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史

馬克思主義史

《馬克思主義史》是199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健行。全書的寫作提綱、框架結構是經過校內外許多專家多次討論後擬定的,部分衩稿也是請有關專家審閱後修改定稿的,凝聚了學術界同行的思考和智慧。

基本介紹

  • 書名:馬克思主義史
  • 作者:馬健行主編
  • ISBN:7-01-001947-9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品目錄,作品影響,版本信息,

作品目錄

第一編 歷史轉折關頭理論上的分歧與爭論(1895-1904年)
第一章 伯恩施坦挑起的一場大爭論
第一節 伯恩施坦思想的演化及其對馬克思理論的全面“修正”
伯恩施坦早期思想的演化
《社會主義問題》對“傳統解釋的公開批判”
《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的出版及其主要內容
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面否定
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全面“修正”
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全力詆毀
第二節 盧森堡站在反對伯恩施坦鬥爭的最前列
對《社會主義問題》的嚴肅批判
斯圖加特代表大會前後的鬥爭
對《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的批判
第三節 倍倍爾對伯恩施坦理論的批判
對伯恩施坦理論根源的剖析
漢諾瓦代表大會上對伯恩施坦的批判
第四節 考茨基在《伯恩施坦和社會民主黨綱領》中對伯恩施坦理論的批判
斯圖加特大會前後對伯恩施坦的批判
《伯恩施坦和社會民主黨綱領》的發表
對伯恩施坦理論“方法”的批判
對伯恩施坦關於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理論的批判
第二章 拉法格等法國馬克思主義者反對機會主義的鬥爭及其理論貢獻
第一節 米勒蘭主義的出現與反米勒蘭主義的鬥爭
米勒蘭主義的出現
米勒蘭入閣問題引起的爭論
第二國際關於米勒蘭事件的爭論
第二節 批判新康德主義,捍衛唯物主義
藉助康德粉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企圖
不可知論產生的原因
實踐是對不可知論的最好批駁
第三節 探討私有財產的起源,批判資本永恆論
私有財產並非自古就有
私有財產的產生
資本是私有財產的一種特殊形式
資本主義的集產制與共產主義的復歸
第四節 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新現象
資本主義已演進到特殊階段
商品生產與自由競爭的發展必然導致壟斷
壟斷資本對社會的全面統治
財產的非個人化
第三章 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反對伯恩施坦主義及其俄國變種的鬥爭
第一節 普列漢諾夫對伯恩施坦的批判
對伯恩施坦的公開批判
反對伯恩施坦鬥爭中的功績與不足
第二節 列寧對“自由主義”民粹派的批判,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的初步結合
民粹主義及其演變
列寧早期的革命實踐和理論著述活動
批判民粹派的主觀社會學,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
科學地論證俄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列寧批判經濟派及孟什維主義,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理論的形成
批判自發論,闡明建立新型政黨的必要性
對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理論的全面闡述
批判孟什維主義,闡明黨的性質、黨員條件和組織原則
第四節 列寧對伯恩施坦理論的系統批判和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闡釋
對伯恩施坦理論的系統批判
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的科學闡釋
第四章 義大利等國馬克思主義者反對修正主義的鬥爭
第一節 布拉戈也夫反對寬廣派
布拉戈也夫的早期革命活動
批判伯恩施坦,粉碎“寬廣派”的理論基礎
批判“寬廣派”,保證保加利亞工人運動沿著馬克思主義道路前進
第二節 安·拉布里奧拉同修正主義的鬥爭
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道路
拉布里奧拉同機會主義的鬥爭
闡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
第二編 俄國1905年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1905-1914年)
第五章 列寧在1905年革命實踐基礎上對民主革命理論的發展
第一節 無產階級應當掌握俄國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1905年革命和兩種策略思想的鬥爭
無產階級應當和能夠領導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工農聯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動力
第二節 俄國民主革命的結局應是工農革命民主專政的建立
建立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
從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第三節 闡明俄國土地國有化的理論和綱領
闡明土地問題在俄國民主革命中的突出地位
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兩條道路
全面論證土地國有化綱領
第四節 完整地提出民主革命中民族問題的理論和綱領
突出的民族問題
闡明民族運動的實質,提出完整的民族綱領
全面闡明民族自決權問題
馬克思主義民族綱領與資產階級民族綱領的根本區別
揭示民族文化自治的實質和危害
第六章 列寧在革命低潮時期捍衛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
第一節 俄國社會民主黨內反對取消派和召回派的鬥爭
“六三”政變與革命陣營內部的取消派和召回派
闡明合法鬥爭與非法鬥爭相結合的策略原則
第二節 批判經驗批判主義
經驗批判主義及其在俄國的流傳
普列漢諾夫對經驗批判主義和哲學修正主義的批判
列寧對經驗批判主義和哲學修正主義的批判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的理論意義
第三節 列寧、普列漢諾夫對尋神派和造神派的駁斥
俄國反動時期的尋神說和造神說
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對尋神說和造神說的批判
第七章 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考茨基的理論活動
第一節 《法德農民問題》發表前後,德國社會民主黨關於農業問題的辯論與考茨基的《土地問題》
19世紀末土地綱領問題的提出
布勒斯勞代表大會前後關於土地問題的爭論
考茨基的《土地問題》一書的出版
簡單的結語
第二節 考茨基的哲學觀點與倫理思想
折衷主義的哲學觀點
形上學的自由與必然觀
批判“倫理社會主義”,闡述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本原理
第三節 1905年前後考茨基關於社會革命觀點的變化
關於社會革命的概念
階級矛盾是緩和了還是尖銳了
革命的形式和武器
革命新時代的到來
第八章 盧森堡與俄國革命
第一節 介入俄國社會民主黨關於組織原則的爭論
指責布爾什維克的組織原則是“極端的集中主義”
批評布爾什維克企圖通過極端集中制把機會主義和工人運動隔離開
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兩種意見
第二節 對1905年俄國革命經驗的總結
俄國革命使修正馬克思主義關於民眾罷工的舊立場成為必要
無產階級已成為革命的先鋒隊與領導者
第三節 盧森堡就黨的民族綱領同列寧的論戰
盧森堡認為“民族自決權”是一個空泛而呆板的公式
民族自決權與無產階級自決權
第四節 對帝國主義經濟根源的分析
對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的責難
剩餘價值的實現與帝國主義
列寧對盧森堡的批判
第五節 盧森堡與俄國十月革命
熱烈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農民立刻占有、分配土地和民族自決
“自由始終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
第九章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
第一節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產生的歷史條件
理論觀點與實踐活動
第二節 用“新康德主義”或“馬赫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
“給馬克思主義以哲學基礎”
以“新康德主義”“補充”馬克思主義
用“馬赫哲學”“補充”馬克思主義
折衷主義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捍衛科學勞動價值論,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新現象
批判龐-巴維克,捍衛馬克思經濟學說的理論基礎
金融資本的形成是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根本標誌
所謂“有組織的資本主義”
第四節 把民族看作是“相對的性格共同體”
鮑威爾的民族理論
民族文化自治綱領
第五節 戰爭與革命
政治民主永遠是同專政聯繫在一起
實現社會化之路
“預防性暴力”和無產階級專政
奧地利社會化實現之路
第十章 梅林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
第一節 宣傳和捍衛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不是萬無一失的教條,而是一種科學方法
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己任
反對修正主義,捍衛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第二節 把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文學藝術領域
開拓馬克思主義文學史研究新領域
文學藝術要為無產階級服務
德國古典文學的歷史作用
第三節 對德國工人運動史的研究
研究德國工人運動史
研究馬克思的生平與學說
第十一章 蔡特金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與傳播的貢獻
第一節 蔡特金對伯恩施坦的批判
駁斥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公式
回擊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
第二節 婦女解放事業是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一部分
婦女應享有參加社會生活和勞動的權利
只有聯合無產階級婦女,社會主義才能勝利
排除改良主義干擾,保證婦女運動健康
第三節 反對帝國主義戰爭
軍國主義的奧吉安牛廄必須剷除
各國人民團結起來,阻止互相殘殺
第四節 蔡特金與俄國革命
俄國是“新時代勝利的開路先鋒”
“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
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布爾什維主義原則與策略的勝利
通過專政到達民主
第五節 蔡特金的教育理論
培養一代新人
改革舊的教育制度
注重親職教育
第十二章 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理論的貢獻
第一節 俄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思想的先驅
普列漢諾夫的美學活動及美學著作
普列漢諾夫美學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
普列漢諾夫美學在馬克思主義美學史上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論審美與藝術的起源和美感的特徵
審美與藝術的起源
美感的特徵
第三節 論藝術的本質及藝術演進的規律
關於藝術的本質
關於藝術與階級鬥爭
藝術與社會心理
關於藝術發展的相對獨立性
第四節 論藝術的批評
歷史批評與美學批評的統一原則
文藝批評的科學性、客觀性與傾向性相統一的原則
文藝批評標準的相對性與客觀性
文藝批評家所應有的修養
第三編 科學帝國主義理論的形成,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新發展(1914-1917年)
第十三章 列寧為揭露各派機會主義的哲學根源研究辯證法
第一節 揭露機會主義者的理論基礎,闡明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社會沙文主義的泛濫
辯證法與詭辯論、折衷主義的本質區別
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
第二節 繼承和改造辯證法的寶貴遺產
深入研究辯證法問題的讀書筆記
辯證法、邏輯學和認識論的三者同一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要素和結構體系
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
唯物辯證法的本質特徵
第三節 辯證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認識
認識發展的辯證途徑
通過實踐走向客觀真理
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第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關於帝國主義問題的論戰與馬克思主義的帝國主義理論的形成
第一節 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及其同庫諾的爭論
帝國主義是高度發展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產物
帝國主義是前進了的、加強了的資本主義
考茨基的反批判
第二節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發表和科學帝國主義理論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列寧對資本主義經濟新現象的研究
加緊對帝國主義問題的研究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出版
列寧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研究
第三節 布哈林對帝國主義理論的貢獻
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國際化
資產階級利益的民族化
帝國主義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
第十五章 列寧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理論
第一節 帝國主義時期的戰爭與和平
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對戰爭的看法
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
問題在於戰爭的階級性質
只有消滅資產階級的統治才能實現世界持久和平
第二節 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和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一國或數國勝利的可能性
問題的提出
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把列寧同馬克思、恩格斯對立起來是完全不對的
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在一切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取得勝利
“同時勝利”的理論是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的理論
列寧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對立是史達林製造出來的
第三節 全世界無產者與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殖民地問題的尖銳化
應當把民族區分為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
堅持民族自決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綱領
堅決支持東方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第四節 國家與革命理論的發展
闡明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迫切意義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壓迫被剝削階級的工具
無產階級國家代替資產階級國家非通過暴力革命不可
打破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國家的消亡
第五節 論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落後的俄國勝利的可能
立即向革命第二階段過渡
用與西歐國家不同的方法創造發展文明的根本前提
第十六章 馬克思主義傳入東方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宣傳和介紹
馬克思主義在日本宣傳介紹的概況
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
片山潛的《我的社會主義》和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前史——有關資料的初步介紹
清末初步介紹的開始
同盟會時期在中國的介紹
民國初年在中國的介紹
“五四”運動前夕在中國的傳播

作品影響

該書獲得“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版本信息

拼音題名:ma ke si zhu yi shi
其它題名
並列題名
ISBN:7-01-001947-9
責任者:馬健行主編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北京
出版時間:1995
中圖分類號:A8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