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晉

馬宗晉

馬宗晉,1933年1月4日出生於吉林長春,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1955年馬宗晉從北京地質學院普查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61年從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1967年調到國家科委地球物理局工作,擔任京津地震辦公室分析預報組組長;1968年擔任中央地震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地震辦公室分析預報組組長;1970年擔任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副主任;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調任國家地震局地質所,擔任所長;1989年“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成立,馬宗晉被任命為組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5年擔任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2001年被聘任為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學位委員會主任;2005年擔任國家減災委員會下設專家委員會主任。

馬宗晉主要從事地質構造、地震預報、地球動力學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宗晉
  • 外文名:Ma Zong Jin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省長春市
  • 出生日期:1933年1月4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北京地質學院
  • 主要成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代表作品:《1966—1976九大地震》
  • 性別:男
  • 籍貫:吉林省吉林市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33年1月4日,馬宗晉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一歲隨父母遷居吉林市。
1951年,馬宗晉趕到北京參加大學考試。因為沒有錢,十幾個人就住在北京前門外打磨廠的一間小旅店裡。同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
1952年,由於高等學校院系調整,馬宗晉進入了新成立的北京地質學院。
1955年,馬宗晉從北京地質學院普查系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北京地質學院構造教研室助教。
1956年,馬宗晉準備報考李四光的研究生,就自己對地質學的一點“認識”寫信給李四光,並得到了回信。
1957年,馬宗晉考取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師從孫殿卿教授。
1961年,馬宗晉從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畢業後留所工作,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構造研究室任構造力學研究組組長,並被聘為助理研究員。
1967年,馬宗晉調到國家科委地球物理局工作,擔任京津地震辦公室分析預報組組長。
1968年,馬宗晉擔任中央地震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地震辦公室分析預報組組長。
1970年,馬宗晉擔任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副主任。
1978年,馬宗晉被評聘為副研究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馬宗晉被聘為國家地震局研究員。
1988年4月,馬宗晉離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調任國家地震局地質所,擔任所長。
1989年,由國家科委聯合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共同成立了“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馬宗晉被任命為組長。
1991年,馬宗晉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5年11月,馬宗晉擔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
2001年,馬宗晉被聘任為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學位委員會主任。
2005年,馬宗晉擔任國家減災委員會下設專家委員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61年,馬宗晉開始主要從事小構造研究,主要是岩石的節理,1964年完成節理定性分期配套等小構造研究。提出長中短臨漸近蘊震模式建立3個全球現今構造系統,論證了地球變動的韻律性和非對稱性,提出以殼、幔、核細分層角差運動為基礎的地球自轉與熱、重、流聯合的動力模式構想,對全球構造動力模式進行了新的分析與綜合,為災害和礦產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礎。提出綜合減災系統工程設計,完成全國重大自然災害調查與對策研究。
1956年,馬宗晉發表題為《節理定性、分期、配套》的論文,他在“裂縫”方面的研究也被套用到實踐中,曾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與石油部聯合組建的“裂縫型油氣藏聯合研究隊”隊長,奉命入川,去探討川中和川南縫洞型油氣藏的分布規律。
1982年,馬宗晉正式提出了全球尺度的三大構造系統,挑戰性地描述了現今全球構造,即以板塊深俯衝帶為代表的環太平洋構造系、以板塊巨大開裂邊界為代表的三大洋脊構造系和北半球以陸內緯向造山與造原為代表的緯向山原構造系。
  • 地震研究
1968年,江蘇沭陽地區出現了罕見的地裂縫,馬宗晉被派到現場調查連夜進行了調查,經過調查發現,當地地面出現裂縫和地震沒有關係,而是由於長期抽水造成的地下深層失水乾裂現象。
1972年,馬宗晉和他的同事們正式提出長期、中期、短期、臨震的漸進式預報思想,他們還制定了年度會商、月會商和周會商的地震預報工作程式,對地震活動規律進行了研究,提出“千年級地震活躍世、二三百年級地震活躍期和一二十年地震活躍幕的多級韻律性震史分析”。在這之後,他還對以中國大陸區為代表的大陸地震構造進行了多方面的力學分析,提出中地殼是大陸區的“易震層”、主要蓄積能量的“能幹層”的概念。通過對地震群發和地震線交織成網路現象的研究,提出“多應力集中點場”的假說,形成了包括全球構造系統、大區域構造系統及局域場點應力系統3個層次的地震蘊育空間。在這些基礎上,為了把地震預報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他又提出“震因學”、“震史學”,“震兆學”。他提出的有中國特色的地震預報理論見解,貫穿在他和他的同伴們集體完成的《1966—1976年中國九大地震》這本專著中。
  • 學術交流
1977年8月,在羅馬尼亞的佛朗卡發生了7.6級地震,羅馬尼亞政府邀請了中國、前蘇聯、日本、西德4個國家的地震專家赴羅,中國派出了由衛一清副局長帶隊,馬宗晉、許紹燮等4人組成的專家組,同時也帶去了中國自行研製的DD1型地震儀。
1978年,馬宗晉隨顧功敘教授、丁國瑜教授一起赴巴黎參加了第一屆國際地震預報討論會,會議期間馬宗晉被邀請參加了一次專家小組工作會議。
1980年,馬宗晉隨馬杏垣團長一行6人赴南美參加阿根廷的地震會議。
  • 學術論著
截至2009年8月,馬宗晉發表論文200餘篇,專著與編著20餘部。1981年出版的圖書《1966—1976九大地震》獲得國家出版局優秀圖書獎。
  • 承擔項目
馬宗晉主持地震綜合預報、國家重大自然災害對策研究、中國地殼變動網路工程(一期、二期)、全球構造雙重非對稱性研究。
  • 科研成果獎勵
1982年—2002年間,馬宗晉獲得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六次(排名第一)。2002年“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對策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地殼變動網路工程項目”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78年
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9年
首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

社會任職

馬宗晉先後擔任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顧問、中國社會發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馬宗晉的父親曾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部下,做過吉林省司令李杜的參謀長,後曾在黑龍江省的方正縣作過一任縣長。日寇占領東北後,謝絕仕途,在家賦閒。這是一個沒落的家庭,有十幾間房子,開了一間小百貨店,再加上收點地租,還有過去的積蓄,以此度日。

人物評價

馬宗晉是一個用心靈理解大地紋路的地質學家,又是一個用責任把握大地脈搏的減災專家。面對自然,他以微、巨觀兼顧的視角辨析大地的奧秘;面對社會,他用永不停歇的奮鬥實踐生命與責任的契合。他的貢獻和成果既是自然科學與生活科學的輝煌交織,也是他情系祖國、人民的心路歷程。(《人物》雜誌評)
馬宗晉對中國減輕自然災害的系統工程,中國重大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研究等做出貢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