騌嶺鎮

騌嶺鎮

騌嶺鎮位於納雍縣西南部15公里處,馬鬃嶺大山腳下,東經105度09分至105度21分,北緯26度38分至26度46分。東北接勺窩鄉,西鄰陽長鎮,南連張家灣鎮。東西寬31.4公里,南北長23.3公里,總面積126.37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騌嶺社區街上組,鎮主要街道騌嶺集貿市場布局有致,呈西向東走向,駐有政法、工商、稅務、供銷、金融、郵電、醫院、學校等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騌嶺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納雍縣
  • 面積:126.37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民族人口,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科教文衛,文化產業發展,政府職能,(一)鎮黨委的主要職能,(二)鎮政府的主要職能,基礎設施,行政區劃,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騌嶺鎮為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納雍縣西南部15公里處,馬鬃嶺大山腳下,東經105度09分至105度21分,北緯26度38分至26度46分。東北接勺窩鄉,西鄰陽長鎮,南連張家灣鎮。東西寬31.4公里,南北長23.3公里,總面積126.37平方公里。
雲霧山莊雲霧山莊

歷史沿革

騌嶺因駐於馬鬃嶺大山腳下而得名。1941年前屬大方縣,後劃歸納雍;1958年成立騌嶺人民公社、加戛人民公社、坪山人民公社;1984年建騌嶺鎮、加夏鄉、坪山鄉;1991年12月建並撤時將原二鄉一鎮合併成現騌嶺鎮人民政府。建並撤前三鄉(鎮)共轄19個村,157個村民組,144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現轄1個社區18個村,157個村民組,166個自然村。

民族人口

居住著漢、穿青、苗、彝、布依、南京、菜家等七個民族,5937戶23997人。

自然環境

騌嶺鎮地處山區,嶺峰聳立,群山環繞,東北高西南低,最高馬鬃嶺大山,海拔2331.8米,最低海拔後壩村1610米,耕地面積17866.7畝,其中田770畝,旱地17096.7畝,林地15000餘畝,草場10000餘畝。耕地、林地、草場比例1.8:1:7:1,耕地分布較分散,林地、草場分布較為集中。全鎮最高氣溫31度,最低氣溫-9.2度,元月份平均氣溫2.2度,七月份平均氣溫26度,有效極溫12.4度;無霜期240天,年降雨量1247毫米,降雨季節主要在每年二、三季度。境內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無煙煤、銻、鉛鋅、銅等礦藏,無煙煤儲量達48億噸之多。
境內有馬鬃嶺大山、斗蓬箐大山、老鷹山、大尖山、箐門口等山峰、山隘,馬鬃嶺大山因海拔高,地區修建改善我縣通信系統的微波站,箐門口山隘曾是我人民解放軍解放納雍時與國民黨保全團戰鬥並取得勝利的地方;境內吊水岩水庫為勺窩鄉、雍熙鎮灌溉農田、食用、照明用電和加工業用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經濟發展

全鎮以農業為主,主產玉米、馬鈴薯、小麥、水稻、大豆等作物,1994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6686畝,產量4400噸,有香菇、木耳、蘿蔔等土特產和天麻、杜仲等名貴藥材,林業比較發達,“3356”項目工程、“長防林”工程,社會造林15000餘畝;草地較多,適宜發展畜牧業,現有4971頭牛,1128匹馬,生豬存欄達13223頭,羊存欄3290隻,副業、漁業也有較大的進步。鄉鎮企業主要是鄉鎮工業發展很快,現有煤窖152個,從業人員2088人,年產量達35萬噸以上,年產值達2555.52萬元,創稅收57.5萬元,實現利潤196萬元,為全縣主要產煤基地之一,境內大河路口、大馬來灣、三棵樹無煙煤因質優價廉,含硫量低聞名省內外,其他行業如建築、交通運輸等也發展勢頭看好。

科教文衛

文教、衛生同步發展。94年有公民辦國小22所,教師128人,學生201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有衛生院1所,醫生19人,村衛生室及個體診所28個,從醫人員31人。

文化產業發展

騌嶺鎮文化產業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
1、提高認識,牢固樹立文化產業化觀念,真正把發展文化產業工作放在整個社會發展的戰略性位置上。文化產業不僅具有消耗物質資源少、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突出特點,是典型的現代綠色產業,具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全鎮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發揮文化產業作為綠色產業的特點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為全鎮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增添新的動力。根據全鎮實際,要打造這樣一個平台最關鍵的是需要政府的強力引導和支撐。鎮政府樹立起真正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觀念,真正把發展文化產業工作放在整個社會發展的戰略性位置上,把其作為一項支柱性產業來抓落實,努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搭建好平台,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2、合理定位,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制定切實可行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全鎮實際,立足資源特色,結合全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組織力量,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合理定位全鎮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目標,使全鎮涉及文化產業發展的各行各業在統一規劃下快速、健康、有序地發展,更好地發揮文化產業作為綠色產業的特點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
3、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構建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為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通過結構調整,最佳化文化資源配置,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使文化產業結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民眾文化消費需求的變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發展服務。在管理體制方面,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步伐,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科學的文化產業市場長效管理機制,明確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管理職責,使文化產業經營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管理者。在運行機制方面,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經營制度,努力轉變經營機制,使文化產業的運行機制充滿活力,在全鎮形成政府牽動、社會聯動、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的運行模式。
4、出台優惠扶持政策,促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一是因地制宜,適時放寬文化市場準入關,並在土地徵用、金融扶持、證照辦理、稅收徵收等方面給予適當政策傾斜,以吸引鼓勵個人、民營企業和外資等社會資金投資文化產業建設。二是以產業項目建設為重點,出台扶持政策和獎勵政策,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化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三是建立新的人才激勵機制。文化產業能否有大的發展,能否提供高水準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關鍵在於能否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尤其是能否擁有大批既懂文化專業又懂經營之道的優秀管理人才。鎮政府始終以優勢產業積聚文化人才,以優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大力培養和引進經營管理人才、文化經紀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等文化產業急需的種類人才,實施引得進、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戰略。
5、加強市場監管,規範經營行為。在文化市場管理中,實行歸口管理,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增強執法人員綜合素質,樹立良好形象,確保文化市場執法有主題、有依據、有責任、有程式、有效果,為文化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政府職能

(一)鎮黨委的主要職能

鎮黨委履行《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規定的各項職責,其主要職能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黨委的決定、決議,研究提出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意見、建議和決定;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證本區域政權機關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及章程行使職權,支持和保障村(居)民委員會開展自治活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領導本區域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好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

(二)鎮政府的主要職能

鎮政府履行《地方組織法》規定的各項職權,其主要職能是: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上級黨委、政府及本級黨委的決定、命令;執行本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預算,負責本區域內農業、林業、水利、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人口和計畫生育、體育、民政、安全生產管理、村鎮建設、勞動保障和社會穩定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營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國有資產、集體財產和各種經濟組織及公民的合法權益。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方面。已解決照明用電1834戶;自來水受益18個村,3124戶;通公路11個村,納水公路幹線從鎮境內經過。

行政區劃

騌嶺鎮下轄村民委員會
(總計19個)
大坪地、獅子山、坡嘎、海雍、舊院、小營、半邊街、鐵廠、河壩、左家營、羅家寨、老雞場、沙坪、果木、祠堂邊、小屯、麼岩、坪箐、大荒地。

地圖信息

地址: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政府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