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達奴

騷達奴

騷達奴(騷達奴)舊時對蒙古族人和其他北方遊牧民的蔑稱。 明 周朝俊《紅梅記·城破》:“賺得些錢兒,指望拿回養家,不想這騷達奴不先不後闖將來,圍了禁城,使我上不上下不下。”亦作“ 騷達子 ”。《紅樓夢》第四九回:“他一般的也拿著雪褂子,故意裝出個小騷達子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騷達奴
  • 拼音:sāo dá nú
  • 注音:ㄙㄠ ㄉㄚˊ ㄋㄨˊ
  • 釋義:舊時對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歷史,文獻,

歷史

■“韃靼”是突厥語的音譯。本是居住在呼倫貝爾地區的蒙古語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記載見於年突厥文《網特勤碑》,稱一三十姓韃靼,系概稱突厥東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語族諸部,因其中部最強故有此名。唐末,突厥衰亡,韃靼部落逐漸強大,其名稱遂成為北方諸部的泛稱。因此,宋、遼、金時,“韃靼”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韃靼”亦譯作“達靼”、“達達兒”、“塔塔兒”等。

文獻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金人地名考證》卷五十八“`伊都浩里塔坦',原書作`余睹',誤改,見卷一。原書作`稿里',誤,今改正原書作`達靼,卷一百七又作`韃靼',並誤,今改正。”《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欽定元史語解》卷三“`塔塔爾',卷一百三十一作`達達兒',今從八旗姓氏通譜改正。”《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欽定元史語解》卷三“`塔塔爾',卷一作`塔塔兒,卷一百十五作`答答兒'。今並從八旗姓氏通譜改正部名。”“韃靼”還叫“韃子”。《水滸傳》第一八回“宋先鋒是朝廷良將,殺勒子,擒田虎。”也作“達子”。明單本《蕉帕記·幻形》“爹爹只要殺那達子,何難寫個本與皇帝老官,把孩兒做個掛印總兵。”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一“正統初,吏部主事李賢言`竊見京師達人不下萬餘,較之袋民,三分之一。'”明馮夢龍《風流夢·冥判憐情》“陽世趙大郎家和金達子爭戰江山,損折眾生,十停去了一停。”舊時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民族多有敵意,漢人常蔑稱其為“靴虜”。《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其時東京一路百姓,懼怕鞋虜,都跟隨車駕南渡。”“虜”,俘獲義。《漢書·周勃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由俘獲義引申指俘虜。《漢書·匈奴傳上》“度遼將軍……斬首捕虜七百餘級,鹵獲馬牛羊萬餘。”因古時俘虜常被當作“奴隸”,故又引申指奴隸。《韓非子·說難》“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乾其上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是故“虜”與“奴”可並稱為“奴虜”,意俘虜,奴隸。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父老不辜,幼孤為奴虜。”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二》“漢王侮慢人,罵置諸侯王如奴虜耳。”“奴”同“虜,'北方遊牧民族常吃牛羊肉,身上難免有腥味。可能因其生活習性而又被漢民族蔑稱為“騷達奴”。騷,通“躁”,腥臭。《墨子·經說上》“是猶食脯也,騷之利害,未可知也。”畢元校注“騷,躁字假音。”《山海經·北山經》“食之不驕。”晉郭璞注“驕或作騷。騷,臭也。”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小髻》“惟遺一小髻,如胡桃殼然,紗飾而金線。嗅之,騷臭不可言。”又指羊肉的臭味。《說岳全傳》第十六回“正在疑惑,忽然一陣羊騷氣,便問家將道`今日你們來吃羊肉么'”是故,“騷達奴”往往用作罵語。明周朝俊《紅梅記·城坡》“賺的些錢兒,指望拿回養家,不想這騷達奴不先不後闖將來,圍了禁城,使我上不上下不下。”亦作“騷達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