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紫晨

馬紫晨

馬紫晨,筆名甦柳,河北省冀州市馬家莊人,1933年10月18日生。當代戲曲、曲藝作家、作曲家,導演、戲曲理論研究家。民盟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紫晨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北省冀州市馬家莊
  • 出生日期:1933年10月18日生
經歷,藝術成就,

經歷

馬紫晨自幼興趣廣泛,愛好文藝、戲曲、音樂等。5歲入國小,9歲參加彰德兒童武術表演,以“花槍”、“太極拳”獲獎;後在彰德縣立師範、安陽省立中學、私立大公中學及河南第五高中學習,寒暑假又從塾師通讀了“四書五經”。
馬15歲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散文、雜文。1949年參加太行軍區五分區文工團,為歌劇、豫劇、洛腔和河南墜子主奏,併兼任文化教員。1950年為《倆相好》和《勞動夫妻》兩個歌劇作曲,還參加了《白毛女》、《劉胡蘭》等歌劇的演出。1951年被選送到中央音樂學院舉辦的音樂幹部訓練班進修作曲理論。1952年原文工團改編為平原省藝術學校,他任該校教員,是年春節以曲藝作品《志願軍的未婚妻》獲平原省優秀曲目創作獎。1953年至1984年,先後在河南省文化局、河南省歌劇團、河南豫劇三團、駐馬店市豫劇團、駐馬店市文化局、河南省戲劇研究所等處任職,從事河南民間音樂整理和戲曲史的研究;編輯、出版《河南梆子譜》等書;兼任《戲曲藝術》編輯;應聘任《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編委、河南音協理論創作委員會委員;兼搞文化事業發展戰略調查;擔任《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等。他是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河南分會理事、中國雜技藝術家協會河南分會理事。
馬紫晨先生在紀念樊粹庭百年誕辰上宣讀論文馬紫晨先生在紀念樊粹庭百年誕辰上宣讀論文

藝術成就

馬紫晨多才多藝,參加工作以來的40多年中,一直堅持民族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研究,一直堅持文學、藝術的創作活動,一直堅持戲曲、曲藝、音樂、舞蹈、雜技和各類民間藝術的考論,一直堅持對大文化群體的巨觀戰略研究及追蹤考察。創作的劇本有《焦裕祿》、《進城》、《姐弟重光》、《張志新》等;改編的劇本有《紅岩》(上、下部)、《送寒衣》(傳統戲)、《玫瑰》等;整理的木偶戲有《白蛇傳》、《火焰山》等;曲藝專著以及作品集有《河南墜子曲集》(1954年工農兵讀物出版社)、《河南梆子唱腔集》(1954年中南文學藝術出版社,195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河南梆子概述》(1955年湖北人民出版社)、《豫劇唱腔選》(1955年東北音樂出版社)、《河南墜子研究》(1957年《曲藝研究》連載);此外,歷年來還發表小說、詩歌、戲曲評論等百餘篇,其中1982年以來的主要著作有《樂理歌訣》、《駐馬店史話》、《河南雜技史話》、《河南曲子的淵衍流變》、《地方戲的命運》、《梆子腔家族的興衰沉浮》、《豫劇源流辨析》等,僅1989年就出版了《中原文化藝術社會調查》、《戲串》、《河南戲曲史論文集》3本專著。獲獎作品除上述《志願軍的未婚妻》(曲藝)外,還有《當個人民的好代表》(兒歌)、《木磚頂》(兒童雜技)、《玫瑰》(劇本)、《一封終於發出的信》(導演)、《風鸝歌》(唱腔設計)等。著述十分豐富,是一位有重大成就的當代戲曲、曲藝作家、作曲家,導演、戲曲理論研究家,在《中國文學家辭典》和《中國藝術家辭典》(均為“現代第四分冊”)上都有他的生平事跡專門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