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戎(北京大學教授)

馬戎(北京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社會學系前任系主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前任所長。北京大學藏學研究院籌備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戎
  • 外文名:Rong Ma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遼寧瀋陽
  • 畢業院校:布朗大學
  • 祖籍:上海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73-1976 內蒙古農牧學院農業機械系 農機設計專業學習,畢業。
1976-1977 內蒙古鑲黃旗牧業機械廠 技術員。
1977-1979 交通部公路規劃設計院 技術員。
1979-1982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 政治經濟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
1984 美國 布朗大學 社會學系 碩士。
1987 美國 布朗大學 社會學系 博士 (主修:人口研究,副修:城市研究)。
1987-1990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講師。
1988-1995 北京大學 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副所長。
1990-1992 北京大學 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副教授。
1995-2007 北京大學 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所長。
2000-2007 北京大學 社會學系 主任。
1992至今 北京大學 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校學術委員。
1993至今 北京大學 博士生導師。
國外訪問與講學經歷:
1990年3月-1991年8月 美國 哈佛大學 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
1997年1月-1997年4月 日本 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客座研究員。
2000年3月-2000年6月 美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人類學系 訪問教授(開設研究生課程:Ethnic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6年1月-2006年5月 美國 杜克大學 亞太研究所 訪問教授(在社會學系開設研究生課程:Ethnicity:China and the World。
參加學術團體:
中國社會學會 民族社會學專業研究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Sociology of Ethnicity)(副理事長)。
中國社會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Sociology)(常務理事)。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China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tudies)(副會長)。
中國民族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Ethnology)副會長。
中國人類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Anthropology)副會長。
中國優生科學協會(Chinese Association of Eugenic Science)(理事)。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China International Culture Exchange Centre)(理事)。
美國人口學會(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美國社會學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國際人口科學學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Scientific Studies of Population)。
國際藏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ibetan Studies)。

研究方向

區域發展研究、人口遷移研究、城市化研究、民族關係研究、教育社會學、人口社會學、民族社會學。

主要貢獻

參加主要研究課題:
1987-1991 參加由費孝通教授主持的國家“七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邊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研究”,參加內蒙古赤峰、呼倫貝爾、青海、西藏等地調查工作,課題負責人。
1989-1992 承擔國家教委青年教師基金課題“黃河上游多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課題主持人。
1988-1992 承擔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作課題“西藏社會發展研究”,課題負責人。
1992-1995 承擔國家教委博士點課題“社會學的民族關係研究(民族社會學)”。
1989-1992 參加聯合國人口基金P04項目課題之一“中國少數民族人口研究”,課題負責人之一併承擔“西藏人口”部分。
1991-1993 參加美國國家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蒙古國家科學院等單位合作課題“蒙古草原的生態系統研究”。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承擔關於社會科學的部分,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課題主持人。
1992-1993 主持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課題“內蒙古牧區生育率變化與社會變遷”。
1992-1993 主持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與新加坡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合作課題“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歷史與運行機制”,新加坡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資助。
1993-1994 主持國家教委社科基金課題“美國少數民族問題研究”。
1993-1994 參加潘乃谷教授主持國家教委社科基金課題“蒙古國社會經濟發展與中蒙關係”。
1992-1996 參加由費孝通教授主持國家“八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與發展”,課題負責人之一。
1994-1995 主持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合作課題“贛閩林區居民消費與生態變化”,英國ODA資助。
1994-1996 主持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與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合作課題“中國區域教育與社會發展”,由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CCID)資助。
1995-1996 主持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與新加坡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合作課題“中國鄉鎮組織的發展歷史與運行”,新加坡東亞政治經濟研究所資助。
1995 主持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與北京市農委合作課題“北京市郊區城鎮化研究”。
1996-1997 主持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組織的“公眾環境意識狀況調查”,日本環境廳國立環境研究所資助。
1996-1998 負責美國福特基金會課題“扶貧策略與績效”以貧困縣為單位的比較。
1997-2000 承擔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中國民族社會學學科建設”。
1997-1999 主持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與日該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合作課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變遷與民族關係”,日本文部省資助。
1998-1999 主持國家教委人事司委託課題“跨世紀人才培養項目評估辦法”,國家教委資助。
1998-1999 承擔中歐高等教育項目課題“歐洲民族關係和外籍工人問題”。
1998-2001 負責組織“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變遷”系列課題,北京大學資助。
1999-2000 參加人事部“博士後工作站評估辦法”課題,人事部資助。
1999-2000 主持與美國未來研究所合作課題“中國生活方式變遷研究”,美國未來研究所資助。
2000-2001 主持“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社會發展研究”課題,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中央民族大學、國家民委民族研究中心共同承擔,國家民委資助。
馬戎(北京大學教授)
2000-2006 承擔“中國西部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社會與文化變遷”課題,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基地科研經費支持。
2000-2006 承擔北京市“十五”規劃項目“北京市三類社區中居民委員會功能比較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資助。
2003-2007 承擔國家社科基金“西部地區社會發展與民族關係研究”課題。
2002-2007 承擔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課題“西部開發中的勞動力市場變化與民族關係”,國家民委資助。
2004-2005 承擔深圳產學研合作基金資助項目“深圳今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研究”。
2004-2006 主持與加拿大Manitoba大學合作課題“中國民辦高校發展研究”,由加方資助。
2004-2009 承擔教育部2004年重大招標課題“西部開發中的人口流動與族際交往研究”,教育部經費。
2005-2006 承擔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課題“西部開發中的流動人口研究”,國家民委資助。
2008 承擔西藏自治區發展諮詢委員會課題“西藏流動人口管理與對策研究”,西藏自治區資助。
2008 承擔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課題“牧區民族關係研究”,國家民委資助。
發表著作與文集(中文):
1996 《西藏的人口與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1 《民族與社會發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社會學的套用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 《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民族社會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參與主編的中文著作與文集:
1993 《邊區開發論著》(合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歷史與運行機制》(合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中國邊遠地區開發研究》(合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馬戎(北京大學教授)
1994 《九十年代中國鄉鎮企業調查》(合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6 《社區研究與社會發展》(合編),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西藏社會發展研究》(執行主編),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1997 《西方民族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主編譯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 《田野工作與文化自覺》(合編),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9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的區域差異:24縣調查》(合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國現代化與社會科學的套用》(合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與發展》(合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合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中國鄉鎮組織調查》(合編),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0 《中國鄉鎮組織變遷研究》(合編),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0 《中國西部邊區發展模式研究》(合編),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中國民族社區發展研究》(合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21世紀:文化自覺與跨文化對話》(一)(合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21世紀:文化自覺與跨文化對話》(二)(合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民族發展與社會變遷》(合編),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21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合編),台灣: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5 《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合編),台灣: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體字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簡體字版)。
2008 《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合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參加翻譯的著作:
2001 《現代社會中的科層制》(彼得·布勞和馬歇爾·梅耶著,馬戎、時憲民、邱澤奇譯),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3 《社會學》(安東尼·吉登斯著,翻譯第九章“族群與種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發表文章(中文期刊):
1988 “解放以來中國藏族人口的數量變化及其地理分布”(合寫),《中國人口科學》1988年第2期,第2-10頁。
1988 “赤峰農村牧區蒙漢通婚的研究”(合寫),《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第76-87頁。(並載費孝通主編《城鄉發展研究》,1989年,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第275-300頁。)
1988 “擺動人口與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經濟與社會》1988年第4期,第33-38頁。
1989 “居住形式、社會交往與蒙漢民族關係”(合寫),《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第179-192頁。
1989 “重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新的歷史條件”,《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第20-25頁。
1989 “科層制與官僚制——韋伯和列寧關於Bureaucracy的論述”,《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9年第6期,第15-18頁。
1989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和實現遷移的條件——赤峰調查”,《中國人口科學》1989年第2期,第46-55頁。
1990 “拉薩市區藏漢民族之間社會交往的條件”,《社會學研究》1990年第3期,第57-65頁。
1990 “小城鎮的發展與中國的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第57-65頁。
1993 “西藏的經濟形態及其對區域間人口遷移的影響”,《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第7-48頁。
1993 “西藏自治區的區內人口遷移”,《人口研究》1993年第5期,第32-44頁。
1995 “西藏城鄉居民的擇偶與婚姻”,《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第23-45頁。
1996 “西藏教育事業的發展”,《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第153-192頁。
1997 “美國的種族與少數民族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第126-137頁(人大服役報刊資料《民族研究》1997第3期)。
1997 “蒙古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與中蒙關係”(合寫),《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257-276頁。
1998 “中華經濟圈與它的社會、文化基礎”,《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1期,第205-216頁。(另刊於韓文《中蘇研究》1997年第21卷第3號,第43-148頁) 1998 “必須重視環境社會學”,《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第103-110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1998第6期)。
1998 “試論中國鄉鎮政府對基層學校的管理”,《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4期,第202-220頁。
1998 “西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國藏學》1998年第2期,第3-24頁。
1998 “未名湖畔”,趙為民主編《青春的北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547-550頁。
1998 “試論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問題”,《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第1-32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小教育》1999第2期)。
1999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1頁。
1999 “罪與孽:中國的法治與德治概說”,《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第30-37頁(轉載於《新華文摘》1999年第6期)。
1999 “促進學術對話,推動學科建設”,《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第60-62頁。
1999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發展”,《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1-18頁(人大複印《民族研究》2000第1期)。
2000 “關於民族的定義”,《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第5-13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民族研究》2000第3期)。
2000 “中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與社會結構變遷”,《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第16-40頁。
2000 “中國居民環境意識與環保態度的城鄉差異”(合寫),《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1期,第201-210頁。
2000 “論民族意識的產生”,《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第14-18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民族研究》2000第5期)。
2000 “關於民族研究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第132-143頁(轉載於《新華文摘》2000年第12期)。
2000 “新疆喀什地區的民族人口分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第1-9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01第2期)
2000 “試論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第33-44頁。
2001 “評安東尼·史密斯關於‘nation’(民族)的論述”,《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第141-151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政治學》2001第3期)。
2001 “試論社會學學位論文的寫作”,《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年第9期,第35-38頁。
2002 “論中國的民族社會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第5-15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2第1期)。
2001 “西部大開發與人口較少民族的全面發展問題”,《中國報導》2001年第5期,第44-47頁。
2002 “西部開發、勞動力流動與少數民族教育”,《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第55-67頁(人大複印《民族問題研究》2002.6)。
2002 “從王桐齡《中國民族史》談起”,《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第125-135頁。
2002 “大草原的變遷”,《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第81-89頁。
2002 “不同學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鑑與結合”,《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第34-37頁。
2003 “試論語言社會學在社會變遷與族群關係研究中的套用”,《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第129-136 頁。
2003 “在繼承傳統中開拓創新”,《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8-9頁。
2003 “中國各族群之間的結構性差異”,《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4期,第174-185頁。
2003 “試論‘族群’意識”,《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第5-17頁。
2003 “族群關係變遷影響因素的分析”,《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5-29頁。
2003 “從防治‘非典’看中國社會”,《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第50-53頁。
2003 “漫談社會學與社會發展”(與林南合寫),《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6-113頁。
2004 “語言使用與族群關係”,《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20-44頁。
2004 “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第5-15頁。
2004 “理解民族關係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第122-133頁。
2005 “新疆烏魯木齊市流動人口的結構特徵與就業狀況”(合寫),《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5-42頁。
2006 “引用文獻不能斷章取義”,《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第52-54頁。
2006 “拉薩市流動人口調查報告”(合寫),《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第124-171頁。
2007 “差序格局——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中國人行為的解讀”,《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第131-142頁。
2007 “當前中國民族研究的選題與思路”,《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第12-38頁。
2007 “西部六城市流動人口調查綜合報告”(合寫),《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第135-175頁。
2007 “南疆維吾爾農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勞務輸出調查”,《中國人口科學》2007年第5期,第23-35頁。
2007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思考雙語教育”,《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第11-17頁。
2007 “全球化與民族關係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第1-14頁。
2008 “世界各國民族關係類型特徵淺析”,《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期,第182-192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08.4)。
2008 “現代中國民族關係的類型劃分”,《社會》2008年第1期,第1-23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08.6)。
2008 “民族研究的創新需要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第1-8頁。
2008 “新疆民族教育的發展與雙語教育的實踐”,《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第2期,第2 -41頁。
2008 “西藏自治區人口結構與變遷”,《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 第167-182頁。
2008 “‘中華民族’的凝聚核心與‘中華民族’的共同歷史”,《北京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第41-46頁。
發表文章(中文文集):
1988 “中國行業與職業結構城鄉差異的分析”,中國人口問題思考編寫組主編《中國人口問題思考》,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第78-98頁。
1993 “中國藏族人口的數量變化及其地理分布”(合寫),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西藏自治區人口普查辦公室編《當代中國西藏人口》,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第78-94頁。
1994 “牧區體制改革對畜牧業、人口遷移及生態系統的影響”(合寫),《第六次全國人口科學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人口學會,第97-101頁。
1995 “重建中國的社會主體文化”,喬健、潘乃谷主編《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362-374頁。
1995 “中國小城鎮的結構與進鎮人口遷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6-69頁。
1995 “評《身在黃金屋:在西藏的日子》”,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223-224頁。
1995 “草原資源的利用與牧區社會發展”(合寫),潘乃谷、周星主編《多民族地區:資源、貧困與發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30頁。
1995 “重塑中國的社會主體文化”,童慶炳王寧、桑思奮主編《文化評論—中國當代文化戰略》,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第23-39頁。
1996 “體制變革、人口流動與文化融合:一個草原牧業社區的歷史變遷”,潘乃谷、馬戎主編《社區研究與社會發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531-594頁。
1996 “民族關係的社會學研究”,周星、王銘銘主編《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498-532頁。
1996 “牧區體制改革與草場使用、人口遷移、社區生活及草原生態系統的變遷”,周星、王銘銘主編《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658-688頁。
1996 “中國西藏自治區人口調查研究”,張天路黃榮清主編《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調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4-68頁。
1997 “人口與環境”,劉世定丁元竹主編《走向21世紀的中國社會問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65-308頁。
1998 “拉薩市區的居住格局與漢藏民族關係”,(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1998年第8號,第371-399頁。
1998 “結合中國現代化中的重大問題開展社會學研究”,喬健主編《社會學、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香港:新亞學術集刊第16期, 第353-362頁。
2000 “民族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學年鑑》(1995-199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44-150頁。
2001 “西藏自治區1990-1998年人口變遷分析”,中國邊政協會編《公元二千年兩岸藏學學術會議論文集》,台灣:蒙藏委員會,第353-362頁。
2002 “社會學與中國社會發展”,《北大講座》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44-56頁。
2002 “人文思想與中國現代教育”,《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論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第197-210頁。
2002 “社會學中的民族關係研究”,文池主編《在北大聽講座》第五輯(思想的靈光),北京:新世界出版社,第233-250頁。
2002 “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調研報告”(合寫),鐵木爾主編《民族政策研究文叢》第一輯,北京:民族出版社,第289-315頁。
2003 “促進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發展具體政策及其實施辦法研究”,《新形勢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第250-259頁。
2003 “美國的種族與少數族群問題”,袁明主編《美國文化與社會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7-61頁。
2003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中的幾個問題”,《北大講座》第四輯,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84-217頁。
2004 “族群問題的‘政治化’與‘文化化’”,《北京大學社會學學刊》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第73-89頁。
2004 “中國傳統‘族群觀’與先秦文獻‘族’使用淺析”,《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87-404頁。
2005 “從‘魁閣’到北大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潘乃谷、王銘銘主編《重歸“魁閣”》,北京: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第102-115頁。
2007 “草原上的學校——牧區蒙古族基層教育事業的變遷”,王銘銘主編《中國人類學評論》第3輯,第88-112頁。
2007 “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綜合調查報告”(合寫),《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與社會發展調查報告》,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40頁。
2007 “社會學應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洪大用主編《中國環境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15頁。
2008 “北大的學術創新”,趙為民主編《北大之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282-287頁。
2008 “關於當前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的反思”,王銘銘主編《中國人類學評論》第6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第95-122頁。
2008 “種族與族群關係”,李培林等主編《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第304-340頁。
出版的英文專著和文集:
2008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Beijing: China Tebet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9 Population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ibet,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參與主編的英文著作:
1995 China's Rural Entrepreneurs: Ten Case Studies,edited with John Wong and Yang Mu,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contributed: “Chapters 1. The Project and Its Methodology”,pp. 1-15 ; “Chapter 4. Plastic Medical Products Factory”,pp.77-101)。
2007 Local Governance and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India and China: Right to participate,edited with Manoranjan Mohanty,Richard Baum,and George Mathew,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contributed: “Changes in Lo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Community Life in the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pp.141-160)。
發表英文文章(期刊):
1990 "The Role of Towns in Modernization",Beijing Review,33 (18): 16-17。
1990 "Major Factors and Conditions for Migration: Survey in Chifeng,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2 (1): 25-36。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Towns and their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XII (1): 90-113。
1991 "Han-Tibetan Residential Patterns in Lhasa",The China Quarterly,(Dec.1991) Vol.128,pp.814-835.
1993 "County Town -- Jianzhi Town Differentials and Migration to Towns in China",Korea Journal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22 (1): 89-117。
1993 "Changes in the Nomadic Pattern and its Impact on the Inner Mongolian Steppe Grasslands Ecosystem"(with Li Ou and James Simpson),Nomadic Peoples,No.33,pp.63-72。
1993 "Migrant and Ethnic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China: A Village Study",Nomadic Peoples,No.33,pp.173-192。
1997 “The Role of Anthropology in Contemporary China”,Minpaku Anthropology Newsletter (June 1997,Number 4),pp.8-9。
1998 “Guest Editor’s Introduction” (with J. Lamontagne),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31,No. 3,(May-June,1998): 3-15。
1998 “Rural Education Surveys in Inner Mongolia and Guangdong: Gaoming City”,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31,No. 4,(July-August,1998): 66-92。
1998 “Nation-Building of China’s Pluralist Unity and the Future Perspectives”,Journal of Indian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1998) Vol. 33: 47-57。
2001 “Marriages and Spouse Selection in Tibet”,Development and Society,Volume 30,Number 1 (June 2001): 79-117。
2003 “Economic Development,Labor Transference,and Minority Education in the West of China”,Development and Society,Vol. 32,Number 2 (Dec. 2003),pp. 125-143。
2003 “Changes in Lo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Community Life in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China”,China Report,Vol. 39. No. 4 (Oct. – Dec. 2003),pp. 459-475。
2006 “Ethnic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Cultural Tradition and Ethnic Policies in China since 1949”,Policy and Society Vol. 25,No. 1,pp. 85-108。
2007 “Bilingual Education for China’s Ethnic Minorities”,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Vol. 40,No. 2 (March/April 2007): 9-24。
2007 “A New Perspective in Gui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De-politicization’ of Ethnicity in China”,Asian Ethnicity,Vol.8,No.3: 199-217。
發表英文文章(文集):
1988 “Demographic Changes in China's Tibetan-Inhedited Areas"(with Pan Naigu),in Dai Yannian,Edna Driscoll,Ginghong,and Zhu Yuan eds.,Tibet: Myth Vs Reality. Beijing: Beijing Review Press,pp.63-70. Also in Beijing Review 31(14): 21-24。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Their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in Gregory Guldin,ed. Urbanizing China,Westport: Greenwood Press,pp.119-154。
1992 "Social Sciences",i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ed. Grasslands and Grassland Sciences in Northern China,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c Press,pp.121-129。
1992 "Town Residents and Rural-Town Migration in Inner Mongolia,P. R. China",in Calvin Goldscheider ed. Migration,Population Structure,and Redistribution Policies,Boulder: Westview Press,pp.91-116。
1993 "Residential Patterns and Their Impact on Han-Tibetan Relations in Lhasa City,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in Gregory Guldin and A. Southall eds.,Urban Anthropology in China,Leiden: E.J. Brill,pp.268-277。
1994 "The Tibetan Population and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China"(with Pan Naigu),in Per Kvaerne,ed. Tibetan Studies (Vol.1),Oslo: The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Human Culture,pp.507-516。
1995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s Cities and Counties"(with J. Lamontagne),in G. A. Postiglione and Lee Wing On eds.,Social Change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Centre of Asian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p.153-173。
1995 "Economic Patterns,Migration,and Ethnic Relationships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China",in Calvin Goldscheider,ed. Population,Ethnicity,and Nation-Building,Boulder: Westview Press,pp.37-76。
1997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in R. Ramos,Jose R. Dinis,R. Wilson,and D. Y. Yuan eds.,Macao and Its Neighbours in Transition,Macao: University of Macao Press,pp. 277-291。
1998 “Economic Patterns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in G. E. Clarke,ed. Development,Society,and Environment in Tibet. Wien: O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enschaften,pp.167-186。
1998 “Chinese Studies in the West”,in Kwon Tai-Hwan and Oh Myung-Seok eds.,Asian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pp. 139-148。
1998 “Changes of Steppe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Nomadic Patterns in Inner Mongolia”,Cura di Donatella Mazzoleni,ed.,Nature Architecture Diversity,Italia: Electa Napoli,pp. 318-353 (both in English and Italian)。
1998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ociology in China”,Su-Hoon Lee,ed. Heritage,Challenges,Perspectives: Sociology in East Asia and Its Struggle for Creativity. Services de Prophisme- Alain Mongeau。
1999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zation”,R. E. Gamer,ed.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a.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pp. 207-236。
2003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lations Among Ethnic Groups in the Kashgar Region,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R. Iredale,N. Bilik,and F. Guo eds.,China's Minorities on the Move,New York: M. E. Sharpe,Inc.,pp. 106-122。
2003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s Environmental Changes: Rural-Urban Differentials in China”,P. Ester,et al. eds. Culture and Sustainability,Amsterdam: Dutch University Press,pp. 103-119。
2006 “Nation-building and Ethnicity”,Jing Tiankui,Masamichi Sasaki and Li Peilin eds. Social Chang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Leiden-Boston: Brill,pp. 251-259。
書評(英文):
1991 評Catriona Bass,1990. Inside the Treasure House: A Time in Tibet,London: Victor-Gollancz Ltd. The China Quarterly,(June 1991) No.126,pp.391-393。
1994 評Burton Pasternak and Janet Salaff,1993. Cowboys and Cultivators: The Chinese of Inner Mongoli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The China Quarterly (Sept. 1994),No.139,pp. 834-835。
2001 評Francisco J. Gil-White,2001,“Are Ethnic Groups Biological ‘Species’ to Human Brain?” Current Anthropology,Volume 42,Number 4 (August-October,2001),pp.543-544。
書評(中文):
1997 評Burton Pasternak and Janet Salaff,1993. Cowboys and Cultivators: The Chinese of Inner Mongoli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7期,第254-256頁。
2006 “關心少數族群企業家的成長——介紹德國學者托馬斯·海貝勒教授的新書《涼山彝族企業家》”,《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第200-203頁。
2007 “黃帝崇拜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構建——介紹孫隆基新作《歷史學家的經線:歷史心理文集》”,《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96-98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