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鄉

馬鈴鄉

馬鈴鄉地處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西南,距花溪區政府所在地27公里,東南同惠水縣隔水相望,南抵長順縣,西與平壩縣毗鄰,北與燕樓鄉接壤。地勢東低西高,生態條件好,氣候宜人,平均海拔高度1200米,最低處為999米。鄉轄8個行政村,77個村民組,全鄉總人口8585人,1938戶,其中少數民族4421人,占全鄉總人口的52.4%,是花溪區7個民族鄉之一。全鄉面積為81.08平方公里,屬典型的山區地帶,年均溫為14.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鈴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郵政區碼:550025
  • 地理位置: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西南
  • 人口:4421人
社會事業,氣候資源,自然資源,旅遊資源,經濟發展,民族文化,文物古蹟,

社會事業

1999年,貴陽市花溪區投資140餘萬元,接通了馬鈴鄉至團茶7.5公里斷頭公路,使花溪區至長順的路程縮短20公里,實現了全鄉村村通公路的目標;2000年貴陽市、花溪區共投資898萬元修建的青馬公路黑色化工程2000年9月動工,2001年年底竣工。1996年在貴陽市、花溪區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鋪通全鄉3個村共7公里的通訊光纜工程;2000年區移動通訊局投資200餘萬元,新建移動通訊機站,投入使用。2000年全鄉8個行政村已實現電視“村村通”工程。
馬鈴鄉
1994年,貴陽市委特殊黨課在馬鈴鄉召開,在貴陽市花溪區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徹底解決了部分村民點煤油燈的歷史,8個行政村全部用上照明電。隨著電力事業的民展,2000年完成了馬鈴、革約、谷增、牛皮箐4個村的低壓電網改造。

氣候資源

馬鈴布依族苗族鄉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並且有明顯的高原氣候特徵。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暖夏涼,光、熱、雨同季,年平均氣溫15.1℃,日照時數為1222——1248小時,全鄉地貌特徵為東低西高,海拔在999——1500米之間,平均海拔1200米,地域內山間盆地窪地谷地呈串珠狀分布,常見地表斷頭河與地下河貫通,生態植被保護完好。因此,具有適宜生活居住、休閒度假、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等特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有煤、鎂、矽、大理石鐵礦、水晶石和高嶺土,主要分布在平山、凱壩、中寨、馬鈴等村,煤質主要有煙煤、半無煙煤,礦產規模厚度為1.6—3.7米,經化驗,發熱量為5580—7450大卡/公斤,截至2007年探明儲量為3666萬噸;鎂礦含礦集帶10餘平方公里;大理石品種繁多,有馬鈴花、瑞雪、墨玉,儲量27800立方米;水晶石初步探明礦化面積為0.3平方公里,以熔煉水晶為主,原生礦可洞采;牛皮箐村矽礦沿途均可露天開採,品位極高,含量均在98.8%,屬免檢產品。
馬鈴鄉

旅遊資源

馬鈴布依族苗族鄉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山青水秀,具有原生態優勢和淳樸的民族風情,主要旅遊景點有馬鈴河峽谷,位於馬鈴布依族苗族鄉境內,全長約7公里,具有較高旅遊開發價值;鹽井龍灘,位於青岩——林卡公路旁的鹽井村民組,龍灘與地下暗河貫通,可驅船入內,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龍耳朵龍灘,位於革約村,該灘與白雲山紫金灘朝暉相映,民間傳說建文皇帝“上管紫金灘,下管龍耳朵”就是此處。風洞,位於青(岩)——林(卡)公路中寨段北側,全長1.5公里,洞內鐘乳石林立,千姿百態,頗為壯觀是喀斯特地貌與自然界的完美融合,是旅遊、科考、探險的好去處;古堡,位於馬(鈴)——團(茶)公路東側的仲元山上,古堡城牆保護完好,地勢險要,具有較好的考古價值;長順白雲山:位於鄉域南部邊境上,距馬鈴集鎮7.5公里,屬貴州明清時期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民眾朝拜聖地。

經濟發展

馬鈴鄉境內有荒山草坡1萬多畝,加上馬鈴鄉氣候溫和,無任何工業污染,特別適宜建規模養殖場、無公害蔬菜基地及種養加為一體的經濟實體,有馬鈴西瓜及凱倫豆腐等特產。
2002年底工業增加值550萬元,增長23.2%農業總產值1398.5萬元,增長6%,財政收入71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5140萬元,增長23.9%,鄉鎮企業營業收入5145萬元,增長23%。

民族文化

馬鈴布依族苗族鄉人口居住呈星點狀分布較為分散,在轄區八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生產、生活保持著原有的民族風格特性:猶如馬鈴村水車壩盧姓布依族家族,保持著從江西遷徙過來時居住在山青水綠之地,家庭管理還存在族老、寨老當家的習俗,寨上的大事小事,都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能在寨中得到更充分的落實。
境內相當盛行嗩吶、蘆笙等民間樂器,大多是苗族男子演奏,嗩吶演奏多用於喪葬,蘆笙演奏多數是外出參加苗族節日慶典
山歌是境內布依族、苗族反映勞動、時政、愛情、婚姻、生活等諸多內容的特有形式。山歌多傳唱流行於七、八十年代,特別是在“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傳統節日裡更為流行。

文物古蹟

境內現今遺留下來的古蹟,歷史久遠的只有水車壩與鹽井兩座石拱橋,鹽井石拱橋無從考證,水車壩石拱橋旁立有碑刻文,該橋建於乾隆二十六年,由民眾集資修建。據史書考證,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於戊寅年四月十五日,以今青岩鎮進入馬鈴寨,西行至水車壩,過木橋(今石拱橋處)向南進入白雲山(傳說為建文帝避身之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