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納斯魯峰

馬納斯魯峰

馬納斯魯峰又稱馬納斯盧Ⅰ峰,藏語稱之為庫湯格峰或庫湯山,意為平坦的地方,用以描述其寬大的頂部。英文名Manaslu,被尼泊爾人稱之為“崩傑”,意思是“堆起來的裝飾”,並視其為神山。Manaslu來源於梵語“Manasa”,“馬納”或“瑪納斯”是神靈,“魯”為土地,合譯“土地之神”。馬納斯魯峰海拔8163米(另有海拔8156米的測量數據),屬於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尼泊爾境內,是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峰西距安納普爾那峰64公里。

馬納斯魯峰地處北緯28°33′01″、東經84°33′34″。馬納斯魯峰周圍群峰林立,除了主峰海拔8163米(26781英尺)外,還被3個7000米以上的山峰所拱衛:東峰7792米、東尖峰7895米、北峰7154米。周圍還有許多6000米以上的山峰簇擁。在眾多山峰的簇擁下,它顯得更為巍峨雄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納斯魯峰
  • 外文名:The manaslu
  • 別名:馬納斯盧I峰、庫湯格峰、庫湯山
  • 藏語含義:平坦的地方
  • 名稱由來:梵語“Manasa”
  • 海拔:8163米(另有海拔8156米的測量數據)
  • 所屬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 地理位置:尼泊爾境內
  • 經緯度坐標:北緯28°33′01″、東經84°33′34″
基本概況,地形地貌,攀登路線,走進山峰,攀登季節,登山常識,攀登歷史,

基本概況

當從近處觀察馬納斯魯峰時,人們會發現它山脊修長眾多,冰川縱橫密布,似乎從任何方向都可以順利到達頂峰。但如果人們與它保持一定距離進行觀察時,就會發現馬納斯魯峰如同一把利劍直插雲霄,傲然挺立,異常險峻。馬納斯魯峰也被稱作“Kutang”,“tang”在語中意思是“平台”,這是用來形容它的巨大的頂峰的。“Manaslu”則是來自於梵文的“Manasa”,這個詞可以近似地被理解為“神山”。馬納斯魯峰的攀登季節為4到5月或9到10月,它的攀登難度極大,在8000米級山峰中僅僅低於喬戈里峰安納布爾納峰與南迦·帕爾巴特峰。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地形地貌

山地行走途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岩石坡和峭壁。因此,攀登岩石是登山的基本技能。在攀登岩石之前,應對岩石進行細緻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岩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然後確定攀登的方向和通過的路線。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草坡和碎石坡是山間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地形。特別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懸崖峭壁以外,幾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身體稍向前傾,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萬勿過大過快。當坡度大於30度時,則較難用此法攀登。攀登此類岩石坡應採取“之”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線橫上斜進。攀登時,腿稍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通過草坡時,注意不要亂抓樹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斷使人摔倒。
峰體上終年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著巨大的冰川,冰川上有許多深淵般的巨大冰裂縫,冰崩雪崩都十分頻繁。馬納斯魯峰海拔8163米(另有海拔8156米的測量數據),是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峰屬於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尼泊爾境內,西距安納普爾那峰64公里。馬納斯魯峰地處北緯28°33′01″、東經84°33′34″。馬納斯魯峰周圍群峰林立,在它的周圍有3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和許多6000米以上的山峰,在眾多山峰的簇擁下,它顯得更為巍峨雄壯。這些峰體上都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著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鋸齒型的陡崖和裂縫,冰崩雪崩也十分頻繁。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攀登路線

從烏魯木齊乘汽車或飛機至阿克蘇,再北上溫宿後繼續北行到塔沿拉克,然後徒步沿瓊蘭河薔北上,可達托木爾峰南坡。登山大本營可設在職台蘭冰川末端,海拔3700米處。另一條路線是從溫宿東行至破城子,然後徒步溯河北上40公里,至吐蓋別里齊。從此處也可攀登汗騰格里峰和雪蓮峰。1950年,著名探險家蒂爾曼(Tilman)在攀登安娜普爾娜Ⅳ號未果後偵察了馬納斯魯(馬納斯魯就在安峰以東40英里),並提出東北側存在有合理的沖頂路線。在這座山峰早期的探索歷程中,日本登山者占據了重要地位:1953年,一支15人登山隊嘗試了東北壁路線,其中三位成員攀登到了7750米的高度;1956年5月9日,日本隊員今西壽雄和夏爾巴協作加拉爾森·諾布(Galalzen Norbu)從北坡首登馬納斯魯,兩天后,另兩名隊員加藤喜一郎和日下田実沿相同路線登頂;1971年,日本登山隊完成歷史上第二次登頂,西北山脊路線。隨後,1972年,奧地利隊開闢西南壁路線,梅斯納爾在4月25日登頂,但弗朗西·耶格(Franc Jaeger)和安迪·史瑞克(Andy Schrick)同天在頂峰平台的暴風雪中失蹤,這是人類首次從南壁登頂馬納斯魯,它被認為是攀登歷史中最艱難的路線之一。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1974年,第一支女子隊登頂,同樣來自日本。1981年,法國隊彼埃爾·貝欣(Pierre Beghin)和伯納德·穆勒(Bernard Muller)首登西壁路線。1984年,波蘭隊克里茨托夫·維利斯基(Krzysztof Wielicki,第5位完成14座)和亞歷山大·利沃夫(Aleksander Lwow)首登西槽轉南山脊路線。1986年,三位大牛捷西·庫庫奇卡(Jerzy Kukuczka,第2位完成14座)、阿圖爾·哈澤爾(Artur Hajzer)和卡洛斯·卡索里奧(Carlos Carsolio,墨西哥人,第4位完成14座)登頂馬納斯魯東峰,隨後兩名波蘭人以阿爾卑斯方式開闢東北側新路線登頂主峰。1996年,中國西藏登山隊成功登頂(A組:次仁多吉、邊巴扎西、仁那、阿克布;B組:旺加、加布、洛則、達瓊)。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走進山峰

1996年3月底,中國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隊離開拉薩,從樟木口岸出境前往尼泊爾,準備攀登馬納斯魯峰。攀登路線上雪崩頻繁,而且地形複雜,到處是破碎的冰川,特別是在5900米附近,有幾處極為險峻的岩石坡,這是通往C2的必經之地,曾有17名韓國登山者在此處遭遇雪崩遇難。A組隊員憑藉豐富的經驗快速通過了這段險路,但因為連續的兩天兩夜的大雪,隊員們只能快速下降至大本營。第一次突擊計畫失敗。探險隊上至6500米處,營救了墨西哥探險家卡魯斯和另一名隊員。一名德隊員得知後,來到中國登山隊大本營,豎起大拇指說:“中國隊員的這種舉動,遠遠超越了登山探險本來的意義。”馬納斯魯峰,海拔8163米(另有海拔8156米的測量數據),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位居第八。它屬於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尼泊爾境內,經緯度坐標是北緯28°33′01″、東經84°33′34″。馬納斯魯峰,被尼泊爾人稱之為“崩傑”,意思是“堆起來的裝飾”,並視其為神山。“馬納斯魯”,是從梵語“Manasa”而來。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1996年5月3日凌晨4點,A組隊員次仁多吉、邊巴扎西、仁那、阿克布,從673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開始突擊頂峰,他們沒有攜帶氧氣。當到達7500米處,遇到了一段80度左右的冰壁,他們架設保護繩索和金屬梯,以交替保護的方式攀登。當日14:50,A組4名隊員成功登頂。隊員們用了50分釧在頂峰攝像、拍照和採集冰雪岩石標本,當晚下撤到C2。同日,B組隊員旺加、加布、洛則和達瓊也成功登頂。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攀登季節

每年的4、5月和9、10月是馬納斯魯峰適宜的攀登季節,要特別注意抗高原反應,建議用攜氧片。

登山常識

在山地行進,容易迷失方向,為了避免迷路,節省體力,提高穿行速度,應本著有道路不穿林翻山,不走小路走大道。如實在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樑、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前行。不要走縱深大的深溝峽谷和草叢繁茂、藤竹交織的地方,正所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此外行進時將步幅加大,三步並作兩步走,幾十公里下來,就可以少邁許多步,節省許多體力。而當疲勞時,應放鬆慢行當作休息,而不要停下來,站立一分鐘,慢行就可以走出幾十米。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攀登岩石最基本的方法是“三點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腳能很好地做配合動作。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後,再移動其他一點,使身體重心逐漸上升。運用此法時,要防上竄跳和猛進,並避免兩點同時移動,而且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在碎石坡上行進,要特別注意腳要踏實,抬腳要輕,以免碎石滾動。在行進中不小心滑會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伸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重心儘量上移,以減低滑行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相反,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攀登歷史

1956年5月9日,日本登山隊的兩名隊員和尼泊爾嚮導共4人沿北坡首次登頂馬納斯魯峰。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1971年5月9日,日本隊開闢西北坡新路線登頂。
1972年4月10日,韓國隊在對馬納斯魯峰東北坡進行攀登時遭遇雪崩,共有16名隊員遇難。
1972年4月25日,澳大利亞人沿西南坡全新路線攀登馬納斯魯峰成功。
1974年,日本一支女子登山隊登頂該峰,成為第一支攀登該峰成功的女子登山隊。
馬納斯魯峰馬納斯魯峰
1996年4月至5月,“中國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隊”攀登馬納斯魯峰並成功。
1996年5月12日,墨西哥登山家卡索里奧(Carlos Carsolio)登頂該峰,完成14座8000米級山峰的攀登,用時10年。他是世界上第4位完成此項壯舉的登山家。他提倡用“阿爾卑斯風格”,即只有2至4人組成一支很小的登山團隊,不用固定繩索來進行山峰的攀登。
截至2003年,一共也只有240人次成功登頂,但同時也有52位攀登者為此付出了生命。
在登上海拔8163米馬納斯魯峰之前,林曦剛經歷了生離死別:跟她挨著帳篷的隊友在雪崩中遇難。儘管如此,這個自認為是“山的女兒”的女人,依然固執地保持著對山的熱愛。她希望帶著女兒一起爬山,“每個人心裡,都該有座山。
林曦是湖南省女子監獄財務科的一名女警察。在日常生活中,她每天上班下班,照顧家人,包括剛考上大學的女兒。
2012年8月份,她報名參加了馬納斯魯峰的登山團。這座山,位於“高山王國”尼泊爾,海拔8163米。此前,湖南省內沒有人登上去過。
但讓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是,登頂的途中發生雪崩,17名登山愛好者罹難。其中一名西班牙遇難者是林曦的隊友。有一段時間,他們倆的帳篷緊挨著。
林曦所在的隊伍有15個人,經過“痛苦的考慮”,兩名波蘭隊友選擇撤離,其他人完成登頂。
10月9日凌晨,林曦平安回家。
歸來 醒來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以為還在山上
這不是林曦第一次登頂。
2011年7月,林曦登上了有“冰山之父”之稱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媒體的報導表述是,“如果不是登上了這座山,林曦很難引人注意。她就是一個瘦小的人,沒人會發現她身上隱藏的巨大能量。”
但這一次,跟2011年不一樣。
10月9日凌晨,林曦乘坐的飛機從成都落地長沙。睡了6個小時之後,林曦回到了她離開一個多月的辦公室。工作上積壓了大堆事情等著她完成。
因為“醉氧”(指從高海拔低氧地區進入低海拔氧氣含量相對高的地區,發生的不適應狀況。編者注),她一天都在昏沉沉的狀態中度過。她中午趴在辦公桌上睡了一覺,“醒來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以為還在山上。”同事都跟她說,“這次憔悴了很多”。
林曦說,有些內心的東西可能不適合跟太多人分享,“所以,別人也只看到了你的疲憊憔悴。”
“‘為什麼要這么熱愛這個事情(登山)?’這還是相對友好的、比較顧及我感受的提問。很多人直接說,‘你這是發神經。’”林曦笑。
登山,在她看來,不是挑戰和征服,而是“一種回歸”。她的QQ個性簽名和微博自我介紹,都寫著:我前世一定是山的女兒。
10日晚上7點,林曦獨自一人在辦公室,整理登山的照片。她眯縫著眼睛,時而興奮得哈哈大笑,時而又陷入低落。這種情緒,也是第一次。
林曦說,自己是個有鄉愁的人。她會不自覺地把這種特別的情緒跟登山聯繫起來,“童年記憶深處,雪地上有四個腳印,兩個大的兩個小的,還有無數次在夢中出現的故鄉的河流”。
但這一次,所有的感受,似乎有了更重的分量。她除了思考“從何處來”,也在想“去何處去”。
攀登 盼望著天氣轉好,可以繼續前進
出發前,大家要把吃的用的所有東西都拿出來,請喇嘛祭拜山神。林曦和隊友們都虔誠地坐在一起。
8月23日,一切準備就緒後,她動身離開長沙。
一個星期後,林曦到達尼泊爾。林曦所在的登山隊,每人配備了一名夏爾巴人嚮導(當地協助爬山的戶外工作人員)。登山前的一個月時間,林曦和她的6名隊友在帳篷里休息,白天拉練,適應環境。
攀登雪山是講究季節和時機的,一年只有幾天適合登頂。這一次攀登馬納斯魯峰,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愛好者總共有100多號人,有的一個人獨自前來,也有組團一起隨登山公司來的。
登山之前,大小帳篷密密麻麻地駐紮在山腳,“看上去溫暖熱鬧”。還有的登山隊甚至在帳篷外面搭了排球、壘球場,玩得不亦樂乎。
林曦的帳篷靠近路邊,每每有新隊伍來到營地,總有隊友用英語喊,“如風,出來接客啦!”
同隊的馬丁是個西班牙人,他的帳篷就搭在林曦的旁邊。馬丁個子高大,性格很隨和。兩個人相處得很愉快。
事後,林曦翻照片發現只有馬丁一人沒在隊伍里,“他一個人背對著隊伍,面向大山”。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林曦說。
9月8日,他們進入大本營。9日,正式開始攀登。
由於天氣一直不好,指揮決定先住下來。雪山上的天氣說變就變,早上還是晴空萬里,下午就變成雨雪冰雹。半夜,林曦睡在帳篷里,雪山崩塌的聲音從遠處傳來,不絕入耳。被困在營地的那幾天,林曦依然很興奮,盼望著天氣轉好,可以繼續前進。
22日,一部分隊伍開始陸續登山。林曦所在的隊伍指揮員不建議此時再繼續攀登,勸大家再等等。
當天拉練結束後,其餘人全部撤回大本營。但馬丁堅持繼續上山。
災難 運遺體的飛機來回飛了好多趟
22日晚上尤其不平靜,林曦回憶,除了雪崩的聲音,似乎還有人的嘈雜聲。當時太累,沒太仔細辨別。
馬納斯魯峰是林曦爬過的第8座山,也是海拔最高的一座山。此前,林曦從未想過,給自己“生活希望與支撐”的大山、她“心靈的唯一歸屬地”,會給她帶來威脅,甚至吞噬生命。
當地夏爾巴人安慰他們說,出事的機率幾乎為零。
每天晚上都枕著遠方小型雪崩的聲音入睡,林曦還是選擇相信,一切都會平安。
但22日晚上尤其不平靜,林曦回憶,除了雪崩的聲音,似乎還有人的嘈雜聲。當時太累,沒太仔細辨別。
23日凌晨4點,讓大家驚愕不已的訊息從山上傳來:馬納斯魯峰海拔6850米處的C3營地遭遇雪崩,死了不少人!據下來的夏爾巴人說,有15人遇難,2人失蹤,這是當時初步了解到的情況,“後來另外2人好像也找到了屍體。”
23日一大早,當地救援公司調來兩架直升機,陸續把山上的傷員和遇難者遺體運下來。
“一次只能運一個(傷員或者遇難者),所以來回飛了好多趟。直升機的轟鳴聲好像就壓在心頭,感覺特別壓抑,要不停深呼吸心裡才能好過點。”
不斷有遇難者的遺體運下來。那個場景,讓林曦心情一直不能平靜。
馬丁遇難了。
跟他同去的夏爾巴人被雪崩的氣流衝出去幾十米遠,滾了幾個山坡。被人發現時,“他的腳上沒有鞋,身上受了傷。不過這已經是最幸運的了。”
當天傍晚,林曦獨自一人跑到餐帳里嚎啕大哭。
她第一次覺得,生命是如此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總是渺小的。我們攀登高峰不是為了挑戰和征服。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要接受它給我們帶來的,隨時可能發生的生死考驗。”
22日出發前,馬丁的帳篷就在林曦的旁邊。她不能接受,“昨天還笑著跟自己打招呼開玩笑的隊友,就這么永遠地離開了。”
在馬丁帳篷曾在的位置,林曦和同隊的北京女孩一起默默壘了個小瑪尼堆,表達哀思。
登頂 在陽光下活著真好
下山途中,路過災難的發生地,林曦看見了同伴帳篷的碎片。
第二天,林曦給家人和朋友都打了個電話,只說,“我現在在營地,很平安。”林曦的女兒要求媽媽“趕緊回來”,林曦最後流著眼淚掛掉了電話。
這之後的幾天,林曦的身體受情緒影響,開始高燒不止。
“吸氧氣也沒用,喉嚨火燒火燎地好像要爆炸了。後來一個晚上喝了將近4升水以後,第二天才痊癒了。”林曦說。
之後,考慮到雪崩之後可能發生的“次災難”,很多隊伍開始撤離。
兩名湖南的男隊員跟林曦告別,他們把刻滿經幡的魔獸巾借給林曦,希望能給她帶來平安。
林曦所在的隊伍,指揮員召集大家開會,採取自願原則,願意上山的繼續,不願意的就離開。
林曦說,這兩個選擇都是痛苦的,“離開就意味著全部的放棄,不離開,就要繼續面對威脅。”
林曦當時已經橫下了一條心:無論如何,都要登頂。除兩名波蘭隊友選擇撤離以外,其他3人跟林曦有同樣的選擇。
9月29日,林曦和她的隊友們成功登頂馬納斯魯峰,也是雪崩後第一支登上頂峰的隊伍。
下山途中,路過災難的發生地,林曦看見了同伴帳篷的碎片。
“在陽光下活著真好,生命是最可貴的!”她在微博上發出感慨。
女兒 媽媽愛你 在8163米
“明年,我還要忽悠她跟我去爬次山。雀兒山、四姑娘山什麼山都行,無論如何都要去爬一座,這是我對她的一個小小的要求。我覺得,每個人心裡,都該有座山。”
在辦公室,林曦的位置在最外面,正對著門。林曦說,她比較隨便。為了這次攀登,她幫同事值夜班,周末加班,“攢”出了一個長假。
每次登山都會曬得皮膚黝黑,這次也不例外。但林曦自稱依然是個愛美的媽媽。這次登山,她就帶了15片面膜,防曬霜塗得滿臉雪白,夏爾巴人同伴都“看不下去”了。
“他們(家人)都不同意我去,但我自己一直是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人,女兒阻止也沒用。一輩子不長,如果牽掛太多,很多事情都沒法做成。”
女兒這個11月份滿十八歲,在瀋陽讀大學。林曦決定抽空去趟學校,跟女兒一起過生日。“明年,我還要忽悠她跟我去爬次山,雀兒山、四姑娘山什麼山都行,無論如何都要去爬一座,這是我對她的一個小小的要求。我覺得,每個人心裡,都該有座山。”
林曦說,“人活著總有個奔頭,我的奔頭就是山。山是我生活的希望和支柱,我的女兒將來如果也跟我一樣,我會很支持她的。”
登頂馬納斯魯峰時,林曦哆嗦著,將寫有“女兒媽媽愛你在8163米”的橫幅拉開,拍了張照片。回到長沙後,她最先把這張照片傳上了微博,並艾特(@)了女兒。女兒回復,她也“很愛媽媽”。林曦開心地寫道,“媽媽就是要把這面旗子帶上山才堅持上去的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