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子根(植物)

馬甲子根(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甲子,又名:鐵籬笆(《草木便方》),竻仔、雄虎刺、石刺木、烏刺仔、刺盤子、狗骨竻、秤錘竻。 為鼠李科植物馬甲子的根。性味苦,平。具有祛風濕,散瘓血,解毒作用。用於治療喉痛,腸風下血,風濕痛,跌打損傷。可剪湯內服,也可外用。

基本介紹

來源成分,植物形態,功用主治,藥用植物栽培,

來源成分

馬甲子根
(《植物名實圖考》)
【中藥化學成分】根含三萜類化合物:24-羥基美洲茶酸二甲酯(24-hydroxyceanothic acid dimethylester),27-羥基美洲茶酸二甲酯(27-hydroxyceanothic acid dimethylester),美洲茶酸(cean-othic acid),美洲茶酸-28β-葡萄糖酯(ceanothic acid 28-β-glucosylester)和異美洲茶酸-28β-葡萄糖酯(isoceanothic acid 28β-glucosylester)。根及莖還含一種環肽生物鹼馬甲子鹼(paliurine)B。

植物形態

灌木,高達3米。幼枝及嫩葉多少被茸毛,後變無毛;小枝具直而尖利的刺,刺由托葉變成。單葉互生;具柄;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5厘米,寬2.5~3厘米,基部圓形,先端圓鈍或微凹,上面深綠而具光澤,下面沿葉脈有細毛,邊緣有細鈍齒,葉脈3出。聚傘花序腋生;花細小,黃綠色;花萼5裂,被茸毛,裂片三角形;花瓣5,匙形,短於萼;雄蕊5,與花瓣對生,花絲黃綠色;雌蕊花托連生,柱頭3裂,子房2~3室,每室有1胚珠,藏於花盤內。核果盤狀,周圍有栓質薄翅,直徑12~18毫米;果梗長1~1.5厘米。花期7月。果期8月。
常栽培作綠籬。分布台灣、福建、浙江、江蘇、江西、安徽、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葉(馬甲子葉),果實(鐵籬笆果)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10~11月采根,切片曬乾。
【藥材】乾燥的根,上部較粗壯,下部有分歧,外表有細縱皺,並殘留少數鬚根,質堅硬。
產四川、廣西等地。
【性味】苦,平。
①《南寧市藥物志》:"澀,平,微酸。"
②《四川中藥志》:"性平,味苦,無毒。"
③《貴州草藥》:"性寒,味苦澀。"

功用主治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喉痛。"
②《分類草藥性》:"治一切跌打損傷,散瘀血,消腫。"
③《四川中藥志》:"除寒活血,發表解毒,消腫。治心腹疼痛。"
④《貴州草藥》:"祛風濕,治勞傷,解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鮮者1~2兩);或浸酒。外用:浸酒塗擦。
【選方】①治腸風下血:馬甲子根一至二兩,同豬肉煲服。(《廣西中藥志》)
②治風濕痛:馬甲子根浸酒,內服外擦。(《廣西中藥志》)
③治勞傷:鐵籬笆、黃葛樹鬚根、黑骨藤各五錢。泡酒一斤,每次服一兩。(《貴州草藥》)
④治狂犬咬傷:鐵籬笆、黑竹根、煤炭果各一兩。煎水,兌少許酒服。(《貴州草藥》)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生長適溫25-30℃,不耐寒,要求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採摘種子後,放於濕沙內貯存。翌春2-3月將種子篩出,將種殼春碎,即可播種。按行距20-25cm開橫溝,溝深5cm,把種子均勻插入溝內,覆蓋細土1-2cm,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1hmZ用種子45kg。培育2年後,當苗高40cm以上時移栽。移栽宜在冬季落葉後,或早春未萌發芽前進行,按行株距60cm×30cm開穴,每穴栽1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