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斌(重慶美術館館長)

馮斌(重慶美術館館長)

馮斌,1962年出生於四川成都。1981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附中。1985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八屆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系主任、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斌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四川美院
  • 主要成就:從觀念到材料推進國畫更新
  • 代表作品:《過往》系列、《舞》系列
人物簡介,藝術作品,藝術觀點,大事年表,重要展覽,個展,國外聯展,主要學術活動,

人物簡介

馮斌,出生於四川成都。1981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附中;1985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四川美術學院副教授、重慶美術館館長、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馮斌照片馮斌照片
1991年受邀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學院客座教師,執教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1995年再度受邀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學院訪問藝術家。2002年受邀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為研究生班授課一個月。曾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加拿大光弗大學、韓國誠信女子大學舉辦講座。
參加組織和策劃的主要學術活動有:1999年“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2003年、2006年“重慶辣椒(美國巡迴展、國內展)”、2001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第一、二、三、四、五屆成都雙年展”,並連續十年任策展人主持成都雙年展五屆“新人特展”,並出任“2007第三屆成都雙年展”、“2009第四屆成都雙年展”藝術總監;2008年“雜燴川美:2008北京SHOW”,2008年“第七屆上海雙年展特別邀請展:川美年輕態”,“2011第五屆成都雙年展”藝術總監、2011“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策展人。
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亞美尼亞國家美術館、亞美尼亞文化基金會、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學院、台灣山美術館、英國大英博物館、上海美術館、深圳畫院收藏。
《風兮風兮》《風兮風兮》

藝術作品

殷雙喜(美術批評家、中央美術學院):馮斌對於中國畫的認識和實踐,具有世界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緊迫意識,這使他將自己的創作,自覺地作為對中國畫傳統的提問和再認識。馮斌認為:“中國畫作為民族傳統文化,在承傳中也必須以今日藝術的姿態存在和發展,區域文化的概念應該是一個與我們的生存環境、地理氣候、人文內涵更相關聯的概念。”在一九九三年創作的西藏建築與喇嘛系列作品中,馮斌將人物的形象與建築物都作為一種媒介,來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與宗教歷史的感受。另一方面,他通過中國畫材料、手法的多樣性試驗,進一步回溯中國畫的早期傳統,媒介本身的轉換使用,也預示著馮斌對中國畫現代轉型的清醒認識和執著努力。在馮斌那裡,對於明清以來高度成熟的水墨寫意畫的筆墨趣味和程式化的範式技術的自覺超越,實際上是先行犧牲某種傳統規範,進而在廣泛的視野中重新探尋當代中國畫的文化位置。(《影像的變異》(1997年6月)《江蘇畫刊》1997年第11期)
馮斌作品馮斌作品
馮斌 2002 140x180cm馮斌 2002 140x180cm
馮斌作品 2002 140x180cm馮斌作品 2002 140x180cm
王林(美術批評家、四川美術學院):馮斌作品的文化意味更濃一些。他畫西藏喇嘛,一方面把寺廟作為宗教在世俗世界的實存之物來加以描繪,強烈、繁複、莊嚴,而空間的深度表現與色彩的平面處理使寺廟的實在性有一種浮華的虛妄。另一方面,對喇嘛的繪製則採用化虛為實的方式,讓人在現實界中的存在,不論是在寺廟的深宅大院還是在荒野的空曠冷寂中,都如飄風如幻影如魂魄,但色形虛化的身影又有具體實在、斑駁如遺痕的肌理,似乎意味著畫家對拋棄今生的宗教亦終存疑慮。(《在虛幻中保持距離》(1997年7月)台灣《藝術家》1997年第11期)
馮斌 2004 晨鐘 80×95cm馮斌 2004 晨鐘 80×95cm
馮斌 晨2004-13 80× 90cm馮斌 晨2004-13 80× 90cm
潘森(Bruce Parsons、加拿大藝術家、約克大學):馮斌在絲織品上的作品因其激躍的色彩而具魅力。在他那裡,藏區的天光充滿異域風光,藏區的建築物寬厚地擁圍著我們,這是一個歡迎人們前來之地,然而塵行其間的世人卻似漂魂,與地面、與天光甚或與投影擦邊而過。他的作品體認著藏族和尚的精神追求,卻並未指明追求精神所必需的信仰的力量。強烈的色彩呼喚著靈魂和肉體的安身之處,作品為生命而激動,然而精神體悟之門卻是關閉的。
藝術家提出了物質與精神追求的問題。作品的表面有種精神滿足的內在可能性,沿此線索便是人類個體生命的實質,而路卻在此終止了。也許精神因素需要有社會因素,比之家具抑或自己的房間更需要有共同的信仰。他的探索在繼續:它定然在某處,內在於或外在於我們居家之所或神聖之處。他知道,在想像中,在藝術實踐中,精神自有其地位,從本質上講,它不存在於刻板的血親關係或意識形態理論中。(The Role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ese (1997年7月)《美術界》1997年第6期)

《女兒的風景》1《女兒的風景》1
顧丞峰(美術批評家、《江蘇畫刊》):在馮斌九三年前後的作品“紅色喇嘛系列”中,廟宇的沉重的硬邊和具有鮮明對比的色彩勾勒出了一個經驗形而上意味的場景,那是一種威嚴的靜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體現了“色”與“空”。畫面上唯一模糊的是身披袈裟匆匆而過的僧人,也正是這個僧人形象使得馮斌作品有了新的可能:在九四年以後的作品中原先硬邊的輪廓開始模糊,僧人與背景有了更多的溶入感──但沉穩的造型和濃重的色調仍然保持著某種對古典崇高的追求;真正使馮斌作品產生質的變化應以此次展出的“女兒的風景”為標誌──這正是我想談到的──從古典趣味中出走。
這組作品一改藏區題材而代之以現代生活。一個人走在城市的鋼筋水泥建築中,陣風之中,城市的樓宇、煙囪匆匆閃過,明艷的色彩(近乎原色的粉紅、青綠以及墨色)和著顫動、抽搐的畫面,畫家勾勒出了一幅場景的心理圖畫,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是“中國人玫瑰色的現代化之夢”。一種感嘆由衷而生:“這世界變化快”!在這種“快”之中,人們失去許多難以言表和內在的東西。在“女兒的風景”展覽時,馮斌特意在牆上作品旁擺放了幾台電視,裡面是三個按時間差播放的畫面──人走在喧鬧的街景中,三個畫面分別為正常、粉紅色調的以及粉紅色調的負象。可以看出馮斌意在強化在粉紅感覺中熱的迷失與惶惑。
這組題為《女兒的風景》的系列作品完整看下去有從具體形象到逐步抽象的過程,特別是該系列之六、之七,人的形體已完全化為一團旋轉的原色,光與形幾乎不復存在,一種強烈升騰感由然而生,也許歸於虛空的寂寞是作品想要透露的情緒。在這裡,畫家對色與色旋的偏愛已流露出來。
馮斌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意識到古典趣味與當代生活、當代藝術的距離,從這種趣味中出走以後,他的歸依又在何處呢?(《從古典趣味中出走》(1997年6月)《畫廊》1997年第4期)
《女兒的風景》2《女兒的風景》2
Dance-3,2008Dance-3,2008

Dance-4,2008Dance-4,2008
Dance-16,2008Dance-16,2008
Dance-17,2008Dance-17,2008

藝術觀點

1、《中國畫新主張》
《行走此時》畫冊封面《行走此時》畫冊封面
布上畫國畫——棉布、丙烯、礦物顏料,膠礬、立德粉做底子、肌理,貼金箔、粘宣紙,平塗、積染,調動凡是可以調動的手段,卻少了傳統國畫的筆情墨趣——這正是我自己實踐的“新工筆重彩”的新中國畫所訴求的。我希望籍由自己個性化的藝術實踐,尋求中國畫的更新之道和當代可能性,以深蘊的中國精神內涵,和迥異於千年一面的傳統中國畫的方式,首先在繪畫的材料和手法上,使中國畫作為藝術形式不再畫地為牢而有更大的表現空間。我希望從材料到觀念,建設性地構架新的中國畫,使之成為別開生面的,有當代意義的本土藝術。
我是從寫意山水畫開始我的國畫歷程的。在遊學歐洲、感受體會到不同的文化後,對國畫景況更有一種切膚之感。中國畫在今天扮演的角色是難堪的,本土性與保守性相消長,傳統性和當代性相對立。更難堪是,油畫的、“前衛”的和批評的難得把“國畫”當作藝術來談;“國畫的”也把自己分而化之,不去攪和。別人和自己都要把“國畫”看成異類,從而使“國畫”不能在一個橫向的層面被“公正”地對待。
先說油畫的、“前衛”的和批評的,除了把“國畫”當作土特產、老古董偶爾充當充當背景,看不上“國畫”也是其來有自:那舞的幾條線、弄的幾筆墨、再加上可以浸潤的宣紙的效果,怎就可以說得好博大精深呢?更不說那些總是大同小異的山、水、花、鳥了。就此,也想來平起平坐?
確實不可能平起平坐(當然也不僅僅是國畫)。放眼世界,除了作為土特產的民俗價值和作為傳統文化的文物價值而外,國畫作為藝術而存在的價值沒有被認同。任何了解世界現當代藝術狀況的人對此都自會有很理智的判斷。
是的,我們有千古而至今的文化和價值體系,為什麼要“俯首稱臣”地被認同呢?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了歷史演進的事實。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飛機、大炮、蒸汽機的發明,西方文明就處於強勢地位。今天人類從工業文明漸漸進入了數位化時代,文明的發展與文明的範式的話語權力都並非以我人的意願為意願。今天的世界確實是被不同於我們傳統文明的文明所決定的。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世界,其實已經不是稱王與稱臣這樣簡單兩分法的概念,坦然面對我們此時此在的問題,才是健康而智慧的思維方式。
更為根本性的問題在於,今天的世界是又一個新的文明已經或正在替換先前文明的世界。所謂新文明,從電腦中可略見一斑。電腦和它所表征的各種“新生事物”,已然成為新紀元的路標,深深地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模式及其行為方式,並使我們真實地置身在不同於先前的知識譜系和生存經驗之中。這不僅僅是文化的演繹,更是一次由量到質的文明“進化”。 它需要我們能從不同的視點、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接受、認識和表述。
再說“國畫”自己。“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態使國畫中人難以體認和了解相異於自己的方式,更不說去參與、去與之對話了。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熱鬧,也“抱一成天下式”,以不變應萬變, 夜郎自大坐井觀天地獨守一隅。但在今天,真正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已不可能,於是好多人又心懷著臥薪嘗膽十年磨劍以決江湖的武俠大志,而在現實中卻已無人接招,因為擂台上“遊戲規則”已今非昔比。凡此種種,使國畫越來越游離於今天的世界之外。
另一方面,國畫中人真的有點不管“天上有飛機、地下有火車”的現實風景,好象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渾然不知,也因此不聞不問,不理不睬,依然自我陶然於花前月下,風花雪月、山水煙嵐、田園牧歌般的詩情畫意中。其實,這種古典主義的情懷和訴求是歷史階段性的,托物寄情的方式是人類稚幼期的表達方式,在如古典詩歌中最容易找到,以這種古典的方式為追求,既是“假古典主義”的虛偽和強權,又使國畫在今天顯得蒼白羸弱、單調乏味,失去了與生生不息的現實可能和可以發生的關聯,也無從在現實中得到回應,因而在新的話語環境中無所適從。
正因為無所適從,國畫就更強調自身的獨特性,畫地為牢以自守。表現之一是強調“筆墨中心”,好象離開了筆墨就離開了傳統,離開了國畫。這其實是一個誤會。中國文化幾千年博大精深,中國傳統藝術源遠流長,以筆墨為國畫之圭臬顯然有失偏頗。同時,我也想在這裡強調一個事實:自“五?四”運動到文化大革命,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已被割裂得四分五裂,傳統文化真正的承襲如今難再。“國畫”千百年一以貫之到現在確實難再迴光返照,若還要以偏概全地抱殘守缺著“傳統”只能是自欺欺人。另一方面,在現在口口聲聲強調“筆墨中心”,其實只是企圖抗拒文化大一統標準及話語權力的消解,這或許是更本質的問題所在。
表現之二是以民族主義的偏執來強調國畫的意義。所謂“越民族的越世界、越世界的越民族”,在某種意義上也許不錯。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趨勢,對文化的獨立性和特色性的繼承不能以保守封閉為代價,或以“土貨”、“文物”為依託,無論是什麼樣的文化,都只有在開放、對話、互動中。(作者:馮 斌)
馮斌 紅牆系列2006-2 130×160cm馮斌 紅牆系列2006-2 130×160cm
2、《中國畫新主張材料表現藝術:從材料到觀念》
中國畫新主張材料表現藝術:從材料到觀念中國畫新主張材料表現藝術:從材料到觀念
說中國畫,難道從來就以水墨、寫意主而流之?又不得不說到傳統。水墨因生宣紙作為材料的廣泛套用而昌明,也不過400餘年的傳統,那在這之前的石窟、寺廟壁畫,絹帛上的工筆畫呢?更不說上下5000年縱橫東西南北中的其他林林總總。
說中國畫,源遠流長、體系龐雜,因而圖一時之快而簡單地革命之,並不具建設性意義。何妨從最基本的材料開始進行一些改變,從形而下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切實開始中國畫的更新。
說中國畫,在今天,更須要在一個全球的、當代的文化平台上來重新考量和較勁兒,而這恰恰又是中國畫最不悄也是最不得解處。但事實終歸是無可迴避的事實,中國畫如不經歷這種洗禮,說得現多也是白說。
說中國畫,說到底還需要個體的解答方式來實現其當代可能性,畢竟,再宏大、深遠的想法和說法都得由每一個個體去實現。而且,當畫畫成為一種個人行為時,其實就只有此時此刻的個人,中國畫也就不必那么沉重和艱難於歷史、傳統、民族、本土之類大而空泛的命題,這或許才真正是中國畫之舉。

大事年表

1996年 組織“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師作品展”,四川省美術館,成都;
1999年 組織“互動時代——長江中上游中國畫邀請展”,重慶;
參與組織“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邀請展”,成都現代藝術館;
個展“生命之輕─馮斌的新國畫”(台灣)
“‘更新’中國─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國畫新感受”(新加坡);
2001年 以策劃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參與組織第一屆成都雙年展,負責高校藝術新秀作品展
2002年 “第三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
2004年 “新經典.量提學院派─全國高等美術院校中國畫名師作品展”(北京);
“改頭換面─馮斌、白海、何劍三人作品展”(美國,2004)。
2005年10月 “The Letter from China: 馮斌、白海作品展”韓國首爾,da vinci gallery
出任“第二屆成都雙年展”策展人之一
2006年 參加 群展 “重慶辣椒——2006四川美術學院當代藝術作品展” 青島美術館;
參加 “來自重慶的當代繪畫” 加拿大邁克當·斯圖爾特藝術中心(Macdonald Stewart Art Centre);
參加第五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深圳美術館;
2007年 參加“從西南出發——西南當代藝術展1985-2007”,廣東美術館;
出任“第三屆成都雙年展”策展人和總召集人
2008年參加“第二屆2008台北當代水墨雙年展”,台北國父紀念館;
參加“水墨延伸——四川美術學院水墨實驗作品展”,澳門藝術博物館;
“雜燴川美:圖變——馮斌和他的研究生的中國畫當代探索”北京今日美術館;
2009年參加“水墨當下:2009上海新水墨藝術大展”朱屺瞻美術館,上海;
2010年參加“roundabout”惠靈頓城市美術館,紐西蘭;
參加“領跑——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關山月美術館,深圳;
舉辦“行走的時空:馮斌個展”山藝術·北京,北京798藝術區;
參加“又熱又辣—中國新繪畫,重慶藝術家專場”紐約伊森·科恩畫廊,美國邁阿密;
參加“過去的記憶:當代中國水墨畫”莫蘭美術館,美國肯塔基州特蘭西瓦尼亞大學;
參加“回望中國――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綜合美術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舉辦“馮斌個展:起舞弄紅影”紐約Greenberg Van Doren畫廊、第四屆香港國際藝術展(香港會展中心),香港;
組織“連結:傳統與未來第二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
2012年 參加“中國水墨新藝術展”聯合國萬國宮,日內瓦,瑞士;
“何不水墨——劉丹、徐冰、王天德、馮斌個案觀察”,北京今日美術館

重要展覽

個展

“生命之輕─馮斌的新國畫”(台灣,1999)
“China in Finsterwole”(荷花,2001)。
國內聯展“互動時代─1999中國畫邀請展覽”(重慶,1999);
“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邀請展”(成都,2000);
“第三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2002);
“新經典.量提學院派─全國高等美術院校中國畫名師作品展”(北京,2004)。

國外聯展

“‘更新’中國─來自四川美術學院的國畫新感受”(新加坡,1999);
“重慶辣椒”(德國, 2001);“後政治”(英國,2001);
“六人聯展”(波蘭,2003);
“2003-2004重慶辣椒之美國巡迴”(美國,2003-2004);
“改頭換面─馮斌、白海、何劍三人作品展”(美國,2004)。

主要學術活動

1991年、1995年先後兩次受邀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美術學院客座教師和阿姆斯特丹美術學院訪問藝術家。1999年在新加坡受南洋美術學院、斯民畫廊之邀舉辦“中國畫新主張”學術講座。1999年策劃、組織七省一市的“互動時代─1999中國畫邀請展”。2000年參加策劃、組織“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邀請展” 。2001年在歐洲作學術訪問、考察;應邀在荷蘭作為期2個月的藝術創作活動。2001年“第一屆成都雙年展”策劃人之一。2002年參加加拿大貝爾金美術館舉辦的“文化產品和文化革命”國際研討會,並在會上作專題講演。
參加組織和策劃的主要學術活動展覽:1999年“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2003年、2006年“重慶辣椒(美國巡迴展、國內巡迴展)”;2001、2005、2007“第一、二、三成都雙年展”,並連續三屆主持成都雙年展“新人特展”;2008年“雜燴川美:2008北京SHOW”;2008年第七屆上海雙年展特別邀請展:川美年輕態”;2011年“連結:傳統與未來—第二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