,獲獎情況,獲獎情況,研究成果的獲獎情況,代表性論著,論文,專著,

人物簡介

高小康,男,祖籍陝西延長。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1987年在南京師範大學攻讀中國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得學位,1998年獲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文藝學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高等院校中青年骨幹教師,1999年被評為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現為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美學》主編。

研究內容

高小康自1987年以來從事文藝學研究,到2012年為止已出版專著《市民、士人與故事》、《遊戲與崇高》等9種,論文《中國古典藝術精神的形成》、《論文藝活動的都市化》等160餘篇,出版專著20餘種。
高小康

學術研究方向

高小康的學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國文藝思想史、文藝美學和城市文化研究等方面。在他對中國文藝思想史的研究中,對中國文學思想發展的巨觀進程有比較深入的探討和把握。他在90年代發表於《文學評論》的“永嘉東渡與中國文藝傳統的蛻變”、“建炎南渡與江南藝術精神的形成”和“論文藝的都市化”等論文從文化環境變遷的角度探討文學發展的文化根據;2001年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的“論中國古典藝術精神的形成”則從文學接受中典範意識的形成角度梳理了中國文學觀念的歷史進程。他的中國文藝思想史研究的另一個方面是對古代敘事藝術及其觀念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特色是從文學活動的文化空間角度探索通俗敘事和敘事觀念發展演變的趨勢與文化特徵,專著《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是其代表作。

文藝美學方面的研究

文藝美學方面的研究則以藝術文化學理論和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為特長,《大眾的夢》等專著屬於國內文藝學界和美學界最早的關於中國當代大眾文化問題的研究著作之列,在國內美學界和文藝理論界有一定影響。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先後獲中華美學會首屆青年優秀成果獎、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新時期20年優秀文學理論論文獎”、江蘇省政府社科三等獎兩項、江蘇省教委社科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主持過或正在主持省社科基金項目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國家教委項目一項以及教育部重大課題的子課題兩項。專著《狂歡世紀》、《遊戲與崇高》、《夢入江湖》等則是對當代大眾文化進行美學和文化學研究的力作。這些研究成果在國內美學界和文藝理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

研究成果

專著


1. 客家山歌的當代傳播與影響(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成果)
2. 都市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成果)
3. 霓虹下的草根:非物質遺產與都市民俗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4. 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第13章)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成果)
5. 城市文化評論【第2卷】(主編) 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6月
6. 城市文化評論【第1卷】(主編) 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5月
7. 醜的魅力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5月
8. 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2007年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9. 中國文學思想史(第五編作者,本編17萬字)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 夢入江湖:大眾文化中的敘事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
11. 時尚與形象文化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
12. 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 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 喧譁與蕭條──當代城市中文藝的傳播與教育(主編)山東文藝出版社2000年
14. 遊戲與崇高──文藝的城市化與價值訴求的演變 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年
(獲江蘇省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5. 狂歡世紀—娛樂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獲江蘇省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6. 世紀晚鐘—當代文化與藝術趣味評述 東方出版社1995年
(獲江蘇省教委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17. 人與故事—文學文化批判 東方出版社1993年
(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北京三聯2000年4月版列為參考書目)
18. 大眾的夢—當代文化與流行趣味 東方出版社1993年
(獲江蘇省教委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9. 醜的魅力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
20. 世界美人鑑賞錄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
21. 人體美學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獲中華美學會青年美學優秀成果獎)

論著


1. 中國古典藝術精神的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1期(摘登於《文學報》2001年2月8日;《新華文摘》2001年4期;《中華讀書報》2001年3月21日摘錄介紹觀點;人大複印資料轉載;獲廣東省社科成果二等獎)

2. 古典文學巨觀研究再議(執筆) 《文學評論》1988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 明清之際文藝思潮的轉折 《文學評論》1992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4. 古典文學研究與當代文化(執筆) 《文學評論》1992年2期(譯載於《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5. 建炎南渡與江南藝術精神的形成 《文學評論》1995年4期(獲《文學評論》90年代優秀論文獎;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6. 永嘉東渡與中國文藝傳統的蛻變 《文學評論》1996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7. 論文藝活動的都市化 《文學評論》1999年6期(摘登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2期;2001年獲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新時期20年優秀文學理論論文獎》,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8. 文化衝突與文學的“喧譁” 《文學評論》2000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9. 閱讀的文學與交際的文學 《文學評論》2001年4期
10. 在“詩”與“歌”之間的振盪 《文學評論》2002年2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7期論點摘編)
11. 作品鏈與活動史——對文學史觀的重新審視 《文學評論》2005年6期
12. 非文本詩學:文學的文化生態視野 《文學評論》2008年6期(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2期轉載)
13. 從憤世憂時到自我完善 《文學遺產》1988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4. 論李漁戲曲理論的美學與文化意義 《文學遺產》199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5. 《桃花扇》與中國古典悲劇精神的演變 《文學遺產》1999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6. 自然、個性與意匠的相融 《文學遺產》1999年6期
17. 活的歷史與活的美學 《文學遺產》2003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8. 當代大眾趣味描述 《文藝研究》1990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9. 市民文學中的士人趣味 《文藝研究》199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0. 從文化批判回到學術研究 《文藝研究》2004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2004年5期轉載)
21. 理論過剩與經驗匱乏 《文藝研究》2005年11期(人大複印資料2006年4期轉載)
22. 文藝生態與文藝理論的非經典轉向 《文藝研究》2007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4期轉載,新華文摘2007年10期篇目輯覽)
23. 金聖歎人物理論新探 《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4. 文藝與人的生存活動 《文藝理論研究》1995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5. 領悟悲劇──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研究 《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6. “失語症”與文化研究中的問題 《文藝爭鳴》2002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7. 從意識形態到群落意象 《文藝爭鳴》2004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8. 非物質遺產與文學中的文化認同 《文藝爭鳴》200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2007.6轉載)
29.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的“尋根”文學 《文藝爭鳴》2007年6期
30. 美學學科三十年:走向離散 《文藝爭鳴》2008年9期
31. 建構論與本質論:為承認而鬥爭? 《文藝爭鳴》2009年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4轉載)
32. 當代文化中文學的“再民間化” 《探索與爭鳴》2006年12期(《社會科學報》2007.1.11摘要;人大複印資料2007.3.轉載)
3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否只能臨終關懷 《探索與爭鳴》2007年7期
34.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再思考 《探索與爭鳴》2008年4期
35. 從“寂寞”走向公民美學 《探索與爭鳴》2010年6期
36. 文化市場與文學的發展 《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7. 金聖歎的小說本質論 《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2期
38. 交叉視野中的《金瓶梅》 《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9. 中國敘事觀念的演變 《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3期
40. 從“文學學”體系出發探尋“活的歷史” 《江海學刊》1988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41. 試析《金瓶梅》中的世界圖景 《江海學刊》199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42. 近古文學觀念中的古典主義精神 《江海學刊》2001年1期
43. 論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深層結構 《中山大學學報》2005年2期(《新華文摘》2005年12期論點摘編)
44. 重新審視小說評點的審美閱讀意義 《學術研究》2005年10期
45. 當代審美文化的消費本質與時代特徵 《學術研究》2006年3期
46. 金庸:一個非文本研究的對象 《學術研究》2007年9期
47. 心學與清代精英文化的凋落 《文史哲》2002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48. “新媒體美學”特約評論人語 《文史哲》2004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卷2004年11期轉載)
49. 古代文論與當代文藝理論生態 《文史哲》2009年3期
50. 文藝學的學科邊界問題再思考 《中南大學學報》2006年1期
51. 中國語境中的審美文化與意識形態 《西北大學學報》2005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卷2006年1期轉載)
52. 文學想像與文化群落的身份衝突 《人文雜誌》2005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卷2005年10期轉載)
53. 都市文化建設與非物質遺產 《人文雜誌》2006年2期(新華文摘2006年13期轉載,汪洋批示傳閱。)
54. 文化衝突時代的都市美學 《人文雜誌》2008年4期(中華讀書報2008年9月3日摘錄,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55.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土文化復興 《人文雜誌》2010年5期
56. “世界文學”與全球化文學界說 《社會科學輯刊》2002年2期
57. 現實主義“真實性”的美學意義 《學術月刊》1988年12期
58. 反美學:當代大眾趣味描述 《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4期(收入《中國文學年鑑》;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59. 精神分裂的時代 《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60. 詩話與古典詩歌的語境 《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2期(全文轉載於《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61. 近古敘事中市民的地位 《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6期(《新華文摘》1999年3期論點摘編)
62.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術創新 《河北學刊》2008年3期(《新華文摘》2008年19期轉載)
63. 走向文化的美學:困境與思考 《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4期
64. 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學史與活的記憶 《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4期(林翠芳《作家的魅力/文學名家採訪錄》引用,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9)
65. 從東西方早期美學思想看“中和之美” 《南京師大學報》1987年1期
66. 金聖歎“文法”理論的美學意義 《南京師大學報》1989年2期
67. 重新認識中國傳統“小說”概念的演變 《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2期
68. 好萊塢與當代文化中的美國偶像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4期轉載8,000字)
69. 形象文化與形象產業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2期
70. 文化生態與文藝生態研究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1期
71. “文化霸權”與中國式誤讀 (合作)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9年1期)
72. 文化想像與多元認同:當代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1期
73. 古典的淪落 《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74. 重塑南京的文化形象 《南京社會科學》1995年6期
75. 從行動到對話 《南京社會科學》1998年8期
76. 文化發展與南京城市形象建設 《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增刊
77. 城市藝術中的英雄 《南京社會科學》2000年8期
78. 斯賓格勒的大預言 《民族藝術》1999年4期
79. 對話與“黑話” 《民族藝術》2000年3期
80. 靖江寶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轉換 《民族藝術》2007年3期
81. 音樂的木乃伊 《音樂藝術》2003年2期
82. 原始力量與超人精神 《當代電影》1988年6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83. 中國近古藝術觀念:從有法到無法 《東方叢刊》2001年1輯
84. 俠與流氓 《東方叢刊》2004年2輯(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85. 中國文化形象中的自我偏見 《南方文壇》2000年4期
86. 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圖:傳統文化與當代空間 《文化遺產》2008年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4期摘登)
87.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遺產》2009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 · 文化研究》2009.8全文轉載)
88. 同貝多芬以“你”相稱 《天津文學》1992年2期
89. 藝術本文的瓦解與再構 《名作欣賞》1991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90. “雙三角”圖像與都市的非典型發展 《南通大學學報》2006年4期
91. 同質化危機與傳統藝術的再生成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 · 文藝理論》2004.1全文轉載)
92. 都市建築與都市形象的蛻變 《美學與文藝學研究》1993年1輯
93. 網際網路:個人與社會關係的瓦解 《青年思想家》1999年2期
94. 製造聖物的城市文化 《青年思想家》2000年5期
95. 城市藝術與市民道德 《東方文化》2001年3期
96. 大都會與傳統的瓦解 《粵海風》1999年11期
97. 俠的演變與民間文化精神 《創作評譚》2004年8月號
98. “雙三角”:都市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城市文化評論》第1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5月
99. 藝術的商業價值與人文價值 《長江學術》2002年11月
100. 都市藝術活動中的價值衝突 《文學理論學刊》2000年1輯
101. 心學與明清文人精神的盛衰 《文學前沿》2000年3輯
102. 痞子與都市的亞文化 《評論》2000年2輯
103. 士人與市民的不解之緣 《東方》1996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04. 肢體運動的空間軌跡與力的樣式 《舞蹈》1990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05. 流行音樂中的“金犢” 《藝術世界》1992年2期
106. 當代美學與大眾趣味 《上海藝術家》1990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07. 遊戲理論與當代文化 《南通師院學報》2000年3期
108. 百鍊鋼化為繞指柔 《陰山學刊》1991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09. 經典與民間文化:重新審視中國詩歌的發展歷程 《陰山學刊》2005年4期
(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5“學術卡片”摘登)
110. 中國傳統敘事中時間意識的演變 《吉首大學學報》2006年1期
111. 一個影子人物 《古典文學知識》1992年5期
112. 文學作品的語言與結構 《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8期
113. 劉勰與賀拉斯文藝審美理想之異同 《文藝論壇》1987年1期
114. 明星與禁忌 《天涯》1995年6期
115. 大眾文化的世界性與非世界性 《上海文學》1998年1期
116. 電影、電視與當代都市文化 《電視藝術》2000年2期
117. 從“小電影”到大世界 《光明日報》1990年11月11日(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18. 傳統手工藝品為啥沒人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6月2日
119. 文藝批評:為承認而鬥爭? 《中國藝術報》2009年8月4日
120. 重新審視當代文化研究思路 《文藝報》2002年6月4日
121. 自我偏見中的中國文化形象 《中國文化報》2000年6月17日
122. 眾聲喧譁中呼喚理性對話 《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9月8日
123. 文化衝突時代的都市美學策略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月14日
124. 內卷化:鄉土文化復興之路?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8月10日
125. 非文本研究:經典人文學術的再建設 《社會科學報》2006年12月7日
126.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田野、文獻、文本、理論相結合
《社會科學報》2007年1月4日
127. “民間信仰熱”:虛假的復活? 《社會科學報》2007年3月22日
128.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都市民俗 《社會科學報》2007年5月24日
129. 筆談:當代人能否寫出經典作品(高:達到經典標準和在歷史上成為經典是兩個問題) 《社會科學報》2007年9月6日
130. 真正的一流大學怕什麼? 《社會科學報》2008年5月8日
131. 我看人文學術發展三十年 《社會科學報》2008年7月31日
132. 霓虹幻彩下草根能否生存? 《社會科學報》2009年1月8日
133. 人文爭論,不應止於並存 《社會科學報》2009年6月4日
134. 綠血與梅杜薩的眼睛 《文學報》1989年4月20日(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35. 中國文化形象的“極化”和殘缺 《文論報》2000年8月1日
136.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人的文化認同 《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
137. 都市形象與城市精神(1) 《中國都市文化研究》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
138. 非典型形態:城市發展的生機 《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10期
139. 詞媒體:這個時代的接頭暗號 《人民論壇》2010年8月上
140. 美術館:都市文化景觀? 《中華兒女》書畫名家2008年3月
141. 傳統手工藝與當代奢侈品 《中華兒女》書畫名家2010年1月

主編和參編教材、工具書

1. 城市國學講壇第二輯 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 城市國學講壇第三輯 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3. 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 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教學參考書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 文學概論書系 · 第四編:敘事作品論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6. 文藝概論(主編) 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7. 文藝概論自學輔導(主編) 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8. 文學概論(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9. 文學概論自學指導書 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10. 文學理論教程(高等師範學校教學用書)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11. 文學理論教程(修訂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 文學概論(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3. 毛澤東詩詞大典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 毛澤東詩詞鑑賞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 中外微型小說精品鑑賞辭典 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16. 世界電影名篇探勝 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

研究課題

研究課題


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市場經濟與文藝的蛻變”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藝與當代城市生活方式”(96BZW007;同時被列入江蘇省社科重點項目)
國家教委項目“都市社會發展與傳統藝術文化”(98JAQ750.11-44008)
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城市發展與傳統文化”(J3-003)
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課題“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文化淵源”(2000ZDXM750.11-44008)子項目“中國古代敘事傳統與意識形態”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課題“當代中國文化產業與審美文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01JAZJD750.11-44007;第三負責人)
中山大學985項目“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藝術精神的演變特徵”
廣東省“傳統戲曲與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嶺南非物質遺產與粵港澳文化認同”(04JDXM75001)子項目“當代城市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因子影響與傳播研究”
教育部重大課題“中國非物質遺產地圖編制研究”(04JJDZH010)
教育部重大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08JJD840185)

主持的項目


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市場經濟與文藝的蛻變”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藝與當代城市生活方式”(96BZW007;同時被列入江蘇省社科重點項目)國家教委項目“都市社會發展與傳統藝術文化”(98JAQ750.11-44008)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城市發展與傳統文化”(J3-003)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課題“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文化淵源”(2000ZDXM750.11-44008)子項目“中國古代敘事傳統與意識形態”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課題“當代中國文化產業與審美文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01JAZJD750.11-44007;第三負責人)中山大學985項目“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藝術精神的演變特徵” 廣東省“傳統戲曲與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嶺南非物質遺產與粵港澳文化認同”(04JDXM75001)子項目“當代城市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因子影響與傳播研究” 教育部重大課題“中國非物質遺產地圖編制研究”(04JJDZH010) 教育部重大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08JJD840185)

獲獎情況

獲獎情況


中華美學會首屆青年優秀成果獎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文學評論》90年代優秀論文獎”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新時期20年文藝理論優秀論文獎”
江蘇省政府社科三等獎2項
江蘇省教委社科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2004)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2006)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2008)

研究成果的獲獎情況

中華美學會首屆青年優秀成果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文學評論》90年代優秀論文獎” 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新時期20年文藝理論優秀論文獎” 江蘇省政府社科三等獎2項江蘇省教委社科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2004)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2007) l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2009)

代表性論著

論文

1. 中國古典藝術精神的形成 《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1期(摘登於《文學報》2001年2月8日;《新華文摘》2001年4期;《中華讀書報》2001年3月21日摘錄介紹觀點;人大複印資料轉載;獲廣東省社科成果二等獎)
2. 明清之際文藝思潮的轉折 《文學評論》1992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 古典文學研究與當代文化(執筆) 《文學評論》1992年2期(譯載於《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4. 建炎南渡與江南藝術精神的形成 《文學評論》1995年4期(獲《文學評論》90年代優秀論文獎;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5. 永嘉東渡與中國文藝傳統的蛻變 《文學評論》1996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6. 論文藝活動的都市化 《文學評論》1999年6期(摘登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2期;2001年獲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新時期20年優秀文學理論論文獎》,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7. 閱讀的文學與交際的文學 《文學評論》2001年4期
8. 在“詩”與“歌”之間的振盪 《文學評論》2002年2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7期論點摘編)
9. 作品鏈與活動史——對文學史觀的重新審視 《文學評論》2005年6期
10. 非文本詩學:文學的文化生態視野 《文學評論》2008年6期(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2期轉載)
11. 從文學史到文學地誌學 《文學評論》2013年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6月)
12. 從憤世憂時到自我完善 《文學遺產》1988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3. 論李漁戲曲理論的美學與文化意義 《文學遺產》199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4. 《桃花扇》與中國古典悲劇精神的演變 《文學遺產》1999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5. 自然、個性與意匠的相融 《文學遺產》1999年6期
16. 活的歷史與活的美學 《文學遺產》2003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7. 當代大眾趣味描述 《文藝研究》1990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8. 市民文學中的士人趣味 《文藝研究》199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9. 文藝生態與文藝理論的非經典轉向 《文藝研究》2007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4期轉載,新華文摘2007年10期篇目輯覽,廣東省2006-2007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20. 傳統藝術活態保護與當代美學建設 《文藝研究》2013年7期(《新華文摘》2013年第22期轉載,封面目錄)
21. 金聖歎人物理論新探 《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2. 領悟悲劇──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研究 《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3. 非物質遺產與文學中的文化認同 《文藝爭鳴》200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2007.6轉載)
24. 生活論美學與文化生態學美學 《文藝爭鳴》2010年11月上
25. 斯賓格勒魔咒:中國都市發展與文化生態困境 《探索與爭鳴》2011年6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1第11期)
26. 後增長時代:生態城市建設與非遺保護 《探索與爭鳴》2012年2期
27. 交叉視野中的《金瓶梅》 《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8. 中國敘事觀念的演變 《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3期
29. 試析《金瓶梅》中的世界圖景 《江海學刊》1997年3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0. 近古文學觀念中的古典主義精神 《江海學刊》2001年1期
31. 第三種城市美學:異形地誌學或城市之鏡 《清華大學學報》2013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2. 從審美文化到審美文化生態研究 《學術研究》2010年11期(新華文摘2011年7期論點摘編,人大複印資料美學卷、文藝理論卷2011年3期轉載)
33. 心學與清代精英文化的凋落 《文史哲》2002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4. 古代文論與當代文藝理論生態 《文史哲》2009年3期
35.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都市文化的包容性 《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卷2011年5期轉載)
36. 文學想像與文化群落的身份衝突 《人文雜誌》2005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卷2005年10期轉載)
37. 都市文化建設與非物質遺產 《人文雜誌》2006年2期(新華文摘2006年13期轉載,汪洋批示傳閱。)
38. 文化衝突時代的都市美學 《人文雜誌》2008年4期(中華讀書報2008年9月3日摘錄,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9.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土文化復興 《人文雜誌》2010年5期
40. 反美學:當代大眾趣味描述 《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4期(收入《中國文學年鑑》;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41. 詩話與古典詩歌的語境 《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2期(全文轉載於《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42. 近古敘事中市民的地位 《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6期(《新華文摘》1999年3期論點摘編)
43.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術創新 《河北學刊》2008年3期(《新華文摘》2008年19期轉載)
44. 走向文化的美學:困境與思考 《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4期
45. 走向“後申遺時期”的傳統文化保護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2期
46. 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圖:傳統文化與當代空間 《文化遺產》2008年1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4期摘登)

專著

  1. 霓虹下的草根:非物質遺產與都市民俗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2. 醜的魅力 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5月
3. 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2007年獲廣東省2004-2005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 夢入江湖:大眾文化中的敘事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
5. 時尚與形象文化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
6. 市民、士人與故事:中國近古社會文化中的敘事 人民出版社2001年
7. 遊戲與崇高──文藝的城市化與價值訴求的演變 山東文藝出版社1999年(獲江蘇省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8. 狂歡世紀—娛樂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獲江蘇省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9. 世紀晚鐘—當代文化與藝術趣味評述 東方出版社1995年(獲江蘇省教委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0. 人與故事—文學文化批判 東方出版社1993年(許子東《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北京三聯2000年4月版列為參考書目)
11. 大眾的夢—當代文化與流行趣味 東方出版社1993年
12. 人體美學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獲中華美學會青年美學優秀成果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