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特手記

馬爾特手記

《馬爾特手記》全名為《馬爾特·勞里茨·布里格手記》,是奧地利詩人、作家里爾克於20世紀初歷時六年(1904-1910)完成的筆記體小說。

小說敘述一個出生沒落貴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麥青年詩人的回憶與自白,某種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寫照。小說由七十一個沒有連續情節、不講時間順序的筆記體斷片構成,這些斷片因為共同的主題——孤獨、恐懼、疾病、死亡、愛、上帝、創造等,集中表達了里爾克終生關注的各種精神問題,在精神暗流上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有機整體,被譽為現代存在主義最重要的先驅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馬爾特手記
  • 外文名稱: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奧】里爾克
  • 字數:156000
  • 首版時間:1910年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主要由三種筆記來組成:第一種筆記是現時的馬爾特敘說他在巴黎、哥本哈根、威尼斯等地的見聞、遭遇和體驗,這類筆記又以馬爾特在巴黎的遭遇、體驗為重中之重;第二種筆記是馬爾特對童年時期生活、經歷的回憶;第三種筆記是馬爾特對他所閱讀過的書籍中的歷史人物、文學女性的沉思,對曾經觀賞過藝術作品、建築古蹟的懷想。但是,馬爾特的筆記一般都不描寫他個人生活的外部經歷,所有的一切全都經過了他(或者說作者里爾克)的心靈溶化劑的過濾和化學作用,轉化成為純粹的精神經驗和心理圖像。這部作品超越一般筆記體小說的地方,或許正是里爾克把一切都當作純粹的精神經驗和心理圖像來處理的追求和努力。
馬爾特手記馬爾特手記

創作背景

《馬爾特手記》從1904年開始寫作,歷經多次刪改,直至1910年才出版。尚未寫完之時,里爾克就宣稱這本書可能是他的最後一部書。

作品鑑賞

《馬爾特手記》是一本很“自我”的作品,故事、形象和思想並不是其著力點。如果說有主題的話,勉強可以說,是對死亡和恐懼的感知。正像另一個孤獨者普魯斯特,里爾克把回憶變成了詩歌;正像另一個悲觀者卡夫卡,里爾克把恐懼與絕望表現得如此深刻;正像另一個通靈者布萊克,里爾克在現象後面看到了天堂與地獄的融合;正像另一個漫遊者波德萊爾,里爾克讓死亡開出了花朵。
在《馬爾特手記》中,孤寂並沒有變成樂趣,而是一種苦思,它一直糾纏著男主角,無論是貴族家庭里的生活,還是獨自旅行中的生活,馬爾特的孤寂就像被披上了雪白單薄的外衣,踟躕中,徘徊中,總知道他血統高貴,總憐賞他素養精緻,總看見他隻影獨行,總聽見他苦思行吟。馬爾特在精緻之中孤寂著,在孤寂之中吟遊著,在吟遊之中思考著,在思考之中糾結著,也在糾結之中生活著。於是,成就了這么一本一直持續探討著很“精神暗流”的小說。

作品影響

在里爾克的作品中,《馬爾特手記》的重要意義絲毫不亞於他晚年的巔峰之作《杜依諾哀歌》和《致奧爾菲斯的十四行詩》。這部表面上看起來結構顯得鬆散的筆記體小說,構成了里爾克創作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並成為現代存在主義最為重要的先驅作品之一。

作品評價

恩格爾(Man-fred Engel)《里爾克手冊》:“《馬爾特手記》由於其革新的敘述手法,完全有理由被認為是德語文學中第一部真正的現代小說”。
中國作家梁鴻:一段時間以來反覆閱讀里爾克的《馬爾特手記》,曹元勇譯。每次閱讀,哪怕一個片斷,都有莊嚴之感。作者對人生每一場景敏感而又寬闊的體會讓人對這文字心生敬意。我讀到了恐懼、空虛、死亡、愛。在人類深淵裡凝望的里爾克,讓人們看到了這深淵的深和美,還有戰慄。

作者簡介

勒內·瑪麗亞·里爾克(1875-1926),英文名Rainer Maria Rilke,20世紀德語詩人。1875年12月4日生於當時隸屬於奧匈帝國的古城布拉格(現屬於捷克)的鐵路職工家庭,大學攻讀哲學、藝術與文學史。1897年後懷著孤獨、寂寞的心情遍游歐洲各國。會見過托爾斯泰,給大雕塑家羅丹當過秘書,並深受法國象徵派詩人波德萊爾等人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應徵入伍,1919年後遷居瑞士。著作有詩集《生活與歌曲》(1894)、《祭神》(1896)、《夢幻》(1897)、《耶穌降臨節》(1898)、《圖像集》(1902)、《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新詩續集》(1908)、《杜伊諾哀歌》(1923)和《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1923),另有長篇小說《布拉格隨筆》。1926年12月29日死於瑞士的瓦爾蒙。在漂泊漫遊的一生中,里爾克與卜個世紀初的歐洲眾多作家、詩人、藝術家以及熱愛藝術的貴族女性交往密切,其中對他產生深遠影響的有雕塑家羅丹、女作家莎樂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