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仁峒

高仁峒 (1840—?)龍門派二十代傳戒律師。法名明峒,字雲溪,號壽山子。世居任城(今屬山東)。年十六父母棄世。出家雲蒙山,皈依李真人門下。居五載,辭師雲遊訪道,曾三上嶗山。同治庚午(1870),來京受戒於張園璇門下。後從傳戒於關東、陜西等省。光緒二年(1876),還京居於西山聖米石塘山。三年(1877)移居白雲觀。同年推任白雲觀監院。時年37歲。後繼任方丈,維持觀務,經營有方,百廢俱興。又輕財樂施,性喜交遊。大夫卿相,車馬相訪。一時名盛。八年(1882),開壇演戒百日,求戒者四百餘人。著有《雲水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仁峒
  • 別名:字雲溪
  • 出生日期:1840
  • 職業:龍門派二十代傳戒律師
道教功績,佛教文集介紹,主要文獻,

道教功績

上海白雲觀早期屬全真派,現為正一派廟宇,目前是上海市道教協會所在地。道教全真派傳入上海地區大約是在元代。據《松江府志》記載,元大德十年,婁縣曾建有「長春道院」。道院名為「長春」,當時是為了紀念全真龍門派祖師邱處機(號長春子)而建。至治元年,楊載撰《長春道院記》,其中談到當時的道院住持,為鎮守廣陵的鄭將軍之子鄭君。但自此以後的500年間,這一地區很少看到有全真道活動的記載。直到清朝同治二年,杭州顯真觀道士王明真,才在上海北門外,新橋朝陽樓(今浙江路北海路附近)創建了全真道觀「雷祖殿」。
清光緒八年,由於馬路拓修,雷祖殿需要拆遷,當時的雷祖殿住持徐至誠在仁濟善堂紳董們的資助下,在老西門外買下了白雲觀今址,並逐步重建了雷祖殿。光緒十二年至十九年間,又擴建了斗姆(斗姥)殿、三清殿、呂祖殿、邱祖殿和甲子殿等。使其形成占地十四餘畝的十方叢林道觀。清光緒十四年,徐至誠進京,在清廷官員和北京白雲觀方丈高仁峒的協助下,以改雷祖殿為「海上白雲觀」,即北京白雲觀下院的條件,從北京白雲觀請得明版《道藏》8000餘卷(現存於上海圖書館)。雷祖殿改為上海白雲觀後,由徐至誠自任監院。同時整頓白雲觀規戒,確立了其全真派「十方叢林」的地位,成為我國東南地區頗具威望的全真道觀。至於後來為何改稱「海上白雲觀」,據說是為了完全從「北京白雲觀」下獨立之故。

佛教文集介紹

京都白雲觀方丈,道士高仁峒,設千僧齋,上堂法語。
三教由來共根源 根源起處莫顢頇
一輪明月當空照 萬水千江影盡圓
茲有京都白雲觀方丈,護法道友,仁峒高公,稟柱下之真傳,作玄門之領袖,踞白雲之丈室,為黃冠之依歸,欲參普門,故朝第一名山,廣結眾緣,因設千僧大齋,又以心期宏道,志在利人,敦請山僧,升坐說法,欲使大眾鹹知,教雖有三,道本無二,山僧不免煩木上座為眾指出,(舉拄杖雲)大眾看看,者個是儒耶,道耶,釋耶,若能直下瞭然,管取人我相除,參學事畢,一尚了不可得,三又從何而立,若或未了,不免葛藤一上,夫道無形相,如春在花枝,人有彼此,如像含古鏡,雖萬像各異,而原是一鏡包涵,縱千花競秀,而本從一氣化育,全多即一,全別即同,了此,則法法圓通,頭頭是道,從朝至暮,動作云為,無不是老子之常道,孔子之至誠之道,與夫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道矣,雖然,高公是一通方作家,不妨更進一籌,且道鏡,空花落時,又作么生,試下一轉語看。(良久雲)
白雲影里仙人現 手把紅羅扇遮面
急須著眼看仙人 莫看仙人手中扇
――《印光法師文鈔集後編》·63頁

主要文獻

雲水集 清光緒十一年(1885)高守鶴刊本
龍門秘旨 清光緒十一年(1885)刊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