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背鱸

駝背鱸

駝背鱸,Chromileptes altivelis,鮨科駝背鱸屬。在香港稱為老鼠斑,又稱青斑。本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中國、印尼、澳洲、帛琉、關島、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性情兇猛,機警,具領域性,屬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具性轉變,為先雌後雄。

駝背鱸(Chromileptes altivelis)又稱老鼠斑,為鱸形目,鮨科,駝背鱸屬一種近岸珊瑚礁海域生活的魚類。駝背鱸分布於印太海域印度尼西亞至東澳大利亞海域,幼年時色彩靚麗,可作為觀賞魚,成年後味道鮮美,為非常高級的食用魚。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保護級別,品種簡介,飼養方法,

外形特徵

編號:
7072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中文科名:
鮨科
拉丁科名:
Serranidae
中文亞科:
石斑魚亞科
拉丁亞科:
Epinephelinae
中文屬名:
駝背鱸屬
拉丁屬名:
Chromileptes
拉丁種名:
altivelis
定名人:
(Valenciennes)
年代:
1828
中文名:
駝背鱸
原始文獻:
Hist. nat. poiss. v.2:324, pl.35
模式產地:
爪哇
國內分布:
台灣恆春,澎湖
資料來源:
台灣魚類志:286-287.
駝背鱸體長可達70厘米,重量大約3.5公斤。
駝背鱸因為頭長嘴尖,形狀酷似老鼠而得名老鼠斑,其體扁平,背部高聳隆起,頭小,口大。體色為白色,散布黑色圓點,尾鰭圓形。背鰭硬棘10棘;背鰭軟條17至19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9至10枚。

分布範圍

駝背鱸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中國、印尼、澳洲、帛琉、關島、新喀里多尼亞等海域。

生活習性

駝背鱸幼魚出現在潮池中,成魚活動於較深水域,性情兇猛,機警,具領域性,屬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具性轉變,為先雌後雄。

保護級別

品種簡介

老鼠斑這種名貴的食用魚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在我國海鮮市場上其價格高達幾百元一公斤。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有許多老鼠斑和其它石斑魚的飼養場,他們將多餘的250px以下幼魚出售到觀賞魚市場上,從而獲得了更多的利潤。幼年的老鼠斑十分好看,雪白的身體上部滿黑色的斑點,如同斑點狗一樣。它們具有很大的胸鰭,游泳時前後飄擺,如同蝴蝶在舞蹈。老鼠斑生長到500px以上後,身體的顏色逐漸加深,黑色斑點也越來越小,看上去就沒有那么美觀了。

飼養方法

目前用於貿易的老鼠斑基本都是人工繁育出來的,很少有野生捕撈的個體,它們非常好養,不論水族箱大小,都可以欣然住下。它們對凍鮮的魚、蝦肉十分感興趣,但很難接受人工飼料。如果你願意,你可以用市場上可以購買到的小河魚餵養它們,250px大小的老鼠斑吞下100px長的小魚是沒有問題的。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1年左右小老鼠斑就可以生長到500px,這個時候它們變得十分懶惰,只有吃食時才出來游泳。在人工環境下,老鼠斑可以生長到1000px左右,但通常625px的個體就已經完全不值得欣賞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