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治著吳仁寶評傳

馮治著吳仁寶評傳

裝幀項: / 483頁,ISBN號:70100233** / K825.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治著吳仁寶評傳
  • 作者:馮治著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原書定價::¥20.85
作者介紹,社會影響,

作者介紹

吳仁寶(1928- ), 江蘇華西村黨委書記, 199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企業家”、1995年再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本書揭示了吳仁寶帶領華西人致富的奧秘, 記述了華西人艱苦創業的歷史等.

社會影響

1995年12月,江蘇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馮治獨著的《吳仁寶評傳》、36.7萬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江蘇省委黨校的專家學者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學術專著。1996年3月18日,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宣傳部、農工部、江蘇省委黨校和江蘇省社科院等五家單位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倪志福、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肖萬鈞、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楊春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吳建國、國務院副秘書長劉濟民,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沈達人、江蘇省政協副主席胡福明,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以及首都新聞界、理論界出版界人士,共100餘人。倪志福、肖萬鈞、楊春貴、吳建國、胡福明等十餘位同志發言。與會同志認為《吳仁寶評傳》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農村基層模範人物的傳記,是一部難得的研究中國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的優秀參考書,是一份寶貴的精神產品(《<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發言摘要》載《唯實》1996年第6期)。江蘇省委黨校常務校長潘宗白和辦公室主任陶溶出席了座談會。馮治在會上作了《為事業研究為事業寫書——撰寫<吳仁寶評傳>的匯報》(載《唯實》1996年第4期)的發言。當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聯播》節目、北京電視台、江蘇電視台等媒體評介了《吳仁寶評傳》,中國新聞社以“人民出版社出版首部農村基層模範人物傳記《吳仁寶評傳》”為標題,向海內外新聞媒體送發了950多字的“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八日電”。其後,新華社以“《吳仁寶評傳》近日出版”為標題,向新聞媒體送發了“中新社北京三月二十日電”。《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經濟參考報》、《每日電訊》、《農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婦女報》、《中國鄉鎮企業報》、《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中共黨史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等全國幾十家報刊評介了《吳仁寶評傳》,引起了轟動效應。
1996年3月28日,中共江蘇省委黨校頒發《關於表彰馮治同志的決定》的檔案。《決定》指出:馮治同志撰寫的《吳仁寶評傳》“以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為典型,著重研究當代中國農民共同富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問題,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重要的社會意義,並已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經校委研究決定,授予馮治同志科研特別獎,發給獎金兩千元。希望全校職工宣傳和學習馮治同志的敬業精神,為黨校教學、科研做出自己的貢獻。”
1996年3月29日,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召開表彰大會,授予《吳仁寶評傳》作者馮治 “科研特別獎”,發給榮譽證書和2000元獎金。副校長郭榮成主持大會。副校長汪錫奎宣讀了《關於表彰馮治同志的決定》的檔案。常務副校長潘宗白在表彰大會上發表講話,高度讚揚了馮治的敬業精神和嚴謹治學態度,“希望全體教研人員向馮治學習,從六個方面努力搞好教學科研,出更多更好的成果,為社會奉獻一流的精神產品。”馮治向大家匯報了寫作《吳仁寶評傳》的經過。這是江蘇省委黨校建校以來,第一次為表彰一個人專門單獨地下一份檔案和召開一次表彰大會。
1996年4月19日,中共無錫市委宣傳部召開了《吳仁寶評傳》座談會。與會的無錫市宣傳理論界人士“充分肯定《吳仁寶評傳》對華西創業歷史的成功總結,高度評價該書在引導人們了解吳仁寶的思想和業績,揭開華西崛起之謎,以及思考和展望21世紀中國農村的走向將起的積極的有益的作用。”《吳仁寶評傳》的作者馮治應邀出席會議,並作了發言。該座談會的發言以《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典範——<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發言摘要》為標題,刊登在《江南論壇》1996年第3期。
1996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倪志福在《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以《改革和發展必須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民眾》為標題,刊登在《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996年10~11月,《吳仁寶評傳》先後分別獲中央黨校“全國黨校系統第一屆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江蘇省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社會評論
倪志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在《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
改革和發展必須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民眾
(1996318日在《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
倪志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倪志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改革和發展必須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民眾》(1996年3月18日在《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當代中國史研究》(北京)1996年第3期,第3~4頁。《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全文轉載。
我熟悉吳仁寶同志。在我任全國總工會主席期間,曾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過全國鄉鎮企業工會工作會議。與會的所有工會幹部到華西參觀學習,吳仁寶同志的一番講話使我們很受啟發,華西經驗對我們搞好工會工作很有幫助。剛才發言的好幾位同志都認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馮治同志撰寫的《吳仁寶評傳》一書,對吳仁寶同志帶領華西民眾深化農村改革,抓黨的建設,抓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正確處理黨與民眾的關係,實現本村共同富裕、幫帶周邊及中西部部分地區農民共同致富等經驗作了較系統的總結,很有理論與實踐意義。我對此表示祝賀。下面我講兩個問題::
一、農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就是全心全意依靠了農民民眾
華西是一個比較全面和成功的農村典型,值得總結的經驗很多,我看關鍵的一條是相信和依靠民眾,正確處理幹群關係,調動民眾的積極性。歷史活動是人民民眾的事業,我們黨的民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就是一切為了人民民眾,一切依靠人民民眾,一切向人民民眾負責,相信民眾自己解放自己,向民眾學習。中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我們黨農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到底是什麼?我曾對此作過專門調查,得出的結論就是全心全意地為農民服務,依靠農民民眾,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農民的發明創造。農村從搞農林牧副漁,發展到農工貿一體化和鄉鎮企業崛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國有的、集體的、合作的和個體的一起發展;還有實行科教興農,這些都是農民的創造。我們黨就是不斷地總結了農民創造的新鮮經驗,把一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經驗上升為政策,及時指導農村工作,才取得了農村改革的成功,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迅速改變了農村的落後面貌。
對這些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我在工會裡講過多次。有人講,你是工會主席,怎么總講農村改革,道理很簡單,城市改革與農村改革本質上是相通的,城市改革應當從農村改革中吸取養料,借鑑和學習其成功的經驗,當然包括華西經驗。
二、城市及其企業的改革必須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民眾
城市改革要比農村改革複雜得多。要搞好社會主義企業及其改革,靠什麼?我在全國總工會工作時,無論研究工作,還是討論制定工會檔案,反反覆覆強調一句話,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民眾。有的同志講,你們總工會講來講去,觀點就是這一條。我說這一條是根本,沒有錯嘛!也有的同志認為在企業里還是要講依靠廠長。廠長在生產經營管理上起主導作用,這是肯定的,不然我們也不搞廠長負責制。但廠長是從哪裡來的,還不是從民眾中產生的。任何一位廠長,無論他能力多么強,他實施的改革措施,離開職工民眾的支持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不依靠職工民眾,不關心職工民眾疾苦,不千方百計去調動職工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是肯定搞不好的。江澤民總書記提出講政治,講政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講黨必須密切和人民民眾的聯繫。人民民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密切聯繫民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和宗旨,是我們黨的全部政策和實踐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我們黨的民眾路線和民眾觀點,不能困難挫折時想民眾,順利成功時忘民眾。所以在企業,講這重要,那重要,還是要講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民眾最重要,依靠工人階級最重要。
華西之所以成功,正像《吳仁寶評傳》所揭示的那樣,是黨和人民培養、華西民眾選擇了一個好帶頭人吳仁寶和一個好領導班子,他們帶出了好的黨員隊伍,進而帶動了華西廣大民眾。華西的成功,吳仁寶的成功,就是華西幹部全心全意依靠了華西民眾,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比較融洽,一呼百應。
現在的虧損企業,好多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所致。解決企業虧損問題,我在石家莊、武漢等市做過專門調查,關鍵是要努力建設一個好的領導班子,選出好的帶頭人。他們能夠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民眾,把職工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群策群力,闖過難關,真正實現從傳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這樣,許多虧損企業是可以扭虧為盈的,而這不需要多少投資。
我們做城市工作、搞工業的同志要很好地總結和借鑑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吳仁寶評傳》全面總結了中國農村典型華西的經驗,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可以為我們研究和學習農村改革經驗提供幫助。
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借鑑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同時也認真總結我們城市及其企業的新創造、新經驗,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民眾,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使城市和企業改革順利進行下去,我相信,我們的城市改革和企業改革也一定會像農村改革那樣,獲得成功!我們國家的經濟就會持續高速、穩定地發展,我們是一定能夠實現黨和國家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使我們的國家強盛起來,人民富裕起來!
我就講這幾句,謝謝大家。
(1996年3月18日在《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
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發言摘要
《<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發言摘要》(陶溶整理),《唯實》(南京)1996年第6期,第37~40頁。《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全文轉載。
《<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發言摘要》,《唯實》(南京)1996年第6期,第37~40頁。
今年3月18日,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宣傳部、農工部、江蘇省委黨校和省社科院,聯合在北京召開了由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教授馮治同志撰寫的《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以及首都理論界、新聞界、出版界的同志共100餘人出席了座談會。與會同志對《吳仁寶評傳》一書,給予了高度評價。現將有關同志的發言摘要如下。
倪志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馮治同志撰寫的《吳仁寶評傳》一書,對吳仁寶同志創造性地深化農村改革,抓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本村共同富裕幫帶周邊及中西部部分地區農民共同致富的經驗作了較系統的總結,很有理論經驗與實踐意義。
華西是一個比較全面成功的典型,值得總結的經驗很多。《吳仁寶評傳》用較大篇幅總結了吳仁寶關心民眾、正確處理幹群關係、調動民眾積極性的經驗,我看是抓住了關鍵。歷史活動是人民民眾的事業,我們黨的民眾路線的基本內涵就是一切為了人民民眾,一切依靠人民民眾,一切向人民民眾負責。中國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我們黨農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到底是什麼?就是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依靠農民民眾,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農民的發明創造。農村從搞農林牧副漁,發展到農工貿、科教農一體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國有的、集體的、合作的和個體的一起發展,這些都是農民的創造。我們黨就是不斷地總結了農民創造的新鮮經驗,把一些成熟的、行之有效的經驗上升為政策,指導農村工作,才取得了農村改革時成功,迅速改變了農村的落後面貌。
城市改革要比農村改革複雜得多。城市改革和企業改革必須從農村改革中吸取養料,借鑑和學習其成功的經驗,當然包括華西經。我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作時,無論研究工作,還是討論制定工作檔案,反反覆覆強調一句話,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民眾。也有的同志認為在企業里還是要講依靠廠長。廠長在生產經營管理_仁起主導作用,這是肯定的,不然我們也不搞廠長負責制。但廠長是從哪裡來的,還不是從民眾中產生的。任何一位廠長,無論他能力多么強,他實施的改革措施,離開職工民眾的支持都是不可能成功的。江澤民總書記提出講政治,講政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講黨和人民民眾的關係。人民民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密切聯繫民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和宗旨,是我們黨的全部政策和實踐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我們黨的民眾路線和民眾觀點,不能困難挫折時想民眾,順利成功時忘民眾。所以在企業,講這重要,那重要,還是講全心全意依靠職工民眾最重要,依靠工人階級最重要。
華西之所以成功,正像《吳仁寶評傳》所揭示的那樣,是黨和人民培養、華西民眾選擇了一個好帶頭人吳仁寶,好帶頭人帶出了好班子,好班子帶出了好的黨員隊伍,好的黨員隊伍帶出了好民眾。華西的成功,吳仁寶的成 功,就是華西幹部全心全意依靠了華西民眾,黨群關係、幹群關係水乳交融,一呼百應。
現在的虧損企業,好多都是人為造成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政策性虧損所致。對企業虧損問題,我在石家莊、武漢等市做過專門調查,只要努力建設一個好的領導班子,選拔出好的領導人,把職工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群策群力,闖過難關,真正實現從傳統計畫經濟體制向r)}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以效益為中心,許多虧損企業是可以扭虧為盈的。
我們做城市工作、搞工業的同志要很好地總結和借鑑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吳仁寶評傳》全面總結了中國農村典型華西的經驗,是一本很好的難得的參考書,可以為我們研究和學習農村改革經驗提供幫助。
胡福明(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教授)
吳仁寶同志是著名的農民企業家,是傑出的農民代表。幾十年來,吳仁寶同志始終帶領農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華西的經驗可以概括出好多條,主要是:有一個以吳仁寶為首的好的領導班子;培育了一代華西新人;堅持走同共富裕的集體經濟道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等等。幾十年來,華西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吳仁寶評傳》這本書,比較準確地反映了華西村的歷史,集中概括了華西進行兩個文明建設的具體經驗,是一本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的好書。
我們是發展中的大國,經濟不發達,有9億多農民,實現小康,建設現代化,重點是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要使農民富裕起來,必須加強黨對農民的領導,堅持以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作指導,依靠社會主義制度,依靠農村基層黨組織,依靠農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發展農業,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農民占了我國人口的大多數,不僅是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主力軍,而且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吳仁寶同志帶領華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華西是中國農村的希望所在。閱讀《評傳》這本書,可以比較全面地認識華西村、了解吳仁寶同志,可以更好地學習吳仁寶同志帶領民眾自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堅持共同富裕的寶貴經驗,推動我國農村走向小康,走向現代化。
張作耀(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
今天很高興將本社出版的《吳仁寶評傳》一書介紹給大家。我們出版這本書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宣傳蘇南模式,宣傳華西的經驗。吳仁寶同志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兒}·年間,他兢兢業業,公而忘私,為從根本_L改變華西而貌,做了大量的扎紮實實行之有效的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他努力將鄧小平建設有中囚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與華西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大膽探索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_〔業化和城市化的道路,把華西這個不足一平方公址土地,有1400多村民的蘇南小村,建成年總產值十幾億元、蜚聲海內外的典型。華西成功的崛起,表明了新時期黨的富民政策的正確性,吳仁寶同志不愧為新l討期農民的傑出代表。馮治同志深人華西,歷經四載,廣為調查,爬羅剔抉,終成此書。這是一部比較成功的當代人物評傳,讀後將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僅從編輯角度講以下兩點:
第一,史論結合,相得益彰。作者把記述吳仁寶帶領華西人民團結奮鬥、艱苦創業的歷史,與剖析和探究華西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的成功範例,探索帶有普遍性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研究解決中國農村當前帶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相結合,這對於引導讀者在了解吳仁寶、揭開華酉致富之謎的同時,思考中國農村21世紀的未來走向,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就某種意義而言,這本書具有理論上的探索性、觀念上的啟迪性、決策上的參考性和實踐上的可操作性。
第二,實事求是,真實可信。作者注意言之有據,事出有因。作者長期深人華西調查,積累了大量的生動確鑿的第一手材料,稿成之後,又多方徵求意見。因此,讀罷此書,讀者就會感到,本書既保證了重大事實的嚴謹,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豐富多彩。對一般讀者來說,是一本不難讀的傳記書,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探討農村發展道路、內容豐富的參考書。作者對傳主不溢美,不隱錯,實事求是,真實可信。為英雄和改革家樹碑立傳,是我們出版社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希望與各界精誠合作,出版更多更好的象《吳仁寶評傳》一樣的好作品。
肖萬鈞(中共中央研究室副主任)
《評傳》這本書,我在昨天下午三點多鐘才拿到手,一直讀到夜裡一點多鐘。這本書使我這個60多歲的人激動得熱淚盈眶,夜不能寐。它是我近幾年來甚至說是多年來看到的寫農民代表人物最好的一部書。對這本書,我要叫我的子女認真讀一遍,叫我所領導的每個人讀一遍,我還要推薦給領導我的人,希望他們也能讀一讀,還要負責任地向所有信得過我的人推薦。我為什麼要熱情地宣傳這本書呢?我覺得它回答了一個深刻的命題:就是中國怎樣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為了走這條路,探索了幾十年,也走過彎路,付出過深重的代價。我從1953年開始做農村工作,也參與了這個探索的過程。多年來所嚮往的、所追求的、所為之奮鬥的,就是革命導師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怎樣在占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變成現實。現在,華西闖出了農村現代化的路子,培養出了一批有理想的新型農民。華西村的今天,應成為我國絕大多數農村的明天或後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使我國農村能走上華西所探索的這條路。
楊春貴(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教授)
《吳仁寶評傳》的出版,是一件值得祝賀的事情。
華西村是名揚四海的“華夏第一村”。吳仁寶作為華西村的帶頭人,是九億農民的一個傑出代表。為吳仁寶立傳,就是為華西人立傳,為當代中國的農民英雄立傳。正如《評傳》所敘述的,吳仁寶同志有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信念,有百折不撓的艱苦創業精神。他懂農業、懂工業、懂市場經濟;他目光遠大,視野開闊,立足華西,放眼中國,了解世界;他有戰略頭腦,善於總攬全局,以系統思想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他富有創新精神,永不知足,永不停步,不斷向新的高峰攀登。總之,在他的身上,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與共產黨人的風範,黨的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得到了令人嘆服的完美結合。這樣一個人物,當然是值得大書特書的。《評傳》的出版,對於正在為實現跨世紀宏偉目標而奮鬥的億萬民眾和幹部,無疑是一種鼓舞,一種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評傳》的作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份寶貴的精神產品,是值得稱許的,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他滿懷激情,以鄧小平理論為指針,以改革開放為大背景去寫華西村的巨變、吳仁寶的業績,起到“一顆砂中見世界,一滴水中見太陽”的良好效果。作者也很懂辯證法,敘事公允,評論得當。縱觀全書,不失為一本成功之作。
吳建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長期以來,我一直關注著蘇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其中焦點之一就是舉世聞名的華西村。我過去以為非常了解吳仁寶同志,了解華西村,但讀過《吳仁寶評傳》以後,感到我了解得還不充分、不完整。我十分感謝馮治同志為我們提供了全面了解華西、了解吳仁寶同志高大形象的《評傳》。吳仁寶同志是一個時代的英雄,是中國九億農民的代表。從吳仁寶身上,可以看到他對傳統農民的最大超越,華西所走過的路就是最典型的社會主義道路,所堅持的就是最典型的社會主義方向。華西走的是集體經濟的道路,是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華西沒有貧富的懸殊,只有富裕程度的差別。在共同富裕與集體經濟兩者之間實現有機的統一結合,這是十分可貴的。能不能這么說,吳仁寶同志領頭走的這條路,體現了歷史的要求,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和規律的要求。在這一點上,無論怎樣評價都是不過分的。現在傳記中有一種傾向,就是胡編亂造,牽強附會。而我們面前的這本《評傳》就沒有任何附會,沒有任何想像的成份。忠實於華西的歷史,用事實說話,是《評傳》的可貴之處。
黃文虎(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江蘇華西村是江蘇省委多年培養的典型,吳仁寶同志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傑出的農民代表,他歷盡坎坷,勵精圖治,有非常豐富的值得總結、宣傳和學習的生動素材。馮治同志懷著研究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強烈願望,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經過四年的調查研究和精心創作,終於寫成了30多萬字的《吳仁寶評傳》。人民出版社破例出版了多年來第一部反映農村模範人物的傳記。對《吳仁寶評傳》的出版發行,省委十分重視,省委幾位領導專門出席了今天的座談會。我們五個部門組織召開這次座談會,就是要通過宣傳、閱讀《評傳》一書,研究吳仁寶的人生經歷,進一步總結推廣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華西村成功實踐的經驗,努力實現農村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讓江蘇大地乃至全國湧現出更多的象吳仁寶那樣的模範和象華西那樣的先進單位。
劉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副教授馮治同志,以吳仁寶為榜樣,用敢爭一流的華西精神,深人華西,歷經四載,撰寫了《吳仁寶評傳》,這是一件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評傳》展現了吳仁寶從童年到當今的生活歷程、輝煌業績和思想發展軌跡;記述了他 一40一自幼就富於正義感,勤勞勇敢,聰明好學,樂於助人的優秀品格;展示了他帶領華西農民兄弟戰天鬥地,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在華西大地上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構架跨越東西部扶貧金橋的華西精神和崇高品質;總結了華西能有輝煌今天的主要經驗。讀後給人以啟迪、信心和力量。
《評傳》有很強的思想性和很高的學術品位,無論是人物的刻畫還是整體的構思,無論是學術理論的探索還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無論是歷史氛圍的營造還是傳記語言和手法的運用,都達到了相當水準,為近年來國內同類作品所鮮見。
王俊新(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部務委員)
首先感謝馮治同志寫出《吳仁寶評傳》這樣一本好書。經過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華西的路子是正確的,華西的經驗是寶貴的,華西的人民是了不起的,華西的黨組織是堅強有力的,華西的領導班子是久經考驗的,老班長吳仁寶是成功者,是勝利者。多年來,我們總結過,也看到過許多關於華西和吳仁寶的材料,內容都不錯,但限於某一方面或某一專題多,總感到不完整、不系統,因此,常常盼望著能有一部能比較全面、系統、深人研究介紹華西和吳仁寶的著作問世。現在,馮治同志的《吳仁寶評傳》的出版發行,使我們的夙願得以實現。
吳仁寶是成功者,馮治也是成功者。《吳仁寶評傳》這本書出手不凡,是一本成功的著作。成功的關鍵是在研究上下了功夫。作者不是就事論事地寫華西,寫吳仁寶,而是立足華西,放眼農村,從微觀與巨觀的結合上,總結我們黨解決農民問題的經驗教訓,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農村、特別是在發達地區農村的實踐與發展,探尋農村的發展規律,展示中國農村的未來走向。可以說,《評傳》對當代農村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很有深度和力度。口
(陶溶整理)
《吳仁寶評傳》簡介
王磊
王磊:《<吳仁寶評傳>簡介》,《中共黨史研究》(北京)1997年第3期,封底一。《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全文轉載。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江蘇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副教授馮治歷時4年,三易其稿寫成的《吳仁寶評傳》,這是該社自建社以來出版的第一部農村基層模範人物傳記。該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獨闢蹊徑,視野開闊
首先,該書敢於抓大問題。它研究的是屬於當代中國熱點、難點問題的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並在考察、分析、研究“三農”問題時以人為本,立意新穎,提出了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關鍵的新觀點。其次,該書突破了從書本到書本的研究思路,重調查,重實踐,真切地反映了當代中國農村特別是蘇南發達地區農村的新面貌。為此,馮治身體力行,自1989年以來深入山西、河南、華西調查,先後撰寫了三本人物評傳,以人物傳記的寫作為載體,腳踏實地地研究“三農”問題。其三,該書視野開闊,寫的雖然是吳仁寶個人,但關注的卻是華西乃至全國的農村和農民。它更主要的目的世於研究華西帶有普遍性的典型經驗,總結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民問題的經驗教訓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先進地區的實踐與發展,探索中國農村的變遷規律、社會發展道路以及農民問題終結的方式和途徑,揭示中國農村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光輝前景。
二、結構新穎,史論結合
在整體結構上,全書採取了紀傳編年體與專題理論研究相結合的結構方式。全書以探索中國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為主題,以揭示吳仁寶帶領華西人致富的奧秘為主線。在行文方式上,該書採用了史論結合,夾敘夾議的寫法,對農村黨的建設、農民與市場經濟、農村工業化、鄉鎮城市化、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等熱點、難點問題,均結合華西實際,作了較為深入的理論研究,力求在全景式地反映吳仁寶和華西人創業歷史的同時,加大對一些重大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三、識見不俗,迭有創新
該書幾乎每章都有一兩個切合該章主題的新觀點。例如在第九章中,作者提出了4個關於城市化問題的新觀點:1.“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城市化是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向;2.多年來,我們只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講農村城市化,理論落後導致城市化落後;3.城市化滯後造成五大經濟、社會難題,即農民相對貧困趨重、土地規模經營受阻、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緩慢、民工潮壓力難減、第三產業發展遲緩;4.中國農村工業化的興起,沒有也不可能打破世界工業城市化的一般規律。此外,該書在一般的行文中也刻意求新。如第三章第一節中,作者提出,現在發表的所有關於華西的文字都把1969年華西創辦小五金廠當作華西工業的起點,實際上1965年由大石磨房演變而來的華西糧食飼料加工廠才是華西工業化的真正源頭。
四、治學嚴謹,真實可信
馮治學史出身,“秉筆直書”是他寫作人物傳記所遵循的宗旨。為了蒐集翔實的資料,馮治連續4年深入華西調研,積累的資料等身。在出書前半年,作者又對已寫好的章節廣泛徵求意見,逐一審核。在核實中,發現與事實有出入,或被調查人意見不能統一者,則毫不吝惜地刪去。凡調查得來的資料,作者均在頁下作了詳細的注釋。吳仁寶雖是一個很傑出的人,卻也不是一個完人,對他的不足和失誤之處,作者均從嚴作了實事求是的評論,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不隱錯,不虛構。
五、知識淵博,行文順達
從《評傳》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識面是相當廣的。他對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管理、哲學、社會學、科社、黨史、黨建等學科均有自己的見解,對東西文化、中外歷史、風土人情也有相當的了解和感悟。這使得該書內涵深蘊、寓意雋永而又妙趣橫生。全書文采斐然,生動流暢,很值得一讀。
(本文作者江蘇省行政學院講師,南京210004)
(責任編輯王林育)·96·(總288)
馮治著吳仁寶評傳的理論價值評介
尋找中國現代化的啟動點—<吳仁寶評傳>的理論價值評介
葉南客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葉南客:《尋找中國現代化的啟動點—<吳仁寶評傳>的理論價值評介》,《民眾》(南京)199年6第11期,第61~62頁。《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全文轉載。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葉南客:《尋找中國現代化的啟動點—<吳仁寶評傳>的理論價值評介》,《民眾》(南京)199年6第11期,第61~62頁。《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全文轉載。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的馮治同志經過四年深入調研,在對大量第一手調查資料爬羅剔抉、反覆思索、深化認識的基礎上,撰寫出《吳仁寶評傳》一書。該書不僅全景式地反映了吳仁寶和華西人的創業史跡,並且對中國農民如何利用市場經濟規律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實現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具有實踐深度和理論高度的解答。正如人民出版社負貧人張作。先生在該書出版座談會上所說:“讀後感到,該書史論結合,相得益彰,既保證了重大事實的嚴謹,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豐富多彩,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這是一本並不難讀的傳記書,對於研究者而言,這則是一部內容豐富、探討中國農村發展道路的參考集。”
在認真讀完《吳仁寶評傳》之後,我不僅為主人翁的人格力量所打動、所折服,也被該書的巨觀視野和理論價值所觸動、所吸引。可以肯定書的內容和內在價值早已遠遠超出了書名上的“評傳”二字,它從一個新的角度和高度,探討了當代中國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關注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中國現代化的啟動點究竟何在?它又如何啟動?
作者首先回答了中國現代化的啟動主體在於人,特別是九億農民中像吳仁寶這樣的傑出代表,中國現代化發生的著眼點首先在於農民。研究吳仁寶可謂選準了對象,吳仁寶不僅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更是最先有覺悟的農民,是中國農民建設現代化的帶頭人。吳仁寶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與本地農村實際相結合,在強化農業、依靠農業內部積累的基礎上,實施了改革驅動、科技推動、經濟滾動、外向帶動和規模效益促動等發展戰略,兩個文明一齊抓,既富“口袋”,更富“腦袋”,把60年代初和全國農村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窮華西變成了現代化中“雙文明”的“結晶體”。如何建設現代化,吳仁寶作出了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回答。
吳仁寶在帶領鄉親們改變家園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素質,實現了自我角色的全面轉型。吳仁寶不僅是全國著名的農民勞模,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典型,他不僅實現了對傳統小農意識和行為的超越,成為被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當代中國先進階層代表,而且實現了從傳統農民向現代工人特別是現代企業家的轉變。吳仁寶成功“扮演”的每個“社會角色”都在中國農村現代化事業的各個時期熠熠生輝,這實在是中國農民最可貴的嬗變。我們通過《吳仁寶評傳》,既尋覓到中國現代化的巨大動力,也看到了中國農民現代化的希望。
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啟動點在農村,現代化的主題或主旋律就是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作者在本書中以歷史學者的深邃眼光,站在社會學、經濟學的高度,為我們揭示了華西及整個蘇南農村巨變的歷史意義:“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是農業現代化,核心是農村工業化,載體是農村城市化。當代的農村城市化和農村現代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就農村發展的終極目標而言,農村將通過持續的現代化而變成為城鎮社區,農民將通過自身秦質的提高而變成為市民。”“從吳仁寶帶領華西人發展農村經濟的實踐中,我們不難探索出華西靠抓農業起家,抓二、三產業發家,建城鎮安家的發展道路與軌跡。”
吳仁寶不僅選準了中國現代化的主題,而且在現代化的啟動中還抓準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載體,“評傳”一書的記述給了我們多重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啟迪。
首先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與實踐。吳仁寶是當代中國最早提出市場經濟並付諸行動的農民企業家之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不久,當時任江陰縣委書記的吳仁寶在全縣三級幹部會議等公開場合便多次闡述:發展社隊企業要“立足市場經濟,大力提高競爭能力”,要“研究和掌握市場經濟情報,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生產”。由於以吳仁寶為代表的蘇南鄉鎮企業家們最早最敏銳地認識到市場經濟的巨大作用和威力,搶先形成和發揮市場經濟的先發優勢,所以,他們所領導的蘇南鄉鎮企業在80年代就能以市場為取向,在市場中求生存、圖發展,在優勝劣汰中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先驅。
其次是對物質富裕和摘神文明的認識與實踐。本書通過對吳仁寶和華西人卓有成效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記錄,論述了一個非常明白而深刻的道理:“改革不單是革貧窮的命,也要革不文明的命,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富裕也不等於文明,只有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步前進,社會才能進步。”如何在市場經濟的新歷史階段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已成為全國上下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華西人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滿意的答卷。他們“抓母體—提高人的整體案質;抓主題—深化‘六愛’教育;抓實體—創建‘精神文明開發公司’;抓載體—明辮理論是非,建立健全制度;抓事體—把不文明的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特別是1988年吳仁寶獨創的“華西精神文明開發公司”,真正體現了“兩手硬”“抓到位”,它像一隻烤護,不僅把治理環境、改善風氣抓到實處,而且熔煉、造就了一大批優秀幹部、管理人才和先進職工,進而為新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摘神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是對追求富裕的認識與實踐。吳仁寶帶領華西人勇於致富,樂於奉獻,在本村共同富裕之後又正確處理“先富”與“共富”、國富與民富、效奉與公平、市場經濟與共同富裕等關係,努力構架“共富”金橋,創造性地實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也是中國現代化的最更要目標,吳仁寶高擎這面大旗從華西走向鄰村,從中國東部走向西部,他用行動在這面旗幟上寫下了共同富先要集體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要先富幫後重等鮮明的觀點,並“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恩格斯語)。筆者以為,本書中有關這方面的描述和探討,不僅應引起研究中國現代化的學者們深思,更應為其他發達地區的領導和企業家們所重視,從而在市場經濟的歷史潮流中共同高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開闢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評馮治著吳仁寶評傳真實的記錄可貴的探索節選
真實的記錄 可貴的探索
孫宅巍
孫宅巍:《真實的記錄 可貴的探索──評<吳仁寶評傳>》,《學海》(南京)1996年第3期,第93~96頁。《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全文轉載。
由江蘇省委黨校副教授馮治撰著的《吳仁寶評傳))(以下簡稱《吳傳)))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前,我們已經讀到過馮治同志所寫的《史來賀評傳》、《果都春秋》兩部反映農民代表和農村風貌的著作。吳仁寶是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當代農民的傑出代表之一。他曾帶領華西人先後創造了40項“中國第一”。李鵬總理將華西村譽為“中國農村希望的所在”。《吳傳》的問世,更將馮治對農民問題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難怪有人稱馮治為“農民雕像家”。
《吳傳》既是一部優秀的人物傳記,又是一部高水平的學術著作。它的出版,對於研究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極具參考價值;對中國農村的改革與發展,也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縱覽《吳傳》全書,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史論結合,勇於探索
《吳傳》既為“評傳”,內容當有傳有評。著者在“評”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全書充分展示了史論結合的特點,處處留下了開拓者勇敢探索的足跡。著者通過記述吳仁寶帶領華西人團結奮鬥、艱苦創業的歷史,探究了華西帶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律,著重總結了華西在解決目前中國農村所面臨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展示了中國農村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勃勃生機。因而該書具有理論上的探索性、觀念上的啟迪性、決策上的參考性和實踐上的可操作性。
為了加強“評”和“論”的力度,《吳傳》的撰著方法在繼承和發揚中國人物傳記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該書採用了歷史考察與邏輯分析、客觀記述與中肯評價、整體把握與結構分析、編年體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在以時間為經的前提下,每章都闡述和解決一個方面的問題。
城市化是中國農村的大趨勢。馬克思說過:“現代的歷史是鄉村城市化。”著者在解剖華西走向城市化經驗的基礎上,深刻指出:“當代的農村城市化和農村現代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就農村發展的終極目標而言,農村將通過持續的現代化而變為城鎮社區,農民將通過自身素質的提高而變為市民。”該書還熱情稱讚:“吳仁寶帶領華西人闖出了這條創業之路的意義,遠不僅僅是創建了一個華西城,而是和蘇南農民一道,為9億中國農民開創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市化道路。”不言而喻,這些論述,也都是著者對於農村城市化這一重大理論問題的可貴探索。
共同富裕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美好的理想。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人們曾為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這些努力都沒有成功。《吳傳》著者對於“先富”與“共富”的關係,有一段精彩的議論:“先富與共富辯證統一,先富是共富的必由之路,共富是先富的必然結果。”著者飽蘸激情讚頌:“吳仁寶高擎共同富裕的旗幟,從華西走向鄰村,從東部走向西部。他用行動在這面旗幟上寫下了共同富先要集體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要先富幫後富等鮮明的觀點。”不難看出,著者在介紹華西“共同富裕”的經驗時,加進了自己的探索與創造,把這些經驗進一步條理化、理論化了。
二、視野開闊,內涵豐富
《吳傳》立足華西,放眼全國,把吳仁寶和華西放在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從微觀和客觀的結合上,總結了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民問題的經驗教訓,探索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先進地區的實踐與發展;同時,還引進了經濟學、社會學、系統工程學等學科理論,把華西置於社會系統工程之內來研究。
當今,市場經濟大潮湧動,給人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8億多農民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主體力量。農民如何上市場?是一個至關重要、亟需加強研究的時代課題。而華西自1961年辦糧食飼料加工廠算起,已有30多年搞市場經濟的歷史;吳仁寶早在1980年1月就旗幟鮮明地提出“立足市場經濟”的觀點,帶領華西人率先走上市場經濟之路。《吳傳》以華西的成動經驗,從一個側面,回答了全國農民、全國人民都十分關心的這一問題。著者曾胸懷“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大局,多視角地向吳仁寶請教:“如何把千千萬萬分散的農戶和國內外的大市場聯繫起來,解決好發展農村市場經濟中普遍遇到的小生產與大市場,小企業與大經營,小隊伍與大流通,小機關與大服務,這‘四小四大’、四對對立且又必須走向統一的矛盾,使農民做市場經濟的主人,在市場經濟中快富冒富”?著者在書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市場經濟絕非哪一主義、哪一陣營的專利,它是一條艱難坎坷之路,也是中國農民告別貧窮,變成富人,實現農村現代化、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必由之路。”這種由小及大、由個別而一般的論述方法,充分展示了《吳傳》開闊的視野,寬廣的思路。
著者沿著華西—中國—世界這一軌跡,對華西的觀察與論述,有著深邃的洞察力和磅礴的氣勢。
三、實事求是,真實可信
《吳傳》文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但內容決無虛構,全部來自著者辛勤的調查、採訪。正如著者在“前言”中所交待,他為了寫好此書,深入華西4年,蒐集的資料紙頁達80餘斤重,占有了大量信而有證的第一手資料。全書共加注釋近400條,詳細交待所寫內容的來源、出處;凡屬調查、訪問者,均錄有人名、時間、地點。被訪問的對象,除傳主吳仁寶外,上自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同志,下至市、縣機關幹部和華西村的普通農民;被引用的檔案、資料,上自中共中央檔案、《人民日報》報導,下至市、縣黨政機關檔案和大量華西村的油印資料。僅從採訪人員之多、引用資料來源之廣、調查遷延時間之長,即不僅使讀者感覺到此一工程之艱辛、勞苦,且更使讀者確信著者所記、所言之真實、可靠。
著者奉行秉筆直書、不溢美、不隱錯、不虛構的原則,分析準確,評價適當,留有餘地;對傳主的論述,不搞臉譜論、年譜化、程式化、簡單化。對傳主的不足和失誤之處也作了客觀的述評。
1980年5月中旬,身為中共“十一大”代表、江蘇省委委員、江陰縣委書記的吳仁寶,在縣直機關黨員大會選舉下屆縣黨代會代表時竟然落選了!他比最後一名當選的正式代表少了3票。《吳傳》詳細介紹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著者寫道:“堂堂的省委委員、已幹了整整5年且政績卓著的縣委書記,選個縣黨代會的代表都選不上,這也足可稱為‘事件’了”;“縣委書記落選黨代表,這在中共黨史上也是為數不多的事情”。在這裡.著者專門對此結合時代背景,作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和勾畫。書中分析了吳仁寶落選的各種主客觀原因,生動、深刻地描述了華西人及吳仁寶本人複雜而痛苦的心態。接著,又安排了整整一節“梆梆數字留政績”,硬是用大量數字擺出了吳仁寶擔任縣委書記5年中的輝煌政績。這種精心的安排,正反映出著者把握主流、秉筆直書、實事求是的寫作原則。
華西的農民公園,傾注了吳仁寶大量的心血,但也引來了人們眾多的議論。《吳傳》對其中古為今用的部分加以肯定。對於另一種情況,著者則表示了較多的保留及批評的態度。吳仁寶將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孝”,連解說詞也基本原汁原味地照搬,其中有一部分塗上了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甚至是封建社會扼殺親情的糟粕。如虞舜至孝感天、曾母齧指心痛、丁蘭刻木事親、孟宗哭竹生筍、郭巨為母埋兒等。著者對此明確表示“不敢苟同”。書中評述:“這些反映天人感應,天賜神助,因果報應的神話,稍有點唯物主義的人,都會一笑置之,起不到教育人的作用。”“郭巨埋兒,天賜黃金,本身就是迷信,實不可信。今人也不會效法,倘使真有人效法,結局如何?可想而知。”“我們應提倡弘揚文明的父慈子孝,而不是郭巨埋兒那樣的愚孝。”《吳傳》的這一褒一貶,充分顯示了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高尚文風。
當然,《吳傳》也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筆者以為,可能是限於篇幅,《吳傳》對於有些關鍵性的問題論述得尚欠豐滿。如人們最為關心,華西做得最成功的“鄉鎮企業”這一內容,似還展開得不夠,只用“中國鄉鎮企業功勳”一節,來論述吳仁寶、華西人辦鄉鎮企業的韜略、思想,顯得過於緊湊和失之於綱目化。此外,洋洋數萬字的一本人物傳記,時而以時間為序,時而以專題分章,編織中雖有著者的良苦用心,但卻使讀者不容易理清傳主已經走過的近70年人生旅途,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近20年的奮鬥經歷之脈絡。作為對這一不足的彌補,筆者建議將來再版時能在書後附一“吳仁寶年譜”,以便於有心的讀者去更好地認識、思考吳仁寶其人其事。
作者系江蘇省社科院歷史所副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樣:蔣順興〕
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典範
—《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發言摘要
高華、牛一(整理):《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典範——<吳仁寶評傳>出版座談會發言摘要》,《江南論壇》(無錫)1996年3期,第16~20頁。《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轉載(把每位專家的發言作為單篇,分別轉載)。
研究農民富裕農民一一記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授馮治
朱 慶:《研究農民 富裕農民——記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教授馮治》,《光明日報》(北京市)20000705,第4版。
本報記者 朱 慶
一部《吳仁寶評傳》讓他與華西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三大村》出版時他已成為著名的農民問題研究專家,新近他又為農民兄弟寫出了《中國農民富裕化道路》。最近,我們在江蘇省委黨校見到了因上述著作而聲名大振的馮治教授。
這位已“進城”多年的農民的兒子,依舊保持著樸實厚道的農民本色,從《果都春秋》、《吳仁寶評傳》到《中國富裕化道路》,在每一本著作里,他都特別註明自己是“江蘇豐縣大沙河果園人”。
1955年出生的馮治,19歲高中畢業後就當了農民,先後任過生產隊記工員、會計、大隊副業主任等職務,因而有著深厚的農民情結。1982年馮治從徐州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留校任教,可是少年時代貧窮的農村生活給他留下了太深的烙印,即使從事現代史研究,他也念念不忘曾養育過自己的農村……一部《二十四史》讓他看到了農民力量的偉大,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孫中山為何“革命尚未成功”?毛澤東為何能建立新中國?歸根結底在於農民問題處理得好壞上。“我是農民的兒子,又當過幾年農村基層幹部,深知提高農民素質和改變農村面貌的艱辛困苦,農民問題解決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中國現代化大業的成敗。忘了農民,你就是讀100萬冊馬克思主義書籍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中國最大的‘民’是農民,農民問題即是中國問題,中國不論什麼問題,要刨根問底的話,都要去問問農民;農民的命運如何,關係黨和國家的治亂興衰!社會主義理論如何在農村變為現實,農民如何實現富裕化與現代化?一直是我苦苦探求的問題。我一年有一半的時間下農村調查,就是想從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上探尋到這條道路,以實現我寫農民,研究農民,富裕農民的畢生追求!”
早在農村勞作的那幾年,自幼好學的馮治就開始蒐集農村老典型大寨和新典型華西村的資料,初步建立了整整兩編織袋的典型村資料庫。1992年初,他開始寫《吳仁寶評傳》,直到1995年12月才完成。為了寫作,他在華西一住就是幾個月,放棄了作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兒子在家被玻璃紮成血人,到醫院縫了39針,他仍在華西;妻子住院動手術,他僅在床邊陪了一天,手裡還捧著一大疊書稿……可老天不負苦心人,《吳仁寶評傳》成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農村基層模範人物傳記;得到幾十家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廣泛宣傳與評介;中國新聞社為此向海外媒體傳送了千字的電傳稿;連曾兩度拒絕採訪,不許別人給自己立傳的吳仁寶都感動地說,馮治是大老實人,他寫這本書吃了大苦,受了大難,寫的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可讀性;既總結了華西幾十年的經驗,又研究了農民問題。
自立志研究農民問題以來,馮治先後選擇了江蘇豐縣、錫山、江陰、大沙河鎮、華西村、向陽村、唐溝村、浙江寧圍鎮、河南劉莊、山西大寨、天津大邱莊等典型農村社區為研究調查對象。為寫作《中國三大村》,又不至於千人一面,他不怕別人煩,變著法兒到三大名村尋寶,乘車出差也就成了馮治的家常便飯。他出差的票據有七八個信封,許多花銷根本無法報銷,只能自己貼;到西部貧窮山區調查,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入鄉隨俗;遇到採訪中的各地農村方言大眼瞪小眼,就白天背著大包磁帶錄,夜裡反覆聽,折騰到半夜才睡。那會兒,馮治面容憔悴鬍子拉碴,提著大包小包資料到處跑,許多人一開門,以為是搞推銷的,受了多少白眼、冷遇,他自己也記不清了。1997年20餘萬字的《中國三大村》在《今古傳奇》上以特稿連載,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西部多省的報刊連載後,也為農民提供了脫貧致富的經驗與信息。同時,馮治也走出了一條以撰寫中國農村先進帶頭人評傳為載體,克服以往農村問題研究中“見社會不見人”的缺點,直接實證研究當代農民問題的學術之路。
此時的馮治已被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首屆優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並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美國國際名人傳記研究院聘為名譽顧問……然而坐在記者面前的馮治絲毫沒有大架子,還為自己在書上籤名時的字型不夠俊秀而難為情。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馮治仍孜孜不倦地在農民問題研究這塊“土地上”耕耘,他的理論思想日趨成熟,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中國農民富裕化道路——錫山市農村現代研究》,該書又成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來,出版的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農民富裕化與農村現代化的學術專著。在書中馮治強調指出:“農民問題即是農民的富裕化與現代化問題,它涵蓋了農民經濟、文化、政治生活的富裕化與現代化,這是中國目前最薄弱和最需要解決的。中國農民的富裕化與現代化是正相關關係。要實現農民富裕化與農村現代化,思維創新是其靈魂,制度創新是其載體,技術創新就是其動力。”該書正是以這三個創新為主線,對農民富裕化與農村現代化進行了創新研究,令人耳目一新,為九億中國農民實現富裕化與現代化提供了操作性較強的經驗和甘美的精神食糧。
馮治撰寫吳仁寶評傳的匯報
馮治:《為事業研究 為事業寫書——我寫<吳仁寶評傳>》,《唯實》(南京市)1996年第4期。《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版)全文轉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