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壩油粘米

馬壩油粘米

馬壩油粘米,廣東省曲江區馬壩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馬壩油粘米米粒小巧玲瓏,無腹白,晶瑩剔透、半透明,富有油質感,色微帶青綠,細長,清代時曾作“貢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壩油粘米
  • 產地名稱:廣東省曲江區馬壩鎮
  • 品質特點:晶瑩剔透,富有油質感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2004年第127號
  • 批准時間:2004年9月2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馬壩油粘米米粒小巧玲瓏,無腹白,晶瑩剔透、半透明,富有油質感,成飯後,飯粒稍曲卷,似蝦狀,入口香滑而軟硬適中。
馬壩油粘米
馬壩油粘米色微帶青綠,細長,飯熟時揭蓋香味四溢,飯面似有油光,飯質軟而香滑,飯後齒頰留香。清代時曾作“貢米”。

產地環境

曲江區馬壩鎮位於韶關市區南部,境內地勢由東向西南傾斜,屬丘陵地貌的地理位置。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1℃,年降水量1600毫米。
馬壩油粘米
馬壩鎮水資源豐富,有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從而提高了馬壩油粘米的品質。

歷史淵源

相傳(清代初期)馬壩油粘米作為貢米供奉朝廷,民國初期始享譽港澳及東南亞地區。
馬壩油粘米
據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0二年)編纂的《曲江鄉土志》記載:“稻有芒谷…不粘者有二:一日稴,俗作粘,種類甚繁,以馬壩黃粘為最”(馬壩黃粘是馬壩油粘的其中一個品種)。
清朝時期馬壩油粘已有大量種植,且以黃殼的油粘質量最為上乘,也很有名。據《韶關市志》記載:名優特產——馬壩油粘,因產於曲江縣馬壩鎮而得名。

生產情況

民國初期,年種植3萬多畝,總產值3500至4000噸,遠銷香港和省內珠三角地區。
馬壩油粘米
到2008年為止,種植面積12萬畝以上,生產馬壩油粘米4萬噸,產值3.8億元。

產品榮譽

1995年,科研項目《馬壩油粘的開發與推廣套用》獲得韶關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馬壩油粘米
1996年,馬壩油粘米榮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獎。
1997年,榮獲中國第三屆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廣東省原曲江縣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稻穀品種
美香粘、銀粘等經品種審定的系列油粘品種。
二、栽培。
早造(春植)在3月10日前播種,4月20日前後拋(插)秧;晚造(秋植)在7月10日前播種,8月1日前拋(插)秧。每畝用種量1.5千克,大田每畝基本苗數4至6萬,合理密植。
施放有機質基肥,合理追肥。合理排灌,薄水拋(插)秧,淺水分櫱,夠苗露田,中期適度曬田控苗,淺水抽穗灌漿,濕潤黃熟。
三、加工。
稻穀除雜→去石→礱穀→谷糙分離→碾米→拋光→白米分級→色選→包裝。
四、質量特色。
米粒小巧玲瓏,無腹白,晶瑩剔透、半透明,富有油質感,成飯後,飯粒稍曲卷,似蝦狀,入口香滑而軟硬適中。
米粒長度>5mm,長寬比>3,千粒重12~17g,直鏈澱粉(乾基)含量16~20%;堊白度≤3.0%;膠稠度≥70mm。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