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鮁魚

馬鮁魚

鮁魚也叫馬鮫(學名),硬骨魚綱,鯖科。種類很多,常見的有“中華馬鮫”Scomberomorussinensis,藍點馬鮫,斑點馬鮫,康氏馬鮫等,馬鮫的俗稱還有鰆、燕魚、板鮁、竹鮫、尖頭馬加、青箭等。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狠一般長0.26--0.52米,長可達1米,重20公斤,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黃渤海均有,屬暖性上層魚,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洄游,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為北方經濟魚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鮁魚
  • :動物界
  • :硬骨魚綱
  • :馬鮁科
傳說,營養分析,

傳說

女婿給岳父岳母送鮁魚的習俗是有起源的。島城開埠之前,在民間流傳著一個質樸無華的故事,說有一個父母雙亡名叫小伍的孩子,被一位忠厚慈善的老人收養,待他長大成人後,因受環境和家庭的薰陶,同樣成長為老實厚道的青年,收養他的老人就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小伍為妻,小伍為報答老人的恩情,天天勤奮勞作,早晚種地,白天捕魚。  有一年春天,正值魚汛期,老人突然病倒,垂危之時想吃鮮魚,可天公不作美,天天颳大風,無法出海捕魚,眼看老人病情越來越重,小伍只好冒著生命危險出海了。家裡的老人危在旦夕,女兒守在母親的身邊不停地說:“娘啊娘,你先別咽氣,小伍一會兒就回來了。”老人聽後點了點頭:“好孩子,難為小伍了,罷了,罷了……”話沒說完老人就咽了氣。  就在此時小伍拿了一條大鮮魚跑了回來,可老人已經去世了,夫妻二人悲痛欲絕,抱頭大哭,只好把鮮魚做熟後供在了老人的靈前,從那以後,小伍夫妻每年都要在老人的墳前供上這種初春剛捕到的大魚,並按老人死前口中念叨“罷了,罷了”的哀嘆為這種魚起名為“罷魚”,即現在的鮁魚。 此事傳開後,人們從小伍的經歷中得到啟示,那就是,老人能吃的時候,一定要讓老人吃夠,老人想吃的東西一定要讓老人吃上,尤其是春天的鮁魚。於是,春天送鮁魚孝敬岳父岳母就這樣積久成俗,流傳至今。

營養分析

1. 鮁魚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等營養元素;  2. 鮁魚有補氣、平咳作用,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  3. 鮁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產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會有一定輔助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