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結合

1990年美國種植牙科學會(aaid)將骨結合定義為:正常的改建骨和種植體直接接觸,無光鏡下可見到的軟組織長入,並能使種植體的負荷持續傳導並分散在骨組織中.多位學者研究均已證實,即刻種植可形成骨結合,並經臨床驗證,能夠支持種植義齒修復

骨結合原理,骨結合恢復期,骨結合措施,骨結合存在問題,

骨結合原理

近年來,Branemark和其他人的研究促進了牙種植體技術的發展,又隨著新型材料、生物力學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等技術的發展,骨結合式種植體的發展使頜骨重建患者的義齒修複方法獲得了解放。這些種植體能與移植骨完全結合併支持穩定的固定義齒。繼種植體的血管化骨移植同期進行下頜骨修復之後,以血管化骨移植重建種植義齒種植贗復體以及對上頜骨缺損的功能性修復越來越受到重視。骨結合式牙種植體結合游離組織移植代表了大型上頜骨缺損重建技術的發展水平。植入固位種植體的常見部位是額骨、顴骨、殘餘上頜骨及上頜結節。至於骨移植後採用種植贗復體修復,由於主要由移植骨承受合力,一般只需兩個骨內種植體。
骨結合骨結合

骨結合恢復期

許多作者報導過使用游離組織移植結合骨結合式種植體的上頜骨重建方法。Holle等報導過一種用於上頜骨缺損重建的預成組織瓣方法。手術最初在肩胛骨的一側邊緣形成骨瓣,並植入種植體(用Core-Tex膜保護),然後用游離皮片覆蓋。三個月後切取皮瓣並用顯微外科技術轉移至面部。這種手術能成功的恢復面部的外形並進行全口義齒的修復。Funk等對三個上頜骨齶部大型缺損患者用游離肩胛骨皮瓣結合一期或二期植入骨結合式種植體進行重建。這些患者均成功的進行了義齒修復,平均18個月後的種植體穩定率為94%。Nakayama等用游離的腓骨骨皮瓣結合骨結合式種植體重建雙側上頜骨缺損。最近Igawa等報導了一種半側上頜骨切除後用預製髂嵴瓣進行牙槽嵴功能性重建的方法,髂嵴瓣用刃厚皮片覆蓋,二期放置骨結合式種植體。最近大部分報導的種植體的骨結合成功率均超過90%。在放療後組織內植入骨結合式種植體的成功率較低,一般認為應行延期種植。儘管最近的報導放療結束後最短延遲5個月種植能獲得好的效果,Urken等還是堅持延遲9到12個月再行種植手術。種植前的長期延遲(18個月或更多)並結合高壓氧治療,有可能減少放療對種植不良影響。種植體周圍有活力的骨生長和改建能力是獲得成功的骨結合的關鍵因素。

骨結合措施

對於雙側上頜骨切除術所造成的缺損,由於剩餘骨量不足,可採用種植體和磁性固位體相結合的上頜種植贗復體修復全上頜骨缺失。在殘餘頜骨上植入種植體,並以其固定帶有磁性固位體的樹脂支架,利用支架上的磁性固定體使上頜贗復體獲得固位與穩定。
對於顱面部貫通式缺損,可利用帶有磁性附著體的桿狀夾板,將口內、外多個種植贗復體通過磁性附著固位和桿卡式附著固位造成一整體,來重建面部外形和功能。

骨結合存在問題

種植贗復體存在主要問題是因承受垂直合力與水平固位種植體(以顴骨為植入部位)生物力學不一致。加之種植體基台過長,植骨區骨量不足所造成的種植失敗。因此,血管化的骨移植重建,不僅可減輕贗復體重量,而且移植骨與合面平行,僅咀嚼力呈軸向傳導。有利於咀嚼功能恢復。
隨著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飛躍發展,生物材料發展,顯微外科技術發展,對於骨內種植體作為修復重建上頜骨缺損的贗復體及義齒的支持固位體是當前重要發展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