騷擾電話

騷擾電話

騷擾電話是指推銷產品或者是一些冒充警方、銀行工作人員進行詐欺以及故意電話騷擾的行為。

手機管家安全專家表示,普通手機用戶防範騷擾電話、垃圾簡訊、詐欺電話的主要方法是保護好個人信息,同時學會使用手機安全軟體。此外,有效根治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需要產業鏈攜手共同努力,運營商、公安、工商、工信部、手機安全廠商等攜起手來可有效打擊各類詐欺電話、詐欺簡訊。

2019年3月15日,央視“3·15”晚會曝光一批無良企業藉助騷擾電話、違規違法收集個人信息的APP等斂財牟利後,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部領導立即作出部署,第一時間責令基礎電信企業即刻關停報導中企業撥打騷擾電話的語音專線,停止違規號碼透傳,加強通信資源規範管理。據中國之聲報導:“騷擾電話”無處不在,一些騷擾電話標記軟體也應運而生。但如今這個為用戶拒絕騷擾電話提供便利的服務卻有“變味”之嫌,一些正常使用的電話也可能被惡意標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騷擾電話
  • 外文名:crank call
  • 騷擾方式:電話直呼
  • 類型分為:違法犯罪類、廣告類 
  • 涉及行業:房產、金融、發票...... 
央視曝光,管理條例,攔截措施,變味質疑,

央視曝光

2015年中央電視台3·15晚會上,曝光了騷擾電話網路詐欺事件。直指中國移動、中國鐵通等運營商在為騷擾電話提供各種支持,甚至給假冒“10086”、“110”類的詐欺電話開綠燈,即使詐欺電話顯示為虛假主叫號碼,仍然允許“透傳”。
2019年3月15日,央視“3·15”晚會曝光一批無良企業藉助騷擾電話、違規違法收集個人信息的APP等斂財牟利後,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視,部領導立即作出部署,第一時間責令基礎電信企業即刻關停報導中企業撥打騷擾電話的語音專線,停止違規號碼透傳,加強通信資源規範管理

管理條例

2018年7月30日,江西省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修訂後的《江西省電信條例》,其中明確,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電信用戶同意,不得向其撥打商業性電話或者傳送商業性電子信息。電信用戶對具體的騷擾或者廣告、詐欺電話向電信業務經營者提出禁止撥入要求的,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免費提供禁止撥入服務。法規於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電信業務經營者應當採取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措施,規範傳送主叫號碼,阻斷網路改號電話的運行,規範電信線路出租行為,不得擅自轉接國際來話或者為非法網路電話、改號電話提供接入服務。
2018年7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工信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十三部門印發《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方案》,決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國開展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進一步推動騷擾電話治理工作步伐。
2018年8月23日,工信部就騷擾電話治理回復稱,當前,騷擾電話治理工作已逐步進入“深水區”,現有單純依靠管控通信渠道的做法難以取得進一步的明顯成效,源頭治理亟待加強。對經警示仍繼續採用電話外呼方式違規經營擾民的,依法予以處罰並公開曝光,堵住騷擾電話產生源頭。
2018年11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印發《關於推進綜合整治騷擾電話專項行動的工作方案》,明確將全面加強通信資源管理,完善騷擾電話的發現、舉報、處置流程,切斷騷擾電話傳播渠道;加強技術手段建設,提升騷擾電話防範能力;綜合調動各方力量,規範電話行銷行為,建立騷擾電話長效管控機制,實現商業行銷類電話規範撥打、惡意騷擾和違法犯罪類電話明顯減少的目標。

攔截措施

1、12321網路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網站已開闢專門舉報通道,用戶可以在“舉報騷擾電話”一欄中填寫“騷擾來電號碼”,並指明騷擾形式與來電時間,這類舉報信息將會由相關部門協同處理。
2、同時也可以通過12321網站、APP、公眾號等渠道舉報。對於違規傳送垃圾簡訊的號碼,運營商將採取停機、列入黑名單、停簡訊功能等懲處措施。

變味質疑

據中國之聲報導:“騷擾電話”無處不在,一些騷擾電話標記軟體也應運而生。但如今這個為用戶拒絕騷擾電話提供便利的服務卻有“變味”之嫌,一些正常使用的電話也可能被惡意標記。
最近,浙江尹先生就發現自己的電話被標記為“教育科研機構”,“看到來電顯示後,沒一個朋友願意接我電話了”。而在相關平台查詢要被收取查詢費,取消也要另外繳費。
正常使用的電話,卻被莫名標記為“騷擾”,或者與個人信息相捆綁,由此帶來的權利傷害以及信息紊亂後果,不可低估。去年媒體就報導了一類典型案例:廣西、河南省公安廳都出現了辦公電話被手機軟體標記為“釣魚”、“騷擾”的現象。更早的報導顯示,還有記者、醫生的電話號碼被標註職業信息。
這次尹先生的遭遇,或撕開了手機標記行業的另一個暗角:借惡意標記,打造一條“標記——查詢——取消”的黑色產業鏈。
《網路安全法》明確規定,網路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並取得同意。很顯然,一些正常的電話也被打上標籤,首先是違背了用戶的知情權。而利用這種標籤“倒逼”用戶花錢查詢、取消,更是錯上加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