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宣揚

高宣揚

高宣揚,男,浙江杭州人,1940年生於寮國,印尼華僑。2010年7月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宣揚
  • 國籍:法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0年
  • 職業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 籍貫:浙江杭州
個人簡介,研究方向,個人經歷,主要教研成果,科研項目,專著論文,學術交流,

個人簡介

高宣揚被聘任為國務院外國專家局“海外名師”,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精通英、法、德、俄及印尼文,近30多年在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持續進行實際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的觀察分析及學術調查研究,長期從事哲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
高宣揚

研究方向

目前的研究重點方向為為當代法國哲學、德國哲學史、當代社會理論以及藝術評論。

個人經歷

祖籍浙江杭州,父母均為印尼華僑教師。1940年生於印尼。1952年自印尼歸國升學。1957年由瀋陽第二中學高中畢業後考取北京大學哲學系
1957-1962年: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
1962-1966年5月: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受鄭昕教授指導專攻康德哲學
1965-1978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在任繼愈教授領導下專門研究伊斯蘭教基督教
1978年春以“歸僑探親”的名義出國。1978-1979年滯留香港時,任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及香港三聯書店主編,主持指導出版《人文科學叢書》6本。與此同時,還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政治系及社會學系,任特聘教授,講授西方哲學史、當代社會理論及當代政治哲學。
1979-1983年:巴黎第一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在該校哲學系主任愛蓮·維德琳教授指導下研究法蘭克福學派霍爾克海默的批判理論,1983年6月以《論霍爾克海默的唯物論特徵》的論文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3-1985年:獲博士學位後,受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院長德希達的委託,主持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中國哲學研討會(Le seminaire sur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contemporaine),研究和講授成果發表在《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院刊》(Cahier du College international)第一期及第二期,由澳西里斯出版社出版(Editions Osiris)。
1985-1995年:在擔任上一職務的同時,兼任巴黎第十大學政治哲學教授;在巴黎第十大學第一副校長喬治·拉畢卡(Georges Labica)教授所領導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政治哲學研究所”(Centre de la recherche sur la philosophie politique)擔任研究員,研究成果發表在《研究馬克思》(Etudier Marx)及《從馬克思到馬克思主義》(De Marx au marxisme),分別於1985年及1986年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出版社(Editions du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出版。
1989-2002年:在擔任法國原職的同時,由台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邀請,以“國家研究正教授”的身份,主要任教於台灣東吳大學,任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同時又兼任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教授。
2002-2004年:先後應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邀請,同時在三校講授當代法國哲學、法國社會學及人類學。
2004年7月至2010年6月:受國務院外國專家局審批同意,作為特聘外籍“海外名師”,受聘於同濟大學,任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院長。

主要教研成果

自1957年從事哲學研究起,五十多年來,鍥而不捨地進行哲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文學藝術的跨學科研究,試圖探索使哲學擺脫僵化和抽象的學院傳統模式的約束而走向生活化、藝術化和跨學科化的創新道路;全面、系統地研究了當代西方思想的體系及其歷史,特別是法國、德國的哲學和社會思潮。
與此同時,持之以恆地從事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工作,期望通過廣泛和深入的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為中國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做出貢獻。

科研項目

(一) 國家社會基金一般研究項目:“當代法國社會哲學研究的創新精神及其現實意義”,2008-2011。
(二)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論法國的現象學運動”,2007-2010。
(三)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論馬克思對後現代思潮的影響”,2007-2009。
(四)已完成的海外科研項目:
⑴1983-1985年,受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院長德希達的委託,主持巴黎國際哲學研究院中國哲學研討會,負責進行研究項目“當代中國哲學的基本狀況”,其成果發表於《國際哲學研究院院刊》1985年號(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1985)和1986年號(Principales tendance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⑵1985-1995年間,兼任巴黎第十大學政治哲學教授期間,在巴黎第十大學第一副校長喬治·拉畢卡教授(Georges Labica,1930-2009)所領導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政治哲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參加和承接由拉畢卡教授主要負責的“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研究項目,其中的一部研究分成果,先後發表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出版社(Editions CNRS)出版的《研究馬克思》(Etudier Marx,Paris,CNRS,1985)、《從馬克思到馬克思主義》(De Marx au marxisme,Paris,CNRS,1986)及《當代馬克思》(Actuel Marx,Paris,PUF,1996)上。
⑶參加由巴黎第四大學東方藝術史專業尼格爾教授(Vandier-Nicolas Nicole)負責領導的《中國哲學與藝術思想的研究計畫》(1983-1989),其成果發表在法蘭西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哲學大百科全書》(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第三卷和第四卷。
⑷參加由法蘭西學院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教授主持的“歐洲社會學研究中心”所組織的“巴黎郊區青少年的社會問題”的社會調查研究工作(1989-2003)。
⑸1989年後,受聘於台灣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期間,承接和進行由台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批准資助的研究項目“法國社會人類學研究”。

專著論文

從事哲學和社會學教學研究50多年來:
(一)主編《人文科學叢書》55部(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西方文化叢書》60部(香港三聯書店與台灣遠流出版社共同編輯出版)、《研究與批判叢書》12部(台灣唐山出版社)、《法蘭西文化叢書》12部(同濟大學出版社)及《當代藝術叢書》6部(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著有《當代法國哲學導論》(兩卷本)、《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兩卷本)、《德國哲學通史》(三卷本)、《當代社會理論》(兩卷本)、《後現代論》、《魯曼社會系統理論》、《福柯的生存美學》、《流行文化社會學》、《布迪厄的社會理論》、《利科的反思詮釋學》、《羅素哲學概論》、《薩特的密碼》、《德國哲學的發展》、《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導引》、《哲學人類學》、《弗洛伊德傳》、《薩特傳》、《羅素傳》、《畢卡索傳》、《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薩特的密碼》等專著。
目前,正在處於清樣和校對過程的新專著:
1. ;由人民出版社列入國家出版總署重點計畫項目的新專著《德國哲學史》(五卷本),已分別印出清樣和一校,將在2011年出版。
2.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已經印出清樣的《後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及《德國哲學概觀》,排印中。
附:主要著作、論文詳細目錄:
(一)中文專著
1.《當代政治哲學》,兩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
2.《後現代:思想與藝術的悖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德國哲學通史》,三卷本,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4.《薩特的密碼》,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5.《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上下兩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6.《布迪厄的社會理論》,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7.《利科的反思詮釋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8.《存在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9.《結構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0.《弗洛伊德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1.《新馬克思主義導引》,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2.《實用主義及語用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3.《哈伯馬斯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4.《德國哲學的發展》,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5.《哲學人類學》,香港三聯書店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6.《解釋學簡論》,香港三聯書店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17.《羅素傳》 《沙特傳》 《畢卡索傳》 《弗洛伊德傳》,北京作家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南粵出版社、台北萬象出版社聯合出版
18 .《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
19.《利科的詮釋學》,香港三聯書店、台北遠流出版社及同濟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20.《布爾迪厄》,台北揚智出版社出版
21.《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出版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2.《當代社會理論》,上下兩卷,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3.《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24.《魯曼社會系統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5.《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出版社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6.《傅柯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出版社出版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7.《羅素哲學概論》,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及台北遠流出版社聯合出版。
(二)法文論文
1. Le concept marxiste de pratique et son destin dans la vie philosophique chinoise. In Georges Labica,Ed. Etudier Marx. Paris: Editions CNRS. 1985.
2. Le concept de materialisme de Horkheimer. In Georges Labica,Ed. De Marx au Marxisme. Paris: Editions CNRS. 1986.
3. Quelques aspect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1985.
4. Principales tendances de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ctuelle. In Le Cahier du Collège International de Philosophie. Paris: Editions Osiris.
5. Feng Youla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6. Fengding.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7. Hush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8. Tansitong.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9. Liangqichao.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0. Yangxianzhe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1. Liangshumi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2. Kangyouwe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3. Zhangdongxu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4. Xiongshil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5. Wangruoshui.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16. Sunzhongshan. In Encyclopaedie Philosophique Universelle.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6.
(三)近5年主編書目
著作
主編
出版社
出版類型
出版時間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一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05年1月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二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07年4月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三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08年1月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四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09年11月
《法蘭西思想評論》第五卷
高宣揚
同濟大學出版社
論文集
2010年4月
(四)近5年發表論文
論文題目
期刊或論文集
發表時間
福柯的生存美學
武漢大學《珞珈講壇》(第1輯)
2006年1月
當代社會理論研究的社會文化基礎
中國農業大學《鄉土社會通報》第一期
2006年3月
福柯:一個令人無從捉摸的人物
《社會科學報》
2006年7月6日
當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論題
《社會科學報》
2006年9月7日
列維納斯:力挽道德狂瀾
《社會科學報》
2006年9月14日
法國現象學運動的新轉折(上)
《同濟大學學報》
2006年10月
當代西方人文思潮的變化與特點
《社會科學報》
2006年10月12日
流行思潮:埃爾朗根學派及其建構主義
《社會科學報》
2006年11月16日
當代法國哲學關於人性的四次論戰
《學術月刊》
2006年11月
利科的現象學的反思詮釋學
上海大學《詩與思》
2007年1月
法國現象學運動的新轉折(下)
《同濟大學學報》
2007年1月
論當代法國馬克思思想研究的歷史特徵
《北京大學學報》
2007年3月
保爾·絡朗琛:領軍埃爾朗根學派
《社會科學報》
2007年3月15日
波德里亞:消費文化的剋星
《社會科學報》
2007年4月5日
巴黎城郊騷亂的社會學詮釋
《社會學家茶座》
2007年4月
當代法國馬克思思想研究的歷史特徵
《北京大學學報》
2007年5月
列維納斯現象學的倫理學轉向
《中國哲學年鑑》
2007年6月
論福柯對歷史的解構
四川大學《“歷史、理性與正義”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2007年6月
論後現代藝術的“不確定性”
《清華美術》
2007年7月
魯曼:當代社會系統理論的設計師
《社會科學報》
2007年7月12日
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主義掌門人
《社會科學報》
2007年9月27日
簡論法國的黑格爾研究——紀念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出版200年及依波利特誕辰100周年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7年9月
《精神現象學》在法國
《江蘇社會科學》
2007年9月
論福柯對國家理性的批判
《求是學刊》
2007年11月
論列維納斯重建倫理學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文教育 文明·價值·傳統》
2007年11月
法國道德問題調查報告
《國際道德教育調查研究》(馮俊主持教育部研究項目)
2007年
J.鮑德里亞及其消費文化批判理論
《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07)》(第11輯)
2008年1月
西蒙·德·波伏娃:使法國文化散發出女性智慧的芳香
《社會科學報》
2008年2月21日
梅洛·龐蒂:“學會重新觀看世界”
《社會科學報》
2008年4月10日
重新評價柏格森及其對當代哲學研究的現實意義——《創造的進化》發表100周年紀念
《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
2008年4月
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
《雲南大學學報》
2008年5月
馬克思·舍勒:不遺餘力地探究人的奧秘
《社會科學報》
2008年6月5日
柏格森對21世紀哲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中國哲學年鑑》
2008年6月
身體:生命奧秘的真正根源
《明報月刊》
2008年10月
發揚當代大學教育的哲學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08年11月
當代西方人文思潮的理論轉換
《中國社會科學輯刊》
2008年12月
神話思維是人類文化的原初基礎
《明報月刊》
2008年12月
評羅馬教皇的改革及教會的未來
《明報月刊》
2009年1月
人與神的溝通是否可能?
《明報月刊》
2009年4月
克里斯蒂娃:當代女性主義的典範
《作家》
2009年4月
論克里斯蒂娃的新女性主義
《同濟大學學報》
2009年5月
西蒙·德波娃百年誕辰紀念:法國學術界重評德波娃
《中國哲學年鑑》
2009年6月
以自然和文化雙重視野面對瘟疫
《明報月刊》
2009年6月
許江作品的藝術現象學分析:
面向存在的畫與思
《江蘇藝術百家》
2009年9月
向多學科和多元化邁進
《社會科學報》
2009年9月24日
後現代主義:思想與藝術(系列專稿9篇)
魯迅美術學院《美苑》
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
德法詩學傳統對當代詩學研究的啟示
《“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會”論文集》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發言稿
2010年1月
列維-施特勞斯及其結構主義
《作家》
2010年1月
什麼是當代:從福柯回溯到波德萊爾
魯迅美術學院《美苑》
2010年2月
當代圖像的遊戲性質
《藝術時代》
2010年3月
論消費文化與權力的交錯關係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10年4月
列維-施特勞斯的結構主義思想
《中國哲學年鑑》
2010年5月

學術交流

近五年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狀況
1.主持與組織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名稱
會議類型
出席人數
時間
地點
哲學與政治:紀念雷蒙·阿隆和薩特百年誕辰(Colloque ‘Philosophie et Politique. En hommage à Raymond Aron et à Jean-Paul Sartre,à l’occasion du centenaire de leur naissance’)
國際學術研討會
40
2005年5月
同濟大學
文化與溝通:紀念文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德國作家亨利·波爾(Colloque ‘Sur la culture et la communication. En hommage à Heinrich Böhr’)
國際學術研討會
50
2006年5月
同濟大學
同一與差異:法德哲學的比較研究(Colloque ‘Le même et l’autre. Etudes comparatives entre la philosophie française et la philosophie allemande’)
國際學術研討會
30
2007年5月
同濟大學
符號與社會:紀念列維-施特勞斯及梅洛·龐蒂誕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Symbol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évi-Strauss and Merleau-Ponty)
國際學術研討會
50
2008年11月
同濟大學
福柯藝術思想學術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30
2009年6月-12月
北京大學
一位歐洲女人在中國(Une européenne en Chine)
克里斯蒂娃教授學術演講會
350
2009年2月
同濟大學
關於孔子思想及其對西方的影響
國際學術研討會及對話
350
2009年9月22日
文匯報
2.應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會議名稱
會議類型
出席人數
地點
時間
福柯後期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Colloque sur la derniere pensee de Michel Foucault)
國際學術研討會
100
巴黎第一大學及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
2006年2月
利科思想分析
La pensee Ricoeur
國際學術研討會
80
巴黎《精神雜誌》編輯部大樓
2006年3月
列維納斯思想研究La pensee de Levinas
國際學術研討會
250
巴黎第一大學
2007年1月
利歐塔後現代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Colloque international ‘Lyotard et sa pensse postmoderniste’)
國際學術研討會
40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
2007年1月
福柯後期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Colloque international sur la derniere pensee de Michel Foucault)
國際學術研討會
35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2007年2月
文明與和諧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100
浙江大學
2007年5月
柏格森著作《創造的演進》(Colloque international a l’occasion du centenaire de la publication de <Evolution creatrice>) de Bergson)
國際學術研討會
80
巴黎大學及法國法蘭西學院
2008年1月
西蒙·德博娃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Colloque international a l’occasion du centenaaire de la naissance de Simone de Beauvoir)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
巴黎第七大學
2008年1月
中德同行:廈門德國藝術節
國際會議
60
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廈門市政府外事局及廈門大學
2008年4月
德國與法國的哲學交流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120
巴黎第八大學
2009年1月
法國哲學會年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100
巴黎索邦大學
2009年1月
德國啟蒙哲學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300
巴黎第八大學
2009年1月
德國文化史學術研討會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
巴黎第八大學
2009年1月
德國及法國哲學的交流問題
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
巴黎第一大學學
2010年1月
近五年國內學術訪問、講學及各種學術性交流活動
1.應邀參加國內學術會議
會議名稱
會議類型
出席人數
經費來源
召開時間及地點
歷史與理性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50
四川大學及中國西方哲學會
2007年6月成都
中國現象學第12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30
中國現象學會、浙江大學
2007年11月杭州
《信仰危機與重建》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40
福建政法幹部管理學院
2007年12月福州
《法國哲學思想講座》
國內學術研討會
100
中山大學
2007年12月
外國哲學研究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60
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及中國哲學史學會
2008年4月蕪湖
外國文論六十年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200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2009年9月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250
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組委會、宋莊藝術促進會
2009年9月
與法國學者查華德對話探討孔子思想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文匯講堂
350
文匯報
2009年9月
“外國文論與比較詩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研討會
國內學術研討會
100
深圳大學
2010年1月
2.應邀參加港台學術交流
會議名稱
會議類型
出席人數
召開地點
召開時間
城鄉文化研討會
與港台交流學術研討會
100
台北市台灣文化研究會、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
2007年1月
城市社會學研討會
與港台學術研討會
50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
2007年4月
3.國內講學及學術訪問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學術演講,2006年10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學術演講,2007年2月。
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哲學與藝術的學術演講,2007年2月。
⑷北京工業大學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藝術現象學的學術演講,2007年2月。
⑸中央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藝術現象學的學術演講,2007年2月。
北京大學邀請作關於法國現象學運動的學術演講,2007年3月。
中國人民大學邀請作關於法國現象學運動的新轉折的學術演講,2007年3月。
⑻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邀請作關於《後現代主義:思想與藝術》的系列學術演講,2007年4月。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及人文學院邀請作關於《藝術現象學》的學術演講,2007年11月。
⑽福州市福建政法幹部管理學院邀請作關於生命現象學的學術演講,2007年12月。
中山大學哲學系邀請作關於《列維·施特勞斯結構主義》的學術演講,2007年12月
⑿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文學理論研究所邀請作關於克里斯蒂娃文學評論的學術演講,2009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邀請作關於當代外國文學理論狀況的學術演講,2009年9月
深圳大學人文學院《當代法國思想的主要動向》,2010年1月
⒂深圳何香凝藝術中心《國家遺產展:國家理性及其限制》,2010年1月
北京大學美術與圖像研究所邀請作關於當代法國和歐洲藝術思想的學術演講系列,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
北京大學未名論壇《論福柯對當代藝術創作的影戲》,2010年4月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拉康及其對當代法國思想的影戲》,2010年5月
北京大學藝術中心及芝加哥大學藝術中心主持的《當代藝術評論的基本問題》研討會上作《論當代藝術評論如何融合中西傳統的問題》,2010年5月
北京大學圖書館論壇《福柯論藝術圖像與身體的關係:兼論福柯關於圖像、思想、語言及主體性的基本觀點》,2010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