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者平之

驚者平之:指因驚怯而引起心神不寧,驚悸怔忡或驚風抽搐的病症。當用鎮靜安神、平肝,或使之習慣以為平常而不覺驚的方法治療。驚,指心悸、失眠,小兒驚風等一類病症。 平,指用鎮驚安神一類方藥,如硃砂安神丸等。

出處,典故,現代醫學治療方法,

出處

《素問·至真要大論》

典故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治病不落俗套,常常出奇制勝,他不但善用汗、吐、下攻邪之法,而且心理療法的臨床套用也堪稱一絕。
他曾診治一女性患者,因一次外出住店,半夜三更遇到一夥強盜搶劫,受到驚嚇,從此以後,此女一聽見異常的響聲,便會昏倒在地。遍請名醫,或重鎮安神,或養心寧神,經治一年有餘仍不見療效。後請張從正診治。
張從正細看前醫處方,並無發現差錯之處,觀患者面色未見異常,切其脈象六脈平和。張從正沉思一會兒,便命兩名家人抓住患者兩隻手臂,按坐於高椅之上,然後在她的面前放一張茶几,張從正指著茶几說道:“請看這裡”。話音剛落,只聽“砰”的一聲響,那病婦即欲驚倒,張從正說:“夫人,你看我用棍子敲打茶几,你有何可怕?”待她心神稍定,又敲打茶几,病婦驚狀減輕,反覆多次,再敲打茶几時已無反應。然後命人敲打門框,再敲打後窗。病婦情緒穩定,家人笑問從正:“先生,你這算什麼治病之法?”張從正答道:“《內經》云:‘驚者平之’。平即平常之意,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習慣了自然也就不驚了。讓受驚之因如平常一樣,何以驚之?”病家聞之稱是,醫者聞之敬佩。當晚,張從正又命人敲打門窗,徹夜鬧騰。從此病人病癒。

現代醫學治療方法

張從正此法與現代心理學中的 “衝擊療法”頗為吻合。衝擊療法是治療心理疾病中行為主義治療的一種,在臨床實踐中對心理疾病的治療除精神分析治療外就是行為主義治療。行為治療的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所創立的,他受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啟發,在1913年發表《行為主義者眼光中的心理學》創立了行為主義理論,這一理論被廣泛地套用到心理疾病的臨床當中。行為治療方法中的衝擊療法,是將病人置於他(她)所懼怕的環境當中,不斷重複懼怕情境而無危險可怕的事情發生,其緊張、不安、懼怕的情緒就會減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