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信

馬志信

馬志信(1934—2012 ),經名白哈文吉尼,出生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月,臨夏市臨洮拱北村人,原是臨夏臨洮門宦(從康樂穆夫提門宦分出來的分支)的阿訇,人稱“白哈阿訇”。

基本介紹

  • 本名:馬志信
  • 所處時代:民國二十三年
  • 出生時間:公元1934年
  • 去世時間:公元2012年
生平簡介,艱辛的人生,創辦阿語學校,創辦學校董事會,浮出地面,教育效益,學術成就,走向世界,社會效應,

百科名片

白哈阿訇(1934年—2012年)白哈阿訇(1934年—2012年)
曾用筆名白哈·伊光。當代中國穆斯林教育家,出身於經師世家,早年在臨夏市清真大祁寺接受經堂教育。後受成達師範辦學思想影響,於1980年在臨夏市辦起了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第一家穆斯林民辦學校即臨夏中阿學校,並任校長。探索出了一篥新時期穆斯林社會力量辦學,培養中阿兼備人才的教育教學路子。於2012年1月10日中午13時歸真,終年78歲。

生平簡介

艱辛的人生

馬志信從小在臨夏市南關大寺馬二社阿訇(經名阿卜杜·哈米德,臨夏市鉄家寺街人)念經,1944年到臨夏市尕南寺教長綻光明阿訇(經名艾哈默德,臨夏市韓家寺坊人)辦的“阿文中學”學習(當時阿文中學有兩所,一所是尕南寺,另一所是上二社清真寺);1947年到又到上二社清真寺馬明軒阿訇(經名馬哈茂德,臨夏市臨洮拱北村人,是本人的三叔)辦的“阿文中學”學習;一年後到臨夏縣馬蓮攤上寨子清真寺馬順天阿訇(經名木退·翁拉,臨夏縣摸泥溝何家莊人)處學習四年;1951年到臨夏市大西關清真寺馬起雲阿訇(經名優素福,臨夏市人華寺街人)處學習三年;1953年馬起雲阿訇被聘請到和政縣羅家集鄉裴家台清真寺任教長,馬志信隨同馬起雲阿訇到裴家台清真寺學習;1958年10月反宗教特權中同馬起雲阿訇一同被捕入獄。馬志信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送到永靖縣窯溝煤礦勞改。1959年中央檢查團檢查冤假錯案時,無罪釋放。

創辦阿語學校

釋放回家後,無以生計,先後以拉架子車搞運輸、打零工搞氣力活掙幾個零錢謀生,生活相當艱辛。在這種情況下,他看到很多穆斯林青年逐漸走向“三盲”(文盲、法盲、教盲),老一輩阿林不斷減少,伊斯蘭文化逐漸走向泯滅。他出於在有生之年為教門、為民族、為家鄉父老鄉親辦一些有益的事情,為振興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質,為民族培養人才的思想,萌發興辦穆斯林教育,挽救穆斯林青年,振興伊斯蘭文化,傳承伊斯蘭知識的念頭和理想。但是,在當時極左路線下,要實現他的理想談何容易。
從1972年2月開始,馬志信先生冒著政治風險,在自己家中(臨夏市臨洮拱北村六號)暗暗地辦起來了男女中阿業餘學習班。開始辦學時,只有四個學生(男生二人,女生二人),男生每周一、三、五晚上學習,女生在白天學習,後來學員增加到十多人。當時馬志信一面在白天拉架子車搞運輸掙運費,養家餬口,一面在晚上抽出時間,在自己家中分上下午兩個階段,分別給男女生授課,規定早上給男生上課,下午給女生上課。
在家中教學半年多以後,因學員逐漸增多,感到家中院小房窄,不便容納,需要找一個比較寬一點的地方。但在當時極左路線下,絕大多數民眾怕引火燒身,不敢招攬他們。就在這種情況下,住在大西關城壕里的馬萬林伸出熱情雙手,他把個人利害置之度外,慷慨地騰出自己一間北房,作為男生的教室;大西關清真閣里的馬忠義與他的母親騰出自己兩間東房,作為女生的教室。還有奶子橋的馬尚智和大南巷的喇文義也主動在自己家中設定了流動教學點。這樣,“中阿業餘學習班”便在四個地方上課。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採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辦法,男生在夜晚,女生在白天,偷偷摸摸,戰戰競競的辦著民族教育事業。
這時,住在木場街的高五德阿訇對馬志信辦學的精神所感動,也產生了共鳴,於是他也在木場街綻艾力的家中辦起了家庭學習班。以後又遷往水泉寺街馬仲仁家和大街巷尚鐵匠家,馬仲仁家為女班,尚鐵匠家為男班。
在大西關辦學不到兩年,學員又增加了十多人,原有的教室顯得有些窄小。這時候,住在北巷的馬德錄先生又主動將自己於北巷12號的整個一院房屋全部借給學習班用(因他全家都在外地工作)。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從根本上否定了長期以來“左” 傾路線,批判了“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思想,停止使用“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政治氣候大有好轉。但在極左路線的慣性影響下,馬志信的學習班仍然處於“地下”狀態。
1979年7月,學習班又從大西關遷到北巷。這時候,高吾德阿訇在木場街的學習班也同時合併到這裡。這裡有北房四間,西房三間,南房四間,另有廁所一間。當時兩處的學生加起來,共有30多人,學生來自張家川、臨夏縣尹集和臨夏市區三個地方,都是具有高中、國中和高小文化程度的人。到1980年時,學生已增至120多人。
1980年8月,中阿學習班又在王寺街111號典租了喇文孝的一院房子。院內有北房三間,西北角有樓上樓下四間,西房三間。遷到這裡後,又在南面修建了四間簡易房屋,基本上解決了教學用房問題。這個時期,學生已增至160多人,主要來自:廣東、海南、湖北、河南、山西、陝西、寧夏、內蒙、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甘肅等13個省份。實行全日制授課,學制為四年,分高、低兩個階段,編為四個班。共開設十二門課,主要有:阿語語法、法學原理、詞法基礎、宗教常識、漢語、歷史、地理、體育等。
在王寺街的五年中,畢業學生有20多人,這些畢業生中,有三人考上了蘭州經學院,有一人考上了北京經學院,有三名被國家政法部門錄用,有兩名被國家錄用為幹部,其餘的在全國各地清真寺任教。
男校搬到王寺街以後,女校又搬到了花園閣王努海家。在這裡經過了七個年頭。以後又在鐵華寺街購置了一個家院,共約200多平方米,仍然不夠用,又租借了鄰家三間半房子,這樣只解決了教學用房,而學生住宿仍無著落。這時拜秉德(2010年12月29日病逝,享年68歲)將自己小南巷27號的整院房屋十六間全部借給女生住宿。這時候的女生有140多名。1988年,中阿女校從花園閣搬到了鐵家寺街35號。
1980年12月,國家撥亂反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已基本得到落實。馬志信等認為,中阿學習班再不需要地下秘密辦學了,應該公開了。於是,他們趁遷址開學之際,邀請有關人士、學生家長和民眾五百餘人,正式舉行了公開的開學典禮,同時把學校名稱暫定為“臨夏中阿學校”。
這時,回族內部一些守舊派,卻大肆攻擊中阿學校,有的人還給馬志信多次投擲匿名的恐嚇信和匕首來威脅,說什麼“小心狗頭”,“匕首對象”,“停辦學校”;還聯名告發,說什麼“中阿學校是不安定團結的因素”,“中阿學校不利於國家和社會”,“白哈阿訇是暗三抬,沙特國家撥經費,支持發展中國的瓦哈比耶”,“招收全國的大學生,目的不善”等等。但馬志信頂住威脅,排除干擾,繼續堅持把學校辦下來。

創辦學校董事會

學校辦學初期,馬志信克服了無資金、無教室、無老師、無場地、無經驗等各種困難,尋求各方面的支持。最後他摸索走出了設立“董事會” 的新辦學模式,使學校逐漸走上了正規。經過長時間的思考、醞釀和準備,1981年正式成立了“第一屆中阿學校董事會”。董事會由十一人組成,董事長:喇義禮,顧問:馬志仲,成員:馬尚賢、穆尚禮、馬信海、馬榮德、拜斌德、馬玉賢、馬相武、馬尚志。在當時情況下,用成立學校董事會的形式來創辦民辦學校是一種創舉。
這時候,雖然“四人幫”已被粉碎,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開始落實,但是,“極左”思潮仍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臨夏市政府於1982年11月1日,以“未辦合法手續”為名,勒令中阿學校停辦。90多名學生被迫解散回家。

浮出地面

1982年下半年以後,國內的氣候,急促變暖,國家從粉碎“四人幫”,開始走上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新路線。於是中阿學校於1983年5月迎著春風再次開辦,仍然在王寺街111號恢復了學校。
1986年,在馬志仲的主持下,向社會求助,捐助資金,在香匠莊228號購置了一畝九分地皮,修建了學校。修成了四個教室、五間宿舍、一個小型圖書室和幾間辦公室,初具學校模樣。1986年9月竣工,並投入使用,這時候學生達到120餘人,把學校名稱也正式定為“臨夏中阿學校”。
1989年8月8日,學校經臨夏市文教局報請臨夏州教育局審查同意後,以臨市教發(1989)36號檔案正式批覆成立,定名為“臨夏中阿學校”,其性質為社會力量辦學中的私人辦學。
1997年,在雲南羚羊地毯公司等企業家的支持下,男校在紅園路購置了七畝地皮,並修建了教學樓和綜合樓,基本解決了教學、圖書、閱覽、住宿、生活、活動等問題,基本具備了一所學校的規模。同時,在環城西路購置了七畝地皮,修建了女校教學樓和綜合樓,把女校從鐵家寺街搬到了這裡。截止2006年6月,男生有430多名,女生有600多名,兩校加起來,共有一千多名學生。
2008年,經臨夏州教育局等上級有關部門重新審察批准,將學校名稱正式改為“臨夏外國語學校”,其性質為民辦職業學校,列入國家管理。

教育效益

臨夏中阿學校的生源來自全國各個省份,自1989年正式批准至2005年,共十六屆,畢業學生2700多人,其中有80多人分別進入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進行進修深造;有30多人分別考入中國伊斯蘭經學院、北京市經學院、蘭州經學院等院校繼續深造,這些進入大學深造的部分學員畢業後,有的到有關大學去任教,成了大學教授,如潘世昌,河南人,巴基斯坦伊斯蘭國際大學博士畢業後被聘為西北民族大學伊斯蘭研究所教授;有300多人分別去國外有關大學深造留學,有的已經取得碩士、博士學位;有一大批人去南方各省市當翻譯人員;也有一些人被錄用到各地政府部門工作;也有一部分人去經商辦企業,變成了老闆;也有少量的人去清真寺擔任教職人員,如亞古(藏族穆斯林,拉薩市人),從1993年至今(2009年)任拉薩市河壩林清真大寺教長。
目前,臨夏外國語學校已與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等國家高等院校開展聯合辦學活動,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使民辦學校走上了更高的層次,使延續了幾百年的經堂教育走出了舊的模式,與時代的發展和新式學校教育接了軌,促進了清真寺經堂教育,達到了馬志信辦學的目的。

學術成就

馬志信雖然是一位阿訇出身的教育家,但他的思想非常超前,緊密地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他從2001年開始,翻譯出版了《穆斯林的分裂之症》(約十多萬字)、《伊斯蘭經濟》(約六千字)、穆罕默德·本·阿布頓啦·杜外師的《教師指導》、沙特教育部長穆·本·艾·萊世德的《認主學初級教材》等著作,為青年教師作出了榜樣。在他的倡導和主持下,從1998年開始至2009年,學校青年教師著作、翻譯、出版了22本伊斯蘭教經書,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優秀教師。

走向世界

1994年馬志信赴麥加朝覲,途中在巴基斯坦留居半個月,經中國巴基斯坦留學生學生會主席藍慶忠介紹,受到伊斯蘭瑪巴德世界國際伊斯蘭大學校長哈米德·哈三及副校長安薩里、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哈則接見,並和哈三校長達成每年推薦輸送十名畢業生去伊斯蘭大學深造的協定。
2003年馬志信同馬明道等三十多人組成的朝覲團,由廣州、香港起飛到曼谷,由曼谷乘坐汽車到泰國南部的亞拉,參觀了亞拉和平大學,會見了亞拉和平大學校長伊斯麻爾來·祿圖夫,聯繫了畢業生去深造的問題,達成每年輸送十人的協定。從泰國曼谷乘飛機抵達沙特吉達,從吉達乘坐大巴車,到麥加完成了朝覲功課。朝覲畢以後,乘坐飛機經泰國曼谷、香港,回到廣州。
2005年8月,馬志信和趙玉龍校長去馬來西亞,參觀了馬來西亞大學,會見了副校長,聯繫了推薦學生的問題。在嘎達哈洲因薩尼大學會見了校長阿給里,聯繫了推薦學生留學問題。以後每年向這所學校輸送8名留學生。
2007年齋月,馬志信去沙特利雅得,參加了世界穆斯林青年學術討論會,在會上介紹了中國穆斯林改革開放以來落實宗教政策、興辦教育等方面的情況,並完成副朝功課。
2009年齋月應本校留學生邀請,去阿聯、科威特考察本校留學生學習情況,推薦畢業生到那裡留學。期間在阿聯參觀了沙加美國大學圖書館;在科威特參觀了世界基金會,接見了會長艾哈邁德·德布斯。
在馬志信的努力下,使一所民辦學校走向了世界,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留學生,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和質量,又向世界宣傳了中國穆斯林民族和中國的伊斯蘭教,使世界了解了中國,也使中國的學生了解了世界。

社會效應

臨夏中阿學校的誕生和發展,不僅推動了本地民族教育的發展,激勵了一些有識之士辦民族教育的熱情,也震撼了全國各地穆斯林,他們以臨夏中阿學校為榜樣,先後在甘肅省的廣河、張家川、平涼、蘭州,青海的西寧、民和,寧夏的同心、銀川、賀蘭、吳忠、平羅,西安,鄭州、襄城、漯河、長葛,武漢,長治,山東進陶,西藏拉薩,海南三亞,雲南大理、沙甸,內蒙包頭,吉林長春,上海等地成立了許多這樣的民辦學校。不僅推進了經堂教育、推進了穆斯林女子教育,也推動了穆斯林民族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