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明(老紅軍、蘭州軍區總醫院院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慧明,1918年出生,江西永新縣象形鄉馬家村人。1932年參加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湘贛蘇區紅軍醫院第十分院見習醫士,紅六軍力軍醫。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馬慧明歷任新四軍軍部樟家渡總兵站衛生所所長,新四軍二支隊醫療隊隊長,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四團衛生隊隊長,四十六團衛生隊隊長,新四軍六師十六旅野戰醫院院長,蘇浙軍區一縱隊野戰醫院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慧明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 出生:1918年
  • 籍貫:江西永新縣象形鄉馬家村人
簡介,履歷,

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馬慧明歷任華中野戰軍六縱野戰醫院院長,華中野戰軍六師十六旅衛生部部長,華東野戰軍六縱十六師衛生處處長,第三野戰軍師衛生部長,三野特給衛生部部長。

履歷

馬慧明,l9l8年12月4日生,江西省永新縣象形鄉馬家村人。1932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湘贛邊區紅色總醫院醫訓隊培訓後,分配到湘贛邊區紅色醫院第十分院任見習醫士。193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l93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6月奉命帶領20餘名傷愈指戰員編入紅六軍團第十九師紅五團,任軍醫。8月,紅六軍團主力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離開湘贛蘇區西征,紅五團奉命堅持原地革命鬥爭。
馬慧明意志堅強,不屈不撓,尤其是在三年游擊戰爭中,面對叛徒、逃兵的威脅始終堅持革命的堅定信念並與之作堅決鬥爭。1934年至1937年曾在茶陵、蓮花邊界建立了一個可收治20人左右的游擊醫院,收治過4批傷員,在環境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為保存革命骨幹做出了貢獻。抗日戰爭時期,湘贛邊區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一營。隨著新四軍的壯大成長,馬慧明先後擔任新四軍軍部樟家渡總兵站衛生所所長,新四軍二支隊醫療隊隊長,江南指揮部四團衛生隊隊長,六師十六旅四十六團衛生隊隊長,六師十六旅野戰醫院院長,蘇浙軍區一縱隊野戰醫院院長。
解放戰爭時期,馬慧明先後擔任華中野戰軍六縱野戰醫院院長,華中野戰軍六師十六旅衛生部部長,華東野戰軍六縱十六師衛生處處長,第三野戰軍師衛生部長,輪訓隊隊長,三野特縱衛生部部長。參加了蘇北戰場上的七戰七捷,參加了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役的戰場救護和戰場治療工作。特別是在萊蕪戰役中,領導的6個手術隊在大約一周的戰鬥中搶救戰傷人員約2000人。共和國成立初期馬慧明任三野炮兵縱隊後勤衛生部部長。
1952年奉命入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衛生部計畫醫療處處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大膽提出建設衛生列車的構想,得到周恩來總理和志願軍後勤首長的批准後,親自下工廠,跑設備,徹底解決了負傷的志願軍戰士無法送回國的問題。朝鮮停戰後回國在上海第二軍醫大學衛勤系學習,以後擔任蘭州軍區總醫院副院長、院長,蘭州軍區後勤衛生部副部長、代部長,蘭州軍區後勤部顧問等職務。在蘭州軍區總醫院工作期間,倡導突出臨床醫學科學研究,組織開展醫院業務技術進步活動,成立20個臨床學科學研究小組,提高了醫院的臨床醫療技術和學術研究水平。
1965年,蘭州軍區總醫院就開展了斷肢再植手術,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半肝切除,腎移植,腦外手術等,當時部分科研項目,在全軍醫院中處於領先地位,改變了西北地區落後的醫療技術狀況。馬慧明自參加紅軍,投身革命,一直為了部隊的醫療衛生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貢獻。2000年因病逝世,享年9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