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官橋

馮官橋

馮官橋,是雲南曲靖西城的一個地名,也是一座石拱橋。地因橋而得名。馮官橋橫臥在白石江上游已經600多年了,建於明朝永樂七年,1409年。始稱為“馮棺橋”,是為迎接參加明朝“南征安南”戰爭而犧牲的英雄——曲靖衛右千戶所指揮官馮春的棺槨過江回家安葬而建立的木板橋。後來,馮春族人開創並發展了“馮家沖”居住地後,此橋也稱為“馮家橋”。1503年,明朝弘治十六年,雲南巡按御史重建為石拱橋,改名為“澄清下橋”。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曲尋鎮總兵重修,名稱變為了“馮官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馮官橋
  • 外文名:FENG GUAN QIAO 
馮官橋的建造與一位馮家人有關,跟一場國家戰爭有關。
這場國家戰爭,就是明朝永樂大帝朱棣時期發生的“南征安南之戰”。在雲南之南,有個國家叫越南。越南以前是中國的領土,古時候叫做交趾、安南。到了明朝永樂初年,安南叛亂。1406-1414年,永樂大帝朱棣派遣大軍,四次征討安南,史稱“南征安南”戰爭。
這個馮家人,就是馮春。馮春是曲靖衛右千戶所的世襲軍官,是現馮家沖馮家的二世祖。在南征安南的戰役中,駐守雲南的軍隊是主力部隊,曲靖衛右千戶所世襲軍官馮家,帶上所轄之隊伍參戰,並且作為軍戶馮家的族人還為參戰子弟兵提供後勤支援。馮春參加了明朝大軍兩次征討越南的戰役,第一次大獲全勝,班師回滇。第二次,1408年,永樂六年十月十三日,復征交趾。1408年12月,明軍在生厥江與安南叛軍激戰,明軍完敗,將士死傷無數。馮春身先士卒,指揮衝鋒在前,英勇殺敵。也就是在此水戰中,馮春陣亡了。陣亡時間在馮家的家譜里明確記載為農曆1408年12月14日。作為戰鬥英雄,馮春陣亡後,被他的部隊和同鄉送回了雲南曲靖。
曲靖西山,叫翠山,由真峰、勝峰和翠峰組成。勝峰山的小溪,流經翠峰後變成了大河。另外還有一條河從白家沖流出。兩河往東流,在馮家沖附近匯合,形成了三岔河,三岔河再往東流就叫做白石江了。這條白石江,就是1381年明軍與元軍決戰的地方。
1409年春季,曲靖衛軍民為迎接兩征安南、慷慨赴死、為國捐軀的軍官馮春的歸來,在家門口的江上架設了木板橋。英雄的棺槨,過了江,就到家了。這座迎接戰士馮春棺槨歸來的木板橋,成了當地軍民的交通要道,人們習慣稱它為“馮棺橋”。後來,馮春的族人開創和發展了“馮家沖”居住地,此橋也叫做“馮家橋”。
到了1503年,明朝弘治十六年夏天,天下大雨,河水暴漲,馮棺橋被沖毀了。當時的巡按御史,聊城人耿公,籌撥款項,指派當地官府和駐軍負責,在原址上重建了馮棺橋。重建的馮棺橋是座石拱橋。那個時候,官方稱馮棺橋為“馮家橋”。而且,在前面說的白家沖流出的河上,也有座橋,叫唐家橋。在發源勝峰山、流經翠峰的河上,還有一座橋,叫湛家橋。在修馮家橋的時候,這兩座橋也被大水沖毀了。被沖毀的這兩座橋也在那一年得到了重建。
重建的馮家橋,長約13米,寬約2.5米,高約6.5米,橋洞高約3.3米。重建的湛家橋、唐家橋也跟馮家橋一樣尺寸。三座橋於1504年秋九月完工。這三座橋,相距就三四里路,就在現在的三岔、湛大屯、白泥坡附近。三座橋在同一江河上,湛家橋居上游,唐家橋在中游,馮家橋居下游。完工後,當地官員取典故“攬轡澄清”之意,把三座橋改名為澄清上橋、澄清中橋、澄清下橋。並在澄清上橋的右側建了一個亭子,在亭內立了一塊記事碑,請當時的雲南副史彭綱進士撰寫了碑文。澄清上、中、下三橋的新名,當地人就沒有習慣,一直使用原來的稱呼。
著名入滇要道三岔驛附近的馮棺橋、馮家橋、澄清下橋,修了毀,毀了修,到了300年後,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曲尋鎮總兵陸進忠籌款,再進行了重修,此後橋的名字就改為了“馮官橋”。從此,300多年來,馮官橋的名字沿用至今。
如今的曲靖西城、三岔,舊時的大河水沒有了,河道還在,而609年的馮官橋,經歷了不知多少戰爭殺伐,見證了不知多少興衰成敗,路過了不知多少北去南來的商旅,也見識了不知多少大官名流凡夫走卒,如今依然橫跨在白石江上游的三岔河河道上,是老滇緬公路曲靖段的一座重要橋樑。它不只是一座石橋,也不只是一個地名,它如古老的三岔驛一樣,是歷史文化厚重的見證,是文化血脈生生不息的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