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存

馬志存

馬志存(1937—1993)天津人,相聲演員,曾與相聲名家蘇文茂、郭榮起長期搭檔。1962年參加天津市南開區曲藝團,為楊少華捧哏,代表作有《八扇屏》、《山東話》、《繞口令》、《五紅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志存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天津
  • 出生日期:1937年
  • 逝世日期:1993年
  • 職業:相聲演員 
  • 主要成就:捧哏成就卓越,被譽為一代典範
  • 代表作品:《批三國》、《汾河灣》、《論捧逗》、《繞口令》
  • 弟子:王宏、劉亞津
人物簡介,個人經歷,黃金搭檔,藝術風格,身世的疑問,

人物簡介

自幼喜愛相聲,曾服務於建築業。業餘期間,經常表演相聲。曾參加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宮相聲學習班,期間表演水平大為精進。後拜趙佩茹為師,專攻捧哏,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其捧哏素質好,颱風穩健,口風極佳,甘作綠葉,卻與逗哏者配合極為默契,是捧哏演員中的佼佼者。
馬志存與蘇文茂搭檔合說相聲馬志存與蘇文茂搭檔合說相聲
“文革”後期調入天津市曲藝團,為蘇文茂捧哏,名聲鵲起,代表作有《批三國》、《論捧逗》、《汾河灣》、《紅樓百科》、《廢品翻身記》、《高貴的女人》等。其弟子有馬洪升、趙傳真王宏劉亞津等。
後期曾與郭榮起搭檔,留下過《打牌論》、《繞口令》、《拉洋片》等代表作。

個人經歷

馬志存自幼喜歡相聲,原是建築工人。五十年代後期參加業餘演出,原攻逗哏,曾編演新相聲參加市職工文藝匯演。在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宮、民眾藝術館活動時,結識了趙佩茹先生。趙佩茹進入中年後熱衷於業餘相聲活動的輔導,發現了馬志存和其他同志,根據馬的藝術素質,建議他專攻捧哏
1960年馬又與其他業餘演員一起拜趙為師,1962年調天津南開區曲藝團為楊少華捧哏,楊也常演蘇文茂整理的《論捧逗》、《批三國》等節目,因而馬志存對蘇文茂的“活兒路”也比較熟悉。他憨直諧趣,朴中見巧,對捧哏藝術悉心鑽研,除得趙佩茹真傳外,又善於溶化朱相臣李壽增李文華的優長。馬志存捧哏時口鋒犀利,不搶不拖,颱風持重,不卑不亢,能根據節目內容適當運用技巧,全神貫注地烘托逗哏的,注重語言的滋味與尺寸,弦外有音,盡力為逗哏的攏神,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馬志存初入南開區曲藝團時,趙佩茹正為馬三立捧哏,朱相臣正為蘇文茂捧哏,馬志存利用演出餘暇,幾乎每天都到勸業場大樓天樂戲院去觀摩,回家後還要做學習筆記,有一點新發現就及時運用到表演中去,可謂“知不足而後能自返”了。
其弟子有馬洪升、趙傳真、王宏、劉亞津

黃金搭檔

蘇文茂、馬志存演出中蘇文茂、馬志存演出中
七十年代後期,蘇文茂重返舞台時,物色到馬志存同志捧哏。他們共同探求,向著“真善美”的藝術航標行進。幾年來,經歷了“望盡天涯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
馬志存能與蘇文茂合作,他感到是個錘鍊藝術的好機會,有時間就在一起切磋琢磨,上場後果然嚴密無間,使逗哏的和觀眾都感到舒服。他們合作初期也有些好心人提醒雙方應注意藝術以外的一些事情,他們一笑置之,自信藝術合作貴在真誠,互助互勵,肝膽相照,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時雖因細故爭執,平靜下來還是能以共同事業為重,他們都痛切地感到: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配合默契,何必人為地製造矛盾呢?
1981年,他們參加“紀念常、程二烈士犧牲三十周年紀念演出”中,以《打燈謎》再現和發展了常氏相聲之精華,蘇文茂感慨萬端地說:“我當初向老師學藝,練說逗基本功的節目就是《打燈謎》,志存也從趙先生那裡學會了這段兒。《打燈謎》是他們二位的代表作,應該繼承發揚,可我們這段又和兩位老師不同。”是啊,藝術貴在創造,就傳統節目的整理來說,這就叫“一遍拆洗一遍新”哪!即使合演小段兒《順情說好話》、《學外語》、《撫琴》等,他們也善於從生活中捕捉形象,使之富有新意。如在小段兒《撫琴》中注重渲染環境氣氛,刻畫人物心理精巧獨到,深為人們喜愛,已收入相聲藝術片:《笑》。
現代節目《廢品翻身記》(王允平作)、《高貴的女人》、《新局長到來之後》(均為何遲作)經他們整理上演後,又向穩健嚴實、瀟灑適度方面邁進了一步。看來,蘇、馬的表演已臻成熟,《新局長到來之後》的“蘇大秘”為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志存那句“我看你這個人在德上是欠缺了一點”。卻是寓意深刻的諷刺。這個節目曾獲全國曲藝匯演(北方片)優秀節目獎,一九八二年隨文化部組織的演出團赴華北、西北、西南等地巡演。1984年他們又以王鳴祿同志的新作《爸爸、兒子》榮獲“全國相聲評比”表演一等獎。

藝術風格

蘇文茂、馬志存堅持相聲以說為主,志在與此,力求提高相聲的文學性、藝術性,為此不怕冷清,甘於寂寞,他們感到走這條路雖然坎坷,還是要比恃才“風”趕“浪”呢?生活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蘇文茂和馬志存,誓與說相聲共成敗、同榮辱,腳踏實地探索相聲改革之路,他們每日都在考慮著如何拿出立意新、情境真、情趣美的新段,以此征服觀眾。1983年當他們在天津市曲藝團編演的“紅樓專場”中以相聲《紅樓百科》(耿瑛作)“攢底”時,也有不少同志為之捏把汗;可是,由於他們廣覽精讀,旁徵博引,這一文活同樣沒有使瘟,還使他們的藝術風格博得了更多觀眾的信任。
在北京演出時,不少學者稱許他們的表演,有的同志稱讚道:“由‘蘇批三國’到‘巧談紅樓’,體現出演員在藝術上的奮進和演出質量的不斷提高與藝術風格上的穩定,不僅使人得到藝術享受,也增進了文學知識。”由此可以看出:曲藝演員必須提高文學修養,加強向民眾、生活的學習,多方面吸取營養,開拓知識領域,才能如魯迅先生所說:“要向蜜蜂那樣,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人們把蘇、馬演的不少相聲譽為“精神文明之花”絕非偶然,這是他們多年心血的結晶。

身世的疑問

由於大家都知道馬三立有個兒子馬志明,有很多朋友會問,馬志存先生是否也是馬三立大師的兒子?其實馬志存與馬三立、馬志明並無血緣關係。馬三立大師8個子女中,只有長子馬志明先生是惟一從事相聲藝術的。
特別提示:相聲演員輩分中,馬志明先生是“寶”字輩,馬志存先生是“文”字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