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致

馴致

馴致,亦作“ 馴至 ”。指逐漸達到。語出《易·坤》:“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馴致
  • 拼音:xùn zhì
  • 注音:ㄒㄩㄣˋ ㄓㄧˋ
  • 詞性:動詞
引證解釋,其它相關,

引證解釋

指逐漸達到;逐漸招致。
白居易《策項一》:“則大平之風,大同之俗,可從容而馴致矣。”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內外相制,無輕重之患,所以能削平僭偽,馴至丕平。”
《明史·兵志一》:“馴至末造,尺籍久虛,行伍衰耗。”
《明史·李汝華傳》:“歲比不登,意常主寬恤,獨加賦之議不能力持,馴致萬方虛耗,內外交訌。”
郭沫若 《青年喲人類的春天》:“青年人在這種管束之下,有的不自覺地便馴致頹唐。”
沙汀 《困獸記》五:“然而,雖然知道她對於離婚冷淡,而且,似乎是不可能,馴至認為這是她的美中不足,接著他卻繼續替她打算,離婚以後,她該立刻採取怎樣的步驟。”

其它相關

郭沫若 《青年喲人類的春天》
“青年人在這種管束之下,有的不自覺地便馴致頹唐。”《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九.(唐)德宗神武聖文皇帝四興元元年:春,正月,癸酉朔,赦天下,改元。制曰:“致理興化,必在推誠;忘己濟人,不吝改過。朕嗣服丕構,君臨萬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誠莫追於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復於將來。明徵其義,以示天下。小子懼德不嗣,罔敢怠荒,然以長於深宮之中,暗於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恤征戍之勞苦,澤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擁隔,人懷疑阻。猶昧省己,遂用興戎,征師四方,轉餉千里,賦車籍馬,遠近騷然,行齎居送,眾庶勞止,或一日屢交鋒刃,或連年不解甲冑。祀奠乏主,室家靡依,死生流離,怨氣凝結,力役不息,田萊多荒。暴令峻於誅求,疲?空於杼軸,轉死溝壑,離去鄉閭,邑里丘墟,人煙斷絕。天譴於上而朕不寤,人怨於下而朕不知,馴致亂階,變興都邑,萬品失序,九廟震驚,上累於祖宗,下負於蒸庶,痛心靦貌,罪實在予,永言愧悼,若墜泉谷。自今中外所上書奏,不得更言‘聖神文武’之號。“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鹹以勛舊,各守籓維,聯撫馭乖方,致其疑懼;皆由上失其道而下罹其災,朕實不君,人則何罪!宜並所管將吏等一切待之如初。”
馴致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譯文]
說話不講道理叫做“自暴”,做事胡作非為叫做“自棄”,做人絕不可以這樣,不自暴自棄,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是可以逐漸做到的。
[小故事]
清末狀元張系直自幼苦讀,十六歲赴州試卻名落孫山。考完試回到學塾,塾師覺得很不光彩,大聲呵斥說:“要是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個人不取,這個人就是你張季直!”老師的話讓張季直非常難過,他決心記住“恥辱”。在睡覺的時候,他用筷子將髮辮別住,只要頭一動,身子一翻,立即醒來,不管天亮與否,就坐起來讀書。兩年苦讀後,張季直成為了甲午狀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