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又稱《騎驢探親》,最遲在清末民初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見出現,是泉州城鄉重大節慶踩街遊行不可或缺的民間舞蹈之一,廣泛流行於泉州各縣市區以及廈門漳州台灣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驢子探親
  • 別稱:《騎驢探親》
  • 性質:民間舞蹈
  • 分布地區:廈門,漳州及台灣地區
  • 最遲:清末民初
簡介,角色分配,故事情節,源流,傳說,歷史傳承,

簡介

角色分配

《驢子探親》演員4人: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一對年輕貌美的女兒和憨女婿(或憨阿舅)。老婆子腰上綁著竹扎並用紙裱制的“驢子”,做騎驢狀;老夫牽驢;驢後面跟著拉拉扯扯、 爭爭吵吵的女兒和憨女婿。

故事情節

情節大致表現老公婆因女兒家事與親家引起爭吵,帶著女兒女婿(或“憨阿舅”),騎著驢要到男家找親家評理。舞蹈表演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熱烈而又詼諧、滑稽。
驢子探親
騎在驢上的老婆子一手搖著棕桐葉大蒲扇,隨著情緒做各種奔跑、逗趣動作。遇場上有人放鞭炮催場,“驢子”會忽然受驚,猛地立起,前後左右奔跑騰跳,甚至直衝牽驢的老公,從老公身上一躍而過;老公則雙手緊握韁繩,配合老婆子前後左右奔跑,韁繩或收或放,或拉或拽,一邊大呼小叫,做出各種表情動作,技藝高超的則可做各種翻、撲、剪、躍以及大小矮步等技巧動作;女兒及女婿則跌跌撞撞地跟在驢子身邊,配合驢子的奔跑、衝撞做各種表情動作 ,活躍舞蹈氣氛。女兒有疊步、小跑步、雲手、頓蹄等動作,女婿有雙跳步以及撓腮縮鼻等誇張的表情。表演中四個演員配合默契,妙趣橫生,很受民眾喜愛。

源流

據《漳州文化志》載,《竹馬燈》系源自漳州地區的《竹馬戲》,至今有900多年歷史。平和縣誌載:“歲時,元日……諸少年裝束獅猊、八仙、竹馬等戲,踵門呼舞,鳴金擊鼓,喧鬧異常。” 南靖莊復齋《秋水堂詩集》也記載竹馬戲扮演《王昭君》的盛況:“一曲琵琶出塞,數行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馬首歡迎。”
《竹馬燈》或叫《竹馬兒》、《跑竹馬》、《跑驢》等,在我國北方地區流傳久遠。表演形式同樣是在舞者腰間繫上馬形的道具,分馬頭和馬尾兩截,舞者像似騎在馬上,邊歌邊舞。 宋 代民間舞隊中已有《跑竹馬》的表演。清代《北京走會》之《旱船走會》畫面上,有一腰部系馬頭馬尾的女子,左手執馬鞭,歪頭向著右邊一執鞭的丑角,分明就是兩個等候上場的《跑竹馬》的演員。清人潘榮階帝京歲時紀勝,記錄了清代北京元宵民間娛樂活動:“歲時雜戲、元宵雜戲、剪彩為燈……博戲則騎竹馬。”至今安徽寧國、朗溪等地也都流傳《竹馬燈》的舞蹈。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泉州沿海地區的《騎驢探親》和安溪縣的《竹馬燈》,應當都源自我國北方的《跑竹馬》、《竹馬兒》。《騎驢探親》是在《竹馬兒》基礎上,更新角色、清節,融人泉州地方戲曲表演特色,而成為泉州地區最普遍、最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傳說

泉州於清末民初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經出現“驢子探親”。但這一表演形式是如何出現的呢?傳說,古時候有對老夫妻,膝下只有一個獨生女兒,從小視若掌上明珠。轉眼到了婚嫁年齡,有一位媒婆將這個獨生女兒介紹給了一個地處三里之處的秀才。老夫婦對這個未來女婿不了解,欲對他進行窺探。聰明的民間藝人由此編出了老夫妻前往秀才家路上的一段表演,取名為“驢子探親”。

歷史傳承

舊時表演《驢子探親》時,觀眾圍成一條長長的人巷,表演者則一邊左右跑跳衝撞,一邊與兩旁觀眾插科打諢,引起鬨堂大笑,此情景現已難再見到了。
現在泉州的《驢子探親》舞一般不再出現“女兒”和“憨女婿”這兩個角色,而是突出了“騎驢”的二人表演。
《騎驢探親》在安溪縣以及漳州的漳浦、華安、平和等地叫《竹馬燈》,由一旦二丑三人 表演。旦扮王昭君,醜扮番頭、番仔。舞蹈表現王昭君出塞和番,一路翻山越嶺、踏雪迎風、 思國思親的複雜心情;番頭、番仔則一路跟隨,出乖露醜,且歌且舞,欲博王昭君歡心。整個舞蹈莊重與詼諧互相對比、融合,很受觀眾喜愛。
楊清端今年已經52歲了,他從15歲起開始接觸“驢子探親”這一民間表演。那個時候,他所在的泉州江南亭店村村民經常參加一些民俗表演,也因此學會了“驢子探親”。後來,楊清端還曾經一人表演過獨家戲,不停地換裝,分別表演老夫子和老婆子的角色,博得了滿堂賀彩,技藝高超的他曾多次受邀到香港、台灣、金門等地進行表演。
“不是人人都可以演好‘驢子探親’這一舞蹈的。”楊清端覺得,表演除了有天賦外,還要有外在的形象。比如老夫子要選擇適合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的人,比如已經過世的蚵兒師,這位老人表演的形式是提線木偶醜,表演的動作和表情活脫脫就是一具提線木偶。而老婆子的表演形式則與泉州的民俗表演“彩婆”類似。所以首要條件就要務色好演員的人選,再加以培養。“雖然這是民間的舞蹈,但是我們力求演出專業的味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