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村(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臨江鄉下轄村)

馬橋村(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臨江鄉下轄村)

全村總人口4000餘人,耕地2505畝。近10年來,馬橋村以工業強村的理念,一手抓農業、一手抓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實現工農業總產值過億元,躋身全省“五百強先進村”行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臨江鄉
  • 地理位置: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
  • 人口:4000餘人
  • 耕地:2505畝
介紹,人文景觀,

介紹


2000年起,馬橋村以優惠條件,引進年產40萬噸的國權水泥廠,年產值8000萬元,利稅60萬。隨後投資600萬的鄂州市亮麗潔業有限公司又在此投產。衛生紙廠、鑄鋼廠、水泥預製件廠等10幾家企業相繼在該村落戶。同時該村建有精養魚池500畝,速生林基地350畝,花卉苗圃基地200畝,林果基地160畝,稻穀全部改種優質稻。2003年,自籌資金35萬元修了3.9公里的村級公路,還投資18萬元修建村國小,維修村衛生室,2004年投資100多萬元解決了村民吃衛生水。由於該村工作顯著,多次被區、鄉評為“先進集體”、“紅旗單位”、“先進黨組織”。

人文景觀

馬橋、馬橋廟:馬橋在縣西三十里當驛之要衝。(《大清一統志》)冬淖(nào )夏漲,邑民陳祜(hù)造橋築堤。明景泰間,典史鄧政修,萬曆間廖無疑募修石橋,久己。國朝順治十四年,邑紳張來章,邑人柯奎伯捐建堤橋。十五年,奎伯同周承祖捐建涼亭、廟宇、神像。後因馬橋故名馬橋廟。康熙五十六年邑人龔篤敘募茸橋堤。(見《武昌縣誌.津梁》)
馬橋古驛道:馬橋是臨江馬橋村。對江是黃州府,是古武昌唯一的一條南接省府,北連江北黃州府諸邑的古驛道,建於何年不知所始。邵志王游序云:馬橋日往月來,輪蹄如織,橋之創始,亦不傳其何年、何人。現有馬橋塆、馬橋廟,在臨江鄉政府南邊。
清代乾隆年間,在華容寺這裡已置驛(站),這個驛站就經過馬橋古驛道,據《武昌縣誌》載錄:“華容鎮舊置鋪(邵志),驛設官廳在華容街中。”這“驛”是驛道,即朝廷直通地方驛道上的驛站,同時又接待朝廷過往的官員。經馬橋古驛道直通江北的黃州。清代吳省欽為此特寫了一首《華容驛》詩:
雲夢宮何在,紛紛漢縣名。
山川收鄂國,風月送邾城。
稻蟹輪場候,花鳧唼淖聲。
坡仙應笑我,底向阿瞞爭。
“風月送邾城”,是說華容馬橋古驛道直通江北的邾城(黃州);“坡仙應笑我,底向阿瞞爭。”吳省欽又是說這條古驛道上留下了宋代蘇軾謫居黃州的史跡,及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