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峪鎮

馬蘭峪鎮

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鎮位於遵化市西北二十五公里處,西與天津、薊州區接壤,北與承德市興隆縣相連。馬蘭峪鎮是一個以滿族為主,漢、回、蒙、壯等多民族聚集地區。共轄25個行政村,全鎮共有7124戶,常住人口23705人(2017年)。鎮域總面積52.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2437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蘭峪鎮
  • 外文名稱:Ma Lan, Yu Zhen
  • 別名:蘭陽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25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河北省遵化市
  • 電話區號:0315
  • 郵政區碼: 064200
  • 地理位置:位於遵化市西北二十五公里
  • 面積:52.05平方公里
  • 人口:23705人(2017年)
  • 方言:國語,滿族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清東陵,萬佛園,禪林寺古銀杏風景園
  • 機場:唐山三女河機場
  • 火車站:唐山火車站
  • 車牌代碼:冀B
  • 民族:以滿族為主
鎮情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劃分,文化建設,風土人情,典故傳說,

鎮情概況

馬蘭峪鎮位於遵化市西北25公里,轄2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23705人(2017年),以滿族人口為主,漢、回、蒙等多民族聚居,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3%,鎮域面積52.05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3平方公里)。建鎮歷史久遠,素有“畿東第一鎮”之稱,鎮域內至今仍保存著清代惠陵、王爺府、二郎廟和明代永旺塔、古長城遺址等國家及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十餘處。地理區位得天獨厚,清東陵高速、省級長城旅遊公路穿境而過。農業、礦業資源豐富,逐步形成了冶金礦山、農產品加工、機械裝備、精細化工、金銀器加工、商貿流通等六大產業支撐。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環境優美城鎮”;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衛生城鎮。2009年被列入唐山市重點建設的中心鎮。2010年,馬蘭峪鎮入選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參展,成為唐山唯一參展上海世博會的小城鎮。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評為2010-2011年度文明鄉鎮,2012年10月馬蘭峪鎮官房村又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2013-2014年度被評為唐山市文明單位。2014年8月,被國家住建部、農業部等七部委確立為全國重點鎮。2016年7月,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重點培育的100個特色小鎮之一。2017年3月特色小鎮核心官房村被定為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17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31.3億元,同比增長5%;規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5.1億元,增速68.7%;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11.7億元同比增長65.5%;財政收入完成了845萬元。

歷史沿革

解放前,這裡有寺、廟、、塔等72座,著名的如府君廟、天齊廟、魯班廟、真武廟、永旺塔等。又有“蘭陽八景”名傳於此,特別是老柏、神槐、古磨、更鐘、尤為神奇。清代刑部尚書韓崶曾賦詩誦之。如《神槐》詩云:高槐凌青霄,獨立無旁枝。骨朽心不死,作其鱗之而。中夜尚吟嘯,魍魎逃何之。垂垂見修綆,隱隱楊靈旂。又如《更鐘》詩云:鋐然一聲來,萬竅皆蚯蚓。長夜何漫漫,時一發猛省。底須街鼓撾,似待宮漏永。悟茲寂時喧,萬事付笑。古建築中的佼佼者有三:一是魯班廟前大戲樓。一般的戲樓前面為4根柱腳,而此樓為2根石柱,前後台均為2層,據說,是仿照北京頤和園大戲樓而建造,有“京東第一戲樓”之稱。二是永旺塔(見名塔永旺介紹)。三是藥王廟。它是馬蘭峪現存的古建築之一,名之為藥王廟,實為諸多廟宇之冠,尤其是清代的幾位皇帝的替僧,都坐禪於此,均受皇封5品,僅次於真武廟二品住持道長。當時這裡的住持為京東僧官,到各縣傳經辦事,都要受到當地官員們的接送。因此地寬闊,樹木環繞,內設花園小舍,室內古玩名畫吸人,眾僧30餘名,故每至夏暑,駐京城美、德等領事館的官員們常來此避暑納涼。此廟待加修繕。
掌故、傳說豐富著這裡的文化內涵。如神猴變成了“猴兒山”;永遠拆不掉的“二郎廟”;康熙皇帝駐蹕的“麒麟山”;鎮南面的乾隆一怒“扳倒井”;城北震懾徐二老虎的“刀把官房”;城南的“水漫金星山”;城東奉聖夫人墓的“康熙娘娘奇聞”;城西“雙妃陵”、“魏進寒出”、“竇爾墩盜御馬”、“銀珠戲鸚哥”、“曹雪芹馬蘭峪傳藝”等傳說故事。
馬蘭峪鎮於1984年編制了鎮區建設規劃,1988年、2006年分別編制了鎮域總體規劃。1995年、1996年先後被定為國家小城鎮試點和河北省綜合改革試點鎮。

行政劃分

馬 蘭峪鎮(MalanyuZhen)位於市境西部,距市區25千米。轄1個社區、2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馬蘭峪四村。石(門)上(關)公路和堡(子店)東(陵)公路交會過境。鎮政府駐地曾為清東陵承辦事務衙門。古蹟有明代永旺塔、清東陵惠陵。1953年建馬蘭峪鎮,1958年屬紅旗公社,1961年建馬蘭峪公社,1984年復建鎮。1997年,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2.4萬,其中滿族占83%,轄馬蘭峪一村、馬蘭峪二村、馬蘭峪三村、馬蘭峪四村、馬蘭關一村、馬蘭關二村、馬蘭關三村、平山寨、上關、官房、黃土坡、石各莊、南吉峪、裕營房、峪河東、許家峪、侯家山、三合村、定營房、惠營房、現井、孫家窪、魏進河、東渤海寨、西渤海寨25個行政村和馬蘭峪鎮居委會。代碼130281102:~001馬蘭峪鎮居委會~200馬蘭峪四村~201馬蘭峪一村~202馬蘭峪二村~203馬蘭峪三村~204馬蘭關一村~205馬蘭關二村~206馬蘭關三村~207官房村~208石各莊村~209南吉峪村~210上關村~211黃土坡村~212平山寨村~213峪河東村~214許家峪村~215裕營房村~216定營房村~217惠營房村~218現井村~219侯家山村~220魏進河村~221孫家窪村~222東渤海寨村~223西渤海寨村~224三合村
馬蘭峪鎮馬蘭峪鎮

文化建設

中國傳統的建築格局的民居:馬蘭峪是京東名鎮,歷史悠久,又毗鄰清朝 皇陵,所以民居建築特點明顯。從建築格局上講,官家和富戶的宅院講究前朝後寢、中軸對稱,多為四合院,帶東西跨院。尊卑有別,主次分明。院落寬敞氣派,建築雄偉精美,雍容華貴。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建築格局。從單體建築來講,完全採用標準官式做法,十分講究。
中國傳統的建築格局的民居中國傳統的建築格局的民居
銅梁鐵柱的惠陵
銅梁鐵柱的惠陵:惠陵是清朝入關後第八帝同治皇帝的陵寢,位於馬 蘭峪鎮南的雙山峪。惠陵雖然建於清晚期,但工程質量較好,所用大件木料均為名貴的棪楠木,俗稱銅操鐵操。此木十分堅硬,因此惠陵有銅梁鐵柱之美稱。與同治皇帝合葬的是他的元配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惠陵妃園寢是同治皇帝的妃園寢,位於惠陵西側100米。內葬同治皇帝的4位皇貴妃。
三百年香火不斷的二郎廟:二郎廟位於馬蘭峪西南的山坡之上,坐北朝南,建有山門、鐘鼓樓、大殿、東西配殿,環以圍牆。廟前所朝對的山叫猴山。此廟在明代就已有之。三百年來,香火不斷。1994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將二郎廟修葺一新,已對遊人開放。毗鄰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一直以來是陵區建設發展的服務基地。鎮域內現存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陵、惠妃園寢、道光陵遺址、二郎廟、公主園寢;還有北部蜿蜒曲折的明代古長城、馬蘭關關隘、官房、峪河東東側的清東陵東陪葬墓區。鎮區內清東陵守護大臣府第清代王爺府,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皇廟及明代的永旺塔等歷史名勝古蹟。其中清東陵的惠陵、惠妃陵,明長城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風土人情

十分講究的飲食文化:馬蘭峪的飲食十分講究。在席面上,菜餚特別注重色、、味、樣,上菜的樣色也講先後順序。先涼後熱,先酒菜後飯菜。每餐必有湯。較高級的席面分小四四、大四四、滿漢全席。一般的席面過去有八盤八碗。每人桌前都要擺吃盤。根據客人的身份、地位準備桌椅、餐具。客人、主人、長輩、晚輩的座位都有嚴格的規定。接待客人,男女不能同席,上下輩不能同席。有客人,一般家人不能上桌,要等客人吃完再吃,或把飯菜抄走,到別的屋去吃。客人飯後,先敬茶,後敬煙。擺上水果。即使再困難的家庭也不能亂套。 源於皇會的馬蘭峪花會:馬蘭峪的花會也是有名的。馬蘭峪的花會起源於皇會。康熙皇帝的二十三皇子(後排行為皇十四子)允禵在駐守東陵期間,由於他十分喜愛花會,由他牽頭成立了一個皇家花會。這個皇家花會,不僅陣容強大,而且水平高,在京東都是有名的。最出名的項目有中幡、獅子、龍燈、高蹺、少林會、旱船、蓮花落、霸王鞭等。後來雖然清朝雖然滅亡了,但馬蘭峪的花會不保存了下來。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逢年過節還經常演出。
慈禧太后賜名的烙炸:馬蘭峪的烙炸是最有名的。據說這個名子是慈禧太后來東陵謁陵時賜的。馬蘭峪的烙炸用明綠豆作原料。要用細包過濾。烙炸要兩熟。有清漿和混漿兩種。薄厚均勻。折迭不傷。顏色純正。馬蘭峪用烙炸可以做多道菜。可以做“烙炸宴”,就是說這一桌席上的所有菜都是用烙炸做的。

典故傳說

三堂墳的傳說:距捨身台東南十多里遠,遵化市東北30餘 華里的前山寨旁邊山溝里,至今還堆著三座大墳,傳說是兩千多年前燕國修長城時留的。相傳,公元前290年前後,燕昭王為了阻擋北匈媽的侵略,築此燕長城。當時,他把這項工程交給太子鯀監管。在修築右北平(今遵化、遷西、遷安、青龍一帶)附近長城時,由於山高、坡陡,朝廷特派定國公昌、平安侯呂玉及副將張倫領監。又從齊國聘請了王總監,負責工程。開工不久,國內的三個大官就合夥侵吞築城銀兩,激起民眾的憤怒。一天下午,有個名叫王雲的監工,同王總監借開大會之機,在民眾的擁護下,除掉了這三個貪贓的王侯。當太子鯀得知後,不但沒治罪於王雲,還令他來監管,結果按時按質地完成了任務。這三座墳埋的正是被民眾打死的那三名大臣。隨著長城史話的延續,“三堂墳”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魏進寒出”的傳說:馬蘭峪東行六公里,有個魏進河村。因村東之河而得名。此河北出長城要塞鮎魚關,南下寒河莊而入沙河。《遵化縣誌》雲:魏進河
二郎廟二郎廟
“夏秋盛漲,平時多涸”,原來這裡有個“唐王金銅斬河”的傳說:唐王李世民東征時,為了追擊敵人,大隊人馬開到魏進河旁,突然被滔滔洪水擋住去路,甚為不悅。身旁大將尉遲敬德提醒道:“我主何不用金銅斬之。”李世民一聽有理,忙接過尉遲敬德的八面金銅,“嘿”的一聲,朝怒濤砍去。立時,河水打開一條路,大軍迅速通行。然而,十多萬大軍就如同擠獨木橋,一時難以全部通過。於是李世民便對河水下令:“爾今要在一刻內,魏進河下去,寒河莊出來,不得有誤。”由於皇帝是金口玉言,連水都得聽從使喚,很快在魏進河至寒莊十多里長的河漕內,水滲於地下,唐軍才順利得以通過。後世傳諺:“魏進河出漏湯河(指兩村當中的大湯河村而言)。”查其實情,因此段河底俱是河光石,托不住水所致,並不是皇帝的權威。如今,魏進河兩岸山清水秀,五穀豐登,河上架座百十多米的大橋,已然“天塹變通途”了。
守衛皇陵官兵的住所--官房守衛皇陵官兵的住所--官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