駒支不屈於晉

《駒支不屈於晉》選自《左傳》,文章記錄的就是戎子駒支以事實說話,駁倒范宣子的責難的事。體現了古代各民族既鬥爭又融合的複雜關係和《左傳》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的藝術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駒支不屈於晉
  • 創作年代:先秦
  • 作品出處:《左傳》
  • 文學體裁:歷史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駒支不屈於晉
會於向(1),將執戎子駒支(2)范宣子親數諸朝(3)。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4),乃祖吾離被苫蓋(5),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6)之田,與女(7)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8)女之由。詰朝(9)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10)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11),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餚之師。晉御其上,戎亢(12)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13)之,與晉踣(14)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於時,以從執政,猶餚志也(15),豈敢離逷(16)?令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17)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18),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19)焉。”賦《青蠅(20)而退。
宣子辭(21)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2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向:吳地,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南。
(2)戎子駒支:姜戎族的首領,名駒支。姜戎,戎族的一個部落。
(3)數(shǔ):歷數其罪。
(4)乃祖:你的祖父。瓜州:地名,在今甘肅敦煌西。
(5)苫(shān)蓋:用草編成的覆蓋物。
(6)不腆(tiǎn):不豐厚,不多。
(7)女:通“汝”,你。
(8)職:主要。
(9)詰朝:明日。
(10)蠲(juān):顯示。
(11)四岳:傳說為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裔胄:後嗣。
(12)亢:抗。
(13)掎(jǐ):拉住,拖住。
(14)踣(bó):同“仆”。
(15)猶餚志也:還是像在餚作戰時那樣忠心。
(16)逷(tì):遠。
(17)攜:離,疏遠。
(18)贄幣:古人見面時所贈送的禮物。贄幣不通,喻沒有往來。
(19)瞢([méng):悶,不舒暢。
(20)青蠅:《詩經·小雅》中的一篇,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饞言。
(21)辭:道歉。
(22)成:成全。愷悌:和樂平易。

白話譯文

晉國和諸侯各國在向地集會,準備拘捕姜戎族的首領駒支。晉國大夫范宣子在朝會上親自指責他,說:“過來,姜戎氏!從前秦國人把你祖父吾離從瓜州趕走,你祖父吾離披著茅草衣、戴著荊條帽前來投奔我國先君。我先君惠公當時有不多的田地,卻與你們平分來養活你們。如今諸侯侍奉我們寡君不如從前,大概說話泄漏了什麼機密,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會議,你不要參加了!你要是參加,就把你抓起來!”
駒支回答說:“從前秦國人仗著他們人多,貪婪地掠奪土地,把我們各部落戎人從祖居地趕走。貴國君惠公顯示他崇高的品德,認為我們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後代,不該這樣拋棄滅絕。他賜給我們南部邊疆的土地,那裡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們各部戎人砍除了那裡的荊棘,趕走了那裡的狐狸、豺狼,從此成了貴國先君既不內侵也不外叛的臣屬,直到如今忠誠不二。從前文公與秦國攻打鄭國,秦國人私下裡同鄭國人訂立盟約,留下軍隊在那裡駐守,因此而發生餚地戰役。當時晉軍在前面抵抗,我們戎人在後面進擊,秦軍全軍覆沒,實在是我們戎人出了大力。這就如同捕鹿,晉國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後腿,和晉國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為什麼不能免於罪責呢?從那時以來,晉國多次出兵征戰,我戎人各部從來緊跟其後,時時追隨貴國執政,還是像餚之戰時那樣心志如一,豈敢疏遠背離?如今貴國軍旅中的長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夠,使得諸侯叛離,你們卻怪罪我們戎人!我們各部戎人服飾飲食(習俗)不與華夏相同,禮儀使者不相往來,言語不通,能做什麼對貴國不利的壞事?不參加盟會的事務,我也不會慚愧。”
駒支朗讀了《青蠅》詩退了下去,范宣子連忙道歉,請他參加會議事務,同時也成全了自己和藹可親的君子美名。

創作背景

前560年(魯襄公十三年),楚共王卒,吳國乘楚喪之時侵楚,戰於庸浦。吳軍大敗,吳告敗於晉,晉於次年春與諸侯會於吳國向地,商討吳國請求伐楚的事。會上范宣子以吳在楚喪期間侵楚不合於禮為藉口,拒絕為吳出兵。其實,此時晉已外強中乾,攻楚沒有必勝把握,責“吳之不德”只是託詞。晉人心虛膽怯,不敢和楚開戰,又怕自己這個“盟主”在諸侯面前丟面子。於是就拿駒支開刀,藉此以立威,“殺雞給猴看”,達到震懾諸侯的目的。豈料范宣子強加於戎子駒支的種種罪名,卻遭到駒支強有力的反駁,最後范宣子只好服輸而待之以禮,《駒支不屈於晉》就主要記敘了范宣子和戎子駒支的這次對話。

作品鑑賞

《駒支不屈於晉》在晉與諸侯“會於向”這一歷史事件中,只不過是一段小插曲,然而它卻有不同尋常的認識價值。這是中國古代民族關係史上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它不僅看到了當時少數民族在霸權制度下所受壓迫的深重,也從駒支與范宣子的衝突與和解中看到了古代各民族既鬥爭又融合的複雜關係的縮影。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是《駒支不屈於晉》的一大特點。
文章開頭范宣子一上來就是:“來,姜戎氏!”像怒氣沖沖的主人呼喚惹了禍的奴隸,凶神惡煞,怒目而視,語氣咄咄逼人,態度粗魯生硬。接著居高臨下,誇示晉先君對諸戎的大德大恩,而後毫無根據地把“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的罪責一股腦推給駒支。“蓋言語漏泄”,分明是推測、懷疑,“職女之由”,則是武斷定罪,“與,將執女!”恐嚇之聲,令人不寒而慄!范宣子頤指氣使、不可一世的神態纖毫畢見。
駒支面對氣勢洶洶的指斥,面對即將遭受拘捕的厄運,則臨危不懼,據理力爭。針對范宣子強加於己的不實之詞,逐層辯駁,洗刷被潑在身上的污水,維護自己和部落的清白。從答話可以看出,駒支雖為戎族首領,但其語言藝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他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把握分寸,恰到好處。他對范宣子的無端指責,既針鋒相對又沒有過激言辭,既不掩惠公之德,也不蒙不白之冤。
其次是邏輯嚴密,形象生動。先感惠公之德,再表戎對晉之功,以事實為據,證明自己對晉“不侵不叛”,忠心“不貳”。最後以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的事實駁斥范宣子強加的罪名,環環相扣,天衣無縫。尤其是關於“捕鹿”的比喻,極為確切生動,且符合人物的身份。
最後是賦詩言志,頗具策略。《青蠅》所賦:“愷悌君子,無信讒言”,駒支將范宣子惡意相加的罪名解釋為“聽信讒言”,給了范宣子一個下台的台階,把范宣子說成“愷悌君子”,也讓這位盛氣凌人的大人物感覺舒服。其實駒支似乎設了一個看不見的圈套:是“愷悌君子”就不要聽信讒言,否則就不是“愷悌君子”。春秋時代,諸侯外交,講究賦詩言志。范宣子沒有賦詩言志,反不如駒支,說明駒支勝過范宣子,夷狄勝過華夏。這一點,恐怕不是《左傳》作者的初衷吧。
《左傳》除了對各國戰爭描述精彩之外,對一些謀臣說客的辭令藝術的記錄,也極具藝術性,尤其是那些謀臣們在外交中實話實話,以真取勝的史實,令人嘆為觀止。《駒支不屈於晉》就是戎子駒支以事實說話,駁倒范宣子的責難的事:范宣子仗著晉國的強大,仗著自己的先君曾有恩於羌戎,對駒支氣勢洶洶,把晉國霸主地位的動搖歸咎於駒支。戎子駒支則據理力爭,逐層辯駁。首先說晉國所賞賜的土地是荒蕪不毛之地,不足以稱大恩大德。其次說羌戎幫助晉國在餚地全殲秦軍,可以說已經報恩了,之後更是鞍前馬後,毫無二心。最後暗示晉國所以眾叛親離,乃是其自己一手造成的,與羌戎無關。全部辯辭語氣委婉而正氣凜然,使范宣子不得不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