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樹科

馬尾樹科

馬尾樹科(學名:Rhoipteleaceae ):雙子葉植物,只有馬尾樹屬1屬,1種,落葉喬木,高約17米,胸徑40厘米。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9-17,厚紙質,復圓錐花序腋生,下垂,長達32cm,形同馬尾,花雜性同株。小堅果卵圓形,微扁。第三紀孑遺單種產植物。分布於貴州、廣西、雲南,生於海拔700-1600米處的山發林中局部陽光充足處。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尾樹科
  • 拉丁學名:Rhoipteleacea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蕁麻目 Urticales
  • 馬尾樹科
  • 分布區域:產我國及越南
形態特徵,分布情況,下級分類,代表植物,

形態特徵

喬木,具芳香,幼嫩部分密被樹脂質腺體及短柔毛;芽具柄,裸露,常稍稍與枝合生而著生於葉腋以上。葉互生,單數羽狀複葉;小葉無柄,互生,邊緣具鋸齒;托葉早落。各花序生於小枝上端的葉腋內,為由簡單的細長分枝集合而成局部的帚狀圓錐花序,各花序下的葉向小枝頂端逐漸縮小,最後退化成與局部花序上的分枝處的苞片相同的苞片,生於小枝下端的花序為葉腋以上著生,生於上端的花序則生於苞片腋內,所有花序複合成偏向一側而俯垂的復圓錐花序。
花雜性同株,風媒,輻射對稱對,下位,花被片4枚,離生,成輪排列。兩性花中的雄蕊6枚,花絲細,在蕾中伸直並直立;花葯基底著生,頂端微凹;藥室縱裂;藥隔極窄,背腹面被有細小腺體;花粉粒極面觀為正三角形,赤道面近於圓形而略扁,具三條位於赤道的萌發短溝,開孔大,其橫向直徑較萌發溝的長度為大,外壁的厚度與內壁相等或稍厚。
雌蕊1枚,上位密被泡狀腺體,側扁,2室,1室退化而無胚珠,另1室具1胚珠;柱頭離生,薄片狀,頂端斜截狀,具不規則的細齒;胚珠半倒生,具2層珠皮,珠柄短,著生於隔膜上,珠孔向下。雌花中的雌蕊較小,無退化雄蕊。兩性花及雌花1至7枚,常3枚形成二岐團傘花序,無柄,互生於花序分枝上,中間為兩性花,兩側為雌花;具1花者,除中間的兩性花外,兩側花發育,僅各具2小苞片;具2花者,中間的花不存在,兩側的花為雌花;具6花者,為二回二岐,第一級中間的兩性花不存在,全為雌花,或第一級兩側的花為兩性花,第二級兩側的花為雌花;具7花者,第一級中間的及兩側的都為兩性花,第二級兩側的花為雌花;每花具1 苞片,各級中間的花具極短的柄,無小苞片,兩側的花無柄,各具2小苞片。
小堅果通常為兩性花發育而成,略扁,中果皮木質,褐色,具疣狀凸起;內果皮白色;外果皮薄,紙質,成2翅相連而形成圍繞小堅果的近圓形的翅,頂端具宿存的柱頭及彎缺,翅上滿布細小的腺體,兩側各具4條縱向而與翅緣平行的脈,僅在內方的脈有稀疏的細脈成網狀連結;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花絲有時亦殘存;種子卵形,外種皮褐色,稍堅韌,內種皮白色,近肉質,無胚乳,胚伸直,胚根短小,向上,子葉向下,並立,厚而稍凸,胚芽不顯著。

分布情況

該科是一個單型科,僅1屬1種,產中國及越南。

下級分類

馬尾樹屬 Rhoiptelea Diels et Hand. -Mazz.
喬木,具芳香,幼嫩部分密被樹脂質腺體及短柔毛;芽具柄,裸露,常稍稍與枝合生而著生於葉腋以上。葉互生,單數羽狀複葉;小葉無柄,互生,邊緣具鋸齒;托葉早落。各花序生於小枝上端的葉腋內,為由簡單的細長分枝集合而成局部的帚狀圓錐花序,各花序下的葉向小枝頂端逐漸縮小,最後退化成與局部花序上的分枝處的苞片相同的苞片,生於小枝下端的花序為葉腋以上著生,生於上端的花序則生於苞片腋內,所有花序複合成偏向一側而俯垂的復圓錐花序。花雜性同株,風媒,輻射對稱對,下位,花被片4枚,離生,成輪排列。兩性花中的雄蕊6枚,花絲細,在蕾中伸直並直立;花葯基底著生,頂端微凹;藥室縱裂;藥隔極窄,背腹面被有細小腺體;花粉粒極面觀為正三角形,赤道面近於圓形而略扁,具三條位於赤道的萌發短溝,開孔大,其橫向直徑較萌發溝的長度為大,外壁的厚度與內壁相等或稍厚。雌蕊1枚,上位密被泡狀腺體,側扁,2室,1室退化而無胚珠,另1室具1胚珠;柱頭離生,薄片狀,頂端斜截狀,具不規則的細齒;胚珠半倒生,具2層珠皮,珠柄短,著生於隔膜上,珠孔向下。雌花中的雌蕊較小,無退化雄蕊。兩性花及雌花1至7枚,常3枚形成二岐團傘花序,無柄,互生於花序分枝上,中間為兩性花,兩側為雌花;具1花者,除中間的兩性花外,兩側花發育,僅各具2小苞片;具2花者,中間的花不存在,兩側的花為雌花;具6花者,為二回二岐,第一級中間的兩性花不存在,全為雌花,或第一級兩側的花為兩性花,第二級兩側的花為雌花;具7花者,第一級中間的及兩側的都為兩性花,第二級兩側的花為雌花;每花具1 苞片,各級中間的花具極短的柄,無小苞片,兩側的花無柄,各具2小苞片。小堅果通常為兩性花發育而成,略扁,中果皮木質,褐色,具疣狀凸起;內果皮白色;外果皮薄,紙質,成2翅相連而形成圍繞小堅果的近圓形的翅,頂端具宿存的柱頭及彎缺,翅上滿布細小的腺體,兩側各具4條縱向而與翅緣平行的脈,僅在內方的脈有稀疏的細脈成網狀連結;基部有宿存的花被片,花絲有時亦殘存;種子卵形,外種皮褐色,稍堅韌,內種皮白色,近肉質,無胚乳,胚伸直,胚根短小,向上,子葉向下,並立,厚而稍凸,胚芽不顯著。

代表植物

馬尾樹 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
落葉喬木,高達20米,胸徑可達60厘米;樹皮灰色或灰白色,淺縱裂;小枝初具棱後變圓,褐色或紫褐色,密生淺黃褐色皮孔;幼枝、托葉、葉軸、葉柄及花序都密被微細的、初時黃色而光亮、後變白色的腺體及細小而彎曲的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常具6-8對小葉,生於小枝最上端者具3-4對小葉,通常長15-30厘米,最長者達40厘米或更長;葉柄長3-4厘米,基部膨大,葉軸上面具窄槽,槽內的毛較密且不易脫落;小葉互生,無柄,頂生者為兩側幾相等的披針形,基部成不對稱楔形,側生者為偏斜的長橢圓狀披針形,基部上側較下側為寬,近圓形或圓楔形,長6-14厘米,寬2-4厘米,生於葉軸下端的葉較短小,常為偏斜的橢圓狀卵形,基部近心臟形,邊緣具由側脈沿伸出的短尖頭的鋸齒,葉面綠色而稍具光亮,僅在中脈上被短毛,幼時沿葉脈處具黃褐色腺體,葉背淺綠色,在中脈及側脈上和脈腋內具短毛與腺體,細脈上全面或多或少密布腺體,中脈及側脈在葉背較在葉面浮凸更甚,側脈14-20(稀9)對;托葉葉狀,長3-6毫米,扇狀半圓形,全緣而成波狀皺摺,無柄,基部偏斜,先端由中脈伸出成尾尖,兩側各具3條側脈,早落。復圓錐花序偏向一側而俯垂,常由6-8束腋生的圓錐花序組成,花序上的細長分枝通常長15-30厘米,稀達38厘米,具1.5-2.5厘米長的總花柄,生於小枝下端的花序為葉腋以上著生,生於上端的花序則著生於卵形而急尖的長約2毫米的苞片腋內。團傘花序由1-7花組成,無柄,基部幾乎全部為卵形或寬卵形而漸尖的長1.5-2毫米的苞片所包圍,小苞片較小,花倒圓錐狀球形,花被片倒卵狀圓形,長約2毫米,淡黃綠色,乾後變成褐色,宿存於果實基部。小堅果倒梨形,略扁,長2-3毫米,外果皮薄紙質,由兩心皮的背脊凸出而成翅狀,相連而形成圍繞小堅果的近圓形或卵圓形的翅,寬5-8毫米,頂端具宿存的柱頭及凹入圓翅1/7-1/5的彎缺,初為綠色,後帶紫紅色,乾後淡黃褐色,滿布稀疏的灰褐色腺體,兩側各具4條縱脈,中果皮木質,褐色,具不規則疣狀凸起,內果皮白色;種子卵形,長約2毫米。花期10-12月,果實7-8月成熟。
產貴州南部及東南部、雲南東南部、廣西北部至西部。生於海拔700-2 500 米的山坡、山谷及溪邊之林中。因其復圓錐花序俯垂於枝端頗似馬尾,故云南、廣西稱之為馬尾樹。越南也有分布。
木材堅實,耐用,可作建築、家具、器具等用材;葉及樹皮富含單寧,可提取栲膠。生長快,可作造林樹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