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意

高如意

男,漢族,(1919-2007),河北行唐人,特等戰鬥英雄。1946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班長、排長、副連長、代理連長等職務。曾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大小戰役、戰鬥數十次,多次榮立戰功。1949年4月21日,在渡江戰役中,時任班長的高如意率領的班成為長江全線登入第一船,全班榮立一等功,高如意被授予“特等戰鬥英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如意
  • 生卒:1919-2007
  • 籍貫:河北行唐
  • 榮譽:特等戰鬥英雄
沉寂的特等戰鬥英雄,藏在村裡的平民英雄,戰鬥英雄的13枚軍功章,近四十年的沉寂生活,鄉間默默老英雄,渡江戰役中第一個跳上南岸的人,他走了,送別的人擠滿長街,回鄉後,他是真正的無名英雄,人已逝,他的故事會永流傳,

沉寂的特等戰鬥英雄

1950年他作為“全國戰鬥英雄”光榮地出席了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和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大會。1955年主動要求回鄉。十年軍旅生涯日記、13枚軍功章、兩度受邀國慶慶典的邀請卡……如果不是這些歷史的印記,人們似乎很難將“特等戰鬥英雄”與農民高如意聯繫起來。即使有這樣的印記,退伍後的高如意似乎也更願意把這一切收藏在已經破舊的人造革皮包和滿是塵土的木箱子裡,除了那流血流汗的十年戰爭生涯,他更多的日子就是在平凡中悄然度過的。
年輕的高如意年輕的高如意

藏在村裡的平民英雄

一個大土炕、一個舊柜子、幾把老藤椅……不到30平方米的屋子裡幾乎找不到任何電器,這就是生活在行唐縣上碑鎮西北街的特等戰鬥英雄高如意的家。
高如意的堂弟說,高如意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添麻煩”,雖然是特等戰鬥英雄,但除了1963年為一頭小毛驢向鄧小平求助,幾十年來他幾乎沒有為家庭要求過任何東西。幾十年來,他的莊稼漢身份似乎更甚於英雄。除了縣民政局每月發放的從8元、12元、16元到去年漲到900多元的補助,高如意和所有的農民沒有什麼兩樣。
“我這一輩子跟著他可沒享什麼福。”11月29日,高如意的老伴、已經80歲的李多妮指著自家院裡的摞得有半個人高的柴火笑著說。平日裡。高如意節省得連蜂窩煤都不捨得燒,身體好點的時候,兩位老人常常一起拾柴。兩位老人幾乎天天喝稀飯、烙大餅。更有一次,李多妮和高如意一起去東北的老部隊探望戰友,對方明明給他們訂好了軟臥,可最後卻硬被高如意換成了硬座。
在高如意這個簡陋的家裡,似乎只有被珍藏在已經布滿塵土的破舊人造革皮包和木箱子裡的東西在證明著他的與眾不同:周恩來的親筆簽名、朝鮮戰場的留影、上世紀50年代群英會的相聚、國慶50周年的大合照……透過一方方定格的瞬間,戰爭年代的熱血、汗水、呼喊似乎若隱若現,莊稼漢高如意的另一個身份也轉瞬間回到了人們眼前。

戰鬥英雄的13枚軍功章

87歲的高如意已經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了,由於受腦血栓的影響,口齒也不是很清楚,雖然他盡力地想表達清楚自己的思想,最終卻都只能在急切的呀呀聲中結束。只是在聽清楚記者問到他“戰鬥多少年”的問題時,他一下子坐直了身子,憋足勁兒吐出了“10年”兩個字。
高如意的13枚軍功章都用袋子一層層包著。“他參加過的戰役多得我們也數不清,現存的這些獎章也只是他所有獎章的一部分。”高如意的大兒子高新宅說,高如意平常在家幾乎不提自己的戰爭故事,只是每次在收拾這些戰爭年代留下的“寶貝”時,才會提到一些:曾經是劉鄧大軍的一員,曾經參加過淮海、渡江、上甘嶺等幾十次戰役,後來,還當上紅九連連長,參加了抗美援朝。
1949年4月21日的渡江戰役中,高如意所在的十六軍一三六團七連五班是先鋒隊,在槍林彈雨中,作為班長的高如意帶著6名戰友冒著敵人炮火劃著名小船第一個過了江,登上了長江南岸,又迅速搶占了敵江防陣地,保障了主力順利登入,因此他們班被稱做“第一快船”,高如意也因為出色的表現被授予“特等戰鬥英雄”的稱號。
“這場戰鬥給了他榮譽也給他身體留下最重的印記。”高新宅感慨地說,在這次的渡江過程中,高如意的左胳膊負傷,有一塊彈片留在了他的左胳膊里,一直到1968年才在縣醫院手術取出,而直到現在,高如意的左胳膊仍然舉抬不便。

近四十年的沉寂生活

“他這一生,只有軍人和農民兩個身份,打仗10年,務農40年,一輩子沒怎么清閒過。”李多妮老人告訴記者,當年,高如意所在的十六軍駐紮在長春,他當時任四十六師一三六團紅九連的連長。1955年,高如意從朝鮮回國後,組織上本來將他安置在當地當科長,高如意卻拒絕了,回來後省里、市里都想給他安排一份工作,依舊被他拒絕了。“他說他沒什麼文化,做領導是耽誤了人家,最後到縣搬運站當了個支部委員,也不脫產,跟著大家扛大包。”
後來,留在身體裡的彈片開始惡化,高如意的左胳膊不僅不能搬抬東西,連穿衣服都得老伴幫忙,無奈告別了搬運站,回家休養。此後,特等戰鬥英雄完全回歸了土地,成了名副其實的莊稼人。“今年他病得厲害了,我們才沒下地里。”李多妮說,現在她和高如意的的3個兒子都跟他們一樣在家務農,只有一個女兒當兵留在了北京,老兩口住的還是高如意當年用復員費蓋的老房子,3間房子不過二十多方米,只在十幾年前翻新過一次……

鄉間默默老英雄

如果為行唐縣上碑村82歲的高如意老漢勾勒一個簡單再簡單的人生流水帳,那大抵是這樣的:1945年鬼子頭天從他的家鄉走了,第二天他就當了劉伯承、鄧小平“二野”16軍的一名新兵,告別了新婚不久的妻子,跟著部隊在河北、河南、山東一帶和國民黨的軍隊打仗,後來挺進大別山。1946年加入共產黨。1949年部隊搶渡長江,高如意是紅九連尖刀班班長,帶著6個戰友冒著敵人炮火劃著名小船第一個過了江,搶占了重要高地,高如意由此獲得特等戰鬥英雄的稱號。後來他當上紅九連的連長。抗美援朝後,再赴朝鮮,三年後回國,放棄組織上安置的工作,回家務農,接續他從前土裡刨食的日子,直到現在。
高如意的日子本來就這么平淡或者清苦地過下去了,可發生在他身上一件事,又使他被附著了一些傳奇色彩。在行唐縣問到他,縣裡的同志都知道,他曾因為一頭毛驢的事向鄧小平求助,也就是因為這事,他的已經沉寂的英雄事跡才被人想起。
高如意的耳朵已經很背了,即便沖他嚷他也不是都能聽見。但只要他聽清了記者想了解“從前打仗”的事,他的話頭就像個被拽開的毛線球一樣,越抻越長,你甚至不能說停。
1955年36歲的高如意回國後,組織上本來安置他轉業到東北的,還是個什麼科長。可他拒絕了。6月7日記者到高家採訪時,高如意回憶說:我沒什麼文化,東北可是工業區,我外行能領導內行嗎?比方你到汽車站,人家給你出難題,說汽車壞了,開不了了,你也不知道是真壞還是假壞。嗨,我就要求我還是復員吧,全國也解放了,朝鮮戰場也平靜了,我對國家盡完忠了,我得回去盡孝了,家裡還有七八十歲的老娘哪。首長說那你就回去吧,我就背起行李回到行唐,被安排到搬運站,當支部委員,在上碑這個點上幹活,管十個八個的人。我不脫產,跟著大夥扛大包,我左胳膊上有渡江時被敵人打中的彈片還沒取出來哪,後來我就不想幹了。還是回家吧,種地吧。
他的大兒媳補充說,他呀,純粹是個老革命,他是舍小家為大家。他那時當兵走,是有媳婦的,他走了他媳婦才生個閨女,他一走多少年不回來,人家沒法過,就在他老人做主下帶著孩子離了家。他部隊從四川開到北京準備到朝鮮時,人家說你這么近了回去看看家吧,他說不回去,我是代表16軍去打仗的,這是公事,回家不就成了辦私事?他還說什麼大禹治水幾過家門而不入。別看他沒文化,他還一套一套的哎——
覺得為國家該盡的忠都盡了的高如意回家過起了安穩日子,他用500元的復員費,蓋了三間房子,買了一輛腳踏車,娶了新媳婦——1944年入黨、抗日時當過婦救會主任的李多姐,又接二連三地生了三個兒子一個閨女。1963年,他在當生產小隊隊長的時候,隊里出了個事故,他和一個“富農”合著用小驢抽水澆地,“富農”剛澆完,該著他了,可不知道什麼原因,小毛驢自己脫了韁繩,掉進大口機井裡了,等他叫上人一塊撈上來,毛驢早淹死了。沒辦法,他趕緊到大隊匯報,毛驢後來被大隊剝了皮賣了肉。
這事因為不是故意的,後來就不了了之。到了“文革”,有人把這事捅出來,說高如意弄死了驢,得賠。高如意說,錢我可沒有了,要不拿家裡現成的東西折吧。人家不同意。說啥的都有,要扒房子的,賣車子的,拉走小豬的,總之這事不能過去。高如意這下撓了頭。他想這事得找人幫忙啊,他就想起了鄧小平。鄧小平是“二野”的政委,高如意1950年到北京參加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時,小平在重慶給他們“二野”的幾個英雄代表送行,鄧小平還叮囑他們到邯鄲下車,給左權掃掃墓。他們真的去了,一人拿個笤帚把墓地掃了一遍。“文革”時的高如意雖然是農民,但他和普通的農民還是不同的,他知道“鄧政委”到了中央,說話肯定管用。高如意央求自己的外甥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信中告訴老政委,小驢是怎么死的,大隊里怎么說的,自己怎么沒了辦法,請老政委幫幫忙。
信發出去不久,高如意的媳婦李多姐一次碰見村幹部,對方說,好啊,你家如意子上告了,中央來信了!高家這才知道那封信有了回音。公社書記也來了家,說如意子,你鑽牛角尖了,還值得給中央寫信?
這件事給高如意帶來的影響很大,一個正面的影響是毛驢的事大家總算不提了。渡江英雄遇到的麻煩,從情理說也應該幫一把。但很快負面的影響也來了,鄧小平後來被打倒,有人跟高如意吵架時就罵,你咋不去找你鄧小平老子去呢!
那封信,到底是“鄧政委”來的還是啥上級機關來的,高家人沒看到,到現在也說不清楚。
高如意的三個兒子都是吃農業飯的,娶媳婦後分家另過,每年給老子交300斤的麥子。最小的女兒說啥也不願在村里呆,非要出去,在新華社一個記者的幫助下,找到高如意的一個戰友,最後如願以償參了軍,現在在長春的一個部隊醫院裡。高如意從80年代開始享受民政部門發的補助,從8元,10元,12元,一直漲到現在的每月650元。他的老伴向我們發牢騷說,錢數是不少了,可今年的還一分沒到手呢。
與當年的戰友們比,高如意可能會“不如意”吧,據說他手下的一個班長後來做到某軍區的司令員,而他還在農村中過著粗陋不堪的生活。如果你問高如意是否羨慕人家,他只會慈祥地笑著不說話。對於他這樣經歷過戰爭、在硝煙炮火中衝殺過來的人,世俗的評價標準不適用於他的世界。
1999年高如意又迎來他晚年的一次輝煌:他作為河北省的兩名代表中的一個,出席了國務院召開的國慶50周年招待會。老人穿上軍裝,戴上珍藏著的軍功章,精神抖擻地到了北京。在北京,他還見到了50年沒見的老戰友。那時,他的耳朵還不太背,他們欣喜地拍打著對方,暢談著從前的時光。
朱總理署名的那張“席位在3區236桌”的招待會邀請函,和那本刊登著他的照片的“1950年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特刊”放在一起,珍藏在一個破舊的人造革皮包里。

渡江戰役中第一個跳上南岸的人

渡江戰役中第一個跳上南岸的人他叫高如意,1946年參軍,被分到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第一團第七連。
渡江戰役中第一個跳上南岸的人渡江戰役中第一個跳上南岸的人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打響。高如意率6名戰士,搖著一艘名為“海州”號的木船,沖向長江南岸,搶占敵江防陣地。“海州”號後來被命名為“渡江第一船”,高如意被人們稱為“渡江第一人”。
●1955年,高如意謝絕了上級的挽留,退伍回到行唐農村的老家,當了一名普通的農民。

他走了,送別的人擠滿長街

2007年1月30日中午,行唐縣上碑村。送別的嗩吶聲中,“渡江第一人”、特等戰鬥英雄高如意的遺體被抬上靈車。靈車緩緩離開高如意生活了50年的農家小院,向村外的殯儀館開去。
一條東西向長街的兩邊,擠滿了前來為老英雄送別的鄉親們。送別的隊伍,從村里一直延伸到村外。
“渡江第一人高如意永垂不朽。”最前面的一幅花圈,是高如意生前部隊送來的,雪白的輓聯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
“英雄浩氣傳千古,公僕本色揚天下。”這是曾經採訪過高如意的新華社記者趙蘇書寫、專程托人從北京送來的輓聯。
遺像上的高如意,依舊憨厚地笑著。在鄉親們眼裡,他的笑容依然那樣爽朗,那樣從容,那樣和藹可親。
“了不起的英雄……”
“高如意這一輩子,不容易……”
在鄉親們的注目中,高如意走了。人們望著慢慢遠去的靈車,久久不散。
遵從老英雄的遺願,他的遺體被火化成灰,永留在家鄉的土地上。
戰場上,他是真正的戰鬥英雄
高如意簡樸的家裡,一本保存了50多年、紙頁發黃的日記本,記錄著老英雄不平凡人生的一個個片段。這些片段,把人們的回憶帶到了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1946年,27歲的高如意告別老娘、嬌妻,參加了人民軍隊。他被分到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第一團第七連——一支朱德、陳毅、羅榮桓、劉伯承、鄧小平都曾指揮過的光榮部隊。高如意走上了不平凡的英雄之路。
千里躍進大別山,百萬雄師過大江,轉戰雲貴剿土匪,抗美援朝再上陣……從軍10年,勇猛善戰的高如意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共和國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一頁的“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戰役,是高如意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鬥經歷。
1949年4月21日,戰役打響。高如意率6名戰士,作為突擊班,搖著一艘名為“海州”號的木船,沖向長江南岸。船到江心,一顆炮彈在船邊爆炸,一位戰友當場犧牲,兩名戰士受傷,船工被炸暈,高如意左臂負傷。高如意和戰友們摘下鋼盔當槳,冒著槍林彈雨衝到對岸,搶占敵江防陣地,保障了大部隊順利渡江。
因為此戰,高如意被評為“渡江特等戰鬥英雄”,被人們稱為“渡江第一人”。他們班榮立一等功,“海州”號被譽為“渡江第一船”。1950年10月1日,高如意作為第二野戰軍代表之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臨別時,鄧小平政委囑咐他們:“你們參加群英會,代表二野去,一定不要居功自傲喔。”
後來,高如意隨部隊轉戰貴州剿匪,抗美援朝,職務歷任班長、排長、副連長,始終還是那個有功不談、衝鋒在前的“老兵”。

回鄉後,他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1955年,高如意主動要求回鄉務農,為國分憂。他謝絕了上級的挽留,不要任何待遇,帶著17枚軍功章,復員回到老家。
回到農村,高如意隱瞞了自己在部隊的一切。默默無聞地做了一個純粹的“社員”,和大家一樣掙工分。在鄉親們眼裡,高如意是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一個勤勞、耿直的農民。
還是一次“天災人禍”,揭開了高如意的秘密。
1963年,高如意的妻子在給村集體澆地時,拴驢的繩子脫開,毛驢掉到了井裡。到了1966年,有人把這件事翻了出來,給高如意扣上了“破壞集體”的帽子。面對刁難和幾百元的索賠,高如意陷入了難以度過的困境,無奈之下,他給老領導寫信求助,很快縣裡派人來傳達中央首長“按天災人禍處理”的指示。
難關過了,高如意多年隱瞞的功臣身份也“暴露”了。
儘管17枚軍功章被鄉親們“強行”翻了出來;儘管部隊、政府、媒體紛紛上門;儘管民政部門按政策發著生活補助……高如意依然堅持做一個真正的農民,50年如一日與土地、鋤頭為伴,50年如一日耕耘不息。
高如意生前,曾留下了這樣一段珍貴的文字:“1955年5月20日,已是副連長的我復員歸鄉,重操耬耙鎬鍬,成為一名普通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默默勞作,毫無怨言。沒有人知道我的戰鬥歷程,沒有人知道我的榮譽稱號。有人曾說我寂靜得像一滴水,樸素得像一土……雖然人們開始對我刮目相看,但我更加謙虛謹慎,同時教育子女不能產生任何優越感,不能存任何奢望,要安心讀書,安心勞動,憑自己的本事吃飯……”
2007年1月26日晚7時,高如意走完了他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享年87歲。

人已逝,他的故事會永流傳

在高如意的日記本里,至今還夾著一張發黃的老“處方箋”:“上碑西北街高如意在一九六八年五月左上肢肱骨部位疼痛,經檢查,在上碑醫院外科手術取出彈皮一枚。行唐縣人民醫院上碑分院。”這張發黃的老“處方箋”告訴我們:渡江作戰時進入高如意左臂的炮彈皮,整整在他體內呆了20年。
他的故事會永流傳他的故事會永流傳
“他一輩子艱苦樸素。大概是1996年,老高以前的部隊搞建軍紀念慶祝,請他去東北參加活動。部隊給寄來的是買軟臥車票的錢,可他沒捨得,愣是買硬座趕去;回來的時候,部隊給買好了軟臥車票,可他讓人家把軟臥車票退了,換成硬座回來……”
“他從來不肯向政府伸手,不肯說自己的功勞。”
“他有三個兒子,都是平凡的農民。”
“他不肯閒著,80多歲了還見他出糞、拉車……”
鄉親們在講述高如意的故事時,唏噓不已。鄉親們說,老高這樣的人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從來沒把自己的功勞放在心上,從來都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老百姓,就像地頭兒起一棵大樹,默默地經歷著雨雪風霜。
他們說,這世界上英雄有很多,但像老高這樣不居功、不自傲,依然保持了勞動人民本色的精神,才是最可貴的。
一位老鄉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高如意的一生:“戰場上,他是一個純粹的英雄;和平年代,他是一個純粹的無名英雄。他走了,我們不會忘了他……”
2.高如意 男,生於1952年1月,河北省行唐縣人。行唐縣太子莊村診所醫生。1973年參軍央部隊衛生培訓班學習。期滿後即從事醫療工作。1975年在山西省大同市等三醫院進修1年。從醫20多年來,邊學習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治病經驗。擅長治療常見病,對疑難病症的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