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野

馬星野

馬星野(1909-1991),浙江省平陽縣人。新聞學者、中國新聞界名人,中國傑出的新聞教育家,一代名師。原名允偉,讀國小時改名偉。旅美時,取“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作為筆名。中央政治學校畢業。1934年畢業於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

馬先生被譽為“新聞巨子”、“新聞王”,與“棋王”謝俠遜、“數學王”蘇步青並稱“平陽三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星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平陽縣
  • 出生日期:1909年
  • 逝世日期:1991年
  • 職業:新聞教育家、數學家
  • 畢業院校:美國密蘇里大學
個人經歷,主要作品,故土情懷,快板演員,

個人經歷

1909年9月13日出生於平陽縣萬全區湖嶺鄉陳岙村(今屬平陽縣萬全鎮)的一個書香門第,幼承家教,早具文學根底。父親馬敏中治學嚴謹,母親吳佩年慧敏賢淑。到了入學年齡,為了便於他上學,全家遷居平陽縣城,先後就讀於平陽模範國小(今平陽縣昆陽鎮第一國小)和平陽第一高等國小(今平陽縣中心國小)。每年寒暑假則進父親的求我學塾或五叔的潁川書院補習。
1923年,馬星野14歲時,考入溫州第十中學國中部,涉獵文史哲和詞曲戲劇等,被推為壁報和校刊主編。當時著名學者朱自清任教於溫州十中,正好擔任馬星野這一班的級任導師和國文教師。朱自清對馬星野的作文十分讚賞,平時除在文卷上細加評點外,還個別進行指導,一次在他的作文卷後,引李商隱《宋玉》中的詩句“何事荊台十萬家,獨教宋玉擅才華”作為評語,一時在校中廣為流傳。國中畢業後,他升入溫州十中師範科,讀了一年。
1926年,以同等學歷考入廈門大學
1927年春,北伐軍抵達南京,隨後設立南京中央黨務學校,馬星野聞訊與十數位同學同赴應試,揭榜時以第一名被錄取。學習期間,經老師介紹,兼任《黃埔軍報》編輯。他亦開始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文章。
1928年,中央黨校改名中央政治學校。原黨校畢業生有的留下繼續深造,有的分配各地工作。馬星野留校,被聘任黨校同學會總幹事。
1929年,馬星野接任《政治輿論民意》雜誌主編。後政治學校教務長羅家倫調任清華大學校長,他看中馬星野,攜他北上擔任校長室秘書,並負責編輯《清華校刊》,並與陶希聖等編輯《政治與民眾》刊物。清華園風光旖旎,圖書館藏書豐富。馬星野於工作之餘閱讀不少書籍。正巧,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中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昔日師生,北國重逢,馬星野再次得到師長的指導。師生情誼深厚,半個多世紀後,馬星野在台灣還著文追憶說:“朱先生是一塊美玉,他的一句詩,一夕話,都有值得長久回味的價值……他那溫良恭儉讓的和平神態,永遠使我畢生難忘。”
1930年,馬星野留學美國,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他常利用課餘時間了解美國政治動態和民情風俗,撰文寄回國內,發表於《東方雜誌》、《申報》等報刊。
1934年,馬星野密蘇里大學畢業,復進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研究半年,於1934年5月返國。同年秋,應中央政治學校之聘,任教於中央政治學校。先於該校外交系講授《新聞學概論》、《新聞事業經營及管理》。
1935年,負責籌建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出任教授兼系主任,先後達14年之久。
1937年,抗戰軍興,馬星野隨中政校西遷巴渝,在新聞系增設新聞事業專修班。
1942年,兼任國民黨宣傳部新聞事業處處長。其間,曾起草《中國新聞記者信條》十二則,被全國各地新聞記者公會討論通過採用。
1945年,抗戰勝利後,馬星野任南京《中央日報》社社長。
1946年當選為“國大代表”,蟬聯42年之久,直至1987年因病辭退。
1948年出席聯合國首次世界新聞自由會議。這一年,國民政府頒給他“中華民國一等景星大綬勳章”。同在這一年,馬星野籌辦《中央日報》台北分版,次年出刊。
1949年淮海戰役後,去台灣,繼續擔任《中央日報》社長。
1952年辭去《中央日報》社長一職,轉任國民黨中央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後又調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主任,主管宣傳。
1957年出任台灣當局聯合國大會“代表團”顧問。同年,韓國漢城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學位。
1959年出任駐巴拿馬“大使”。任內巴拿馬政府授予他“巴拿馬共和國一等大綬勳章”,五年任滿返回台北。 1964年任中央通訊社社長。
1972年當選台灣“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
1973年改任董事長,直至1985年。
1984年4月,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授予他“傑出新聞事業終生服務最高榮譽獎章”。
1985年6月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1年3月11日,馬星野病逝於台灣台北,享年83歲。據徐鐘佩女士追憶,馬星野先生冠蓋滿京華,最終卒於一個二等病房,擠滿房間的台灣新聞界人士莫不哀悼,他一生和浪費及奢侈作戰,為了給新聞事業作貢獻卻節節敗退,留給他的只有零落的掌聲,卻未曾得到馬星野先生應有的反應。

主要作品

馬星野平生著作甚豐,主要有《新聞學概論》《新聞事業史》《新聞的採訪與編輯》《言論研究》《中國新聞記者信條》等10餘種,部分著作譯成外文在國外發行。《中國新聞記者信條》是馬星野受中國新聞學會的委託起草的。中國新聞學會成立於抗戰時期1941年的重慶,會員主要是大後方的報紙。
1942年9月1日記者節,中國新聞學會在重慶舉行首屆年會。會上有多起提案,其中之一為擬訂新聞記者信條。會後,由馬星野執筆,起草了《中國新聞記者信條》。這一《信條》包括十二條,前三條強調宣傳貫徹“三民主義”,其餘九條總結了中國資產階級辦報的經驗,參考了西方特別是美國一些新聞團體的信條而制定。由於當時的戰爭環境等原因,《信條》只在大後方國民黨管轄的部分地區新聞界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民黨從大陸跑到台灣,一些原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報人也到了台灣,《信條》先後被台灣一些新聞團體採用作為本團體的信條。

故土情懷

馬星野身在台灣,而心卻常繫念故鄉親人和師友,多次發表懷念文章。他的父母親於解放前夕從平陽遷居溫州。建國後,得到地方政府的照顧和關懷,他的父親常參加市政協舉辦的社會人士學習組,賦詩抒懷。20世紀70年代,父母相繼去世。馬星野聞訊悲痛萬分。在《我生之初》一文中寫道:“向著大海,陳列水果與清茶,朝西跪拜,哀讀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無法飛渡台灣海峽,與我一見,但這是毫無辦法中想出來的辦法。”此後,每逢清明節和父母的生辰、忌辰,必進行祭奠。
1983年10月,馬星野得知吳氏表嫂病逝於上海,撰寫《永懷嫂氏》悼念文章。同年11月,同為溫州籍的南懷瑾從故鄉帶回一小壇魚生給馬星野,馬星野頓時百感交集,賦《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七絕一首:“拜賜蓴鱸分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傳誦一時。

快板演員

馬星野
馬星野
嘻哈包袱鋪 演員
擅長節目:《小寡婦上墳》《劫刑車》《單刀會》《繞口令》《奇襲白虎團》《武松打店》《百鳥朝鳳》《魯達除霸》等  主要從藝經歷:  北京曲藝家協會會員,自幼喜愛快板藝術,08年獲北京快板比賽一等獎,現任北京曉攀傳媒有限公司嘻哈包袱鋪相聲演員,舞颱風格詼諧幽默,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參加過多台大型晚會,如:北京電視台《走進新農村大型春節聯歡晚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