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炭疽病

馬鈴薯炭疽病

馬鈴薯染病後早期葉色變淡,頂端葉片稍反卷,後全株萎蔫變褐枯死。地下根部染病從地面至薯塊的皮層組織腐朽,易剝落,側根局部變褐,須很壞死,病株易拔出。莖部染病生許多灰色小粒點,莖基部空腔內長很多黑色粒狀菌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鈴薯炭疽病
  • 外文名:Colletotrichum coccodes(Wallr.)Hughes異名C.atramentarium(Berk.et Br.)Taub.
  • 屬性:半知菌亞門真菌
  • 生長適溫:25—32℃
病原,傳播途徑,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病原

Colletotrichum coccodes(Wallr.)Hughes異名C.atramentarium(Berk.et Br.)Taub.稱球炭疽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在寄主上形成球形至不規則形黑色菌核。分生孢子盤黑褐色聚生在菌核上,剛毛黑褐色硬, 頂端較尖,有隔膜l一3個,聚生在分生孢子盤中央,大小42~154×4~6(μm)。分生孢子梗圓筒形,有時稍彎或有分枝,偶生隔膜,無色或淺褐色,大小16~27×3~5(μm)。分生孢子圓柱形,單胞無色,內含物顆粒狀,大小7~22×3.5~5(μm)。在培養基上生長適溫25—32℃,最高34℃,最低6—7℃。
發病狀態發病狀態

傳播途徑

主要以菌絲體在種子裡或病殘體上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飛濺傳播蔓延。孢子萌發產出芽管,經傷口或直接侵入。生長後期,病斑上產生的粉紅色粘稠物內含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雨水濺射傳到健薯上,進行再侵染。高溫、高濕發病重。

發生規律

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在種子裡或病殘體上越冬,借雨水飛濺傳播,經傷口或直接侵入。高溫、高濕發病重。

防治措施

(1)及時清除病殘體。
(2)避免高溫高濕條件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