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儉(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

馬克儉(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

馬克儉,貴州大學教授,湖南大學特聘學術顧問,浙江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馬克儉1958年由湖南大學土木系畢業分配到貴州工業大學(現貴州大學),40多年來紮根貴州,辛勤耕耘,在“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和“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方面做出了貢獻,在建築結構科學領域有較大創新與發展,並將十多項研究成果套用於實際工程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省岳陽
  • 出生日期:1934年12月
  • 職業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湖南大學
  • 主要成就:從事結構工程教學、科研50年
    出版專著四部
    主編參編新型結構體系技術規程
    發表論文100餘篇
  • 代表作品:《空間網架結構》;《高層建築鋼筋砼框架-剪力牆結構分析》等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個人履歷,與貴州的半生緣、一世情,紙上的成果,地上的高樓,創新不能趕時髦湊熱鬧,當選院士是榮譽,更是責任,當選院士,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馬克儉,男,1934年12月生,九三學社成員,湖南省岳陽市人,高中就讀於湖南省岳陽市第一中學,1958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土木系。任貴州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學、長安大學、浙江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中國鋼結構協會預應力結構分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空間結構委員會委員,省建築學會常務理事,省結構委員會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7年12月28日,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學部院士。

主要經歷

馬克儉1958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獲學士學位。1959年至1961年在浙江大學進修鋼結構與彈性力學。曾任貴州省土木學會結構委員會主任委員。後任中國鋼協預應力結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空間結構委員會資深委員、“空間結構”季刊副主編、湖南大學客座教授(博導)、貴州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貴州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主任。貴州省勞動模範“五一”獎章(1994年、1999年)、全國勞動模範及“五一”獎章(1999年)、貴州省首批省管專家、首批勘察設計大師及首批榮譽核心專家。從事結構工程教學、科研、工程實踐50年,出版專著四部,主編參編新型結構體系技術規程三本,發表論文100餘篇,以主持人身份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六項,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兩項、全國創造發明競賽一、二等獎各一項、香港孺子牛金球獎一項、國家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36項,合計76項。在四類鋼筋砼空腹型格線結構體系及新型預應力鋼格線結構體系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和進展,並套用於工程實踐達100餘萬平方米,節約資金近億元。
馬克儉馬克儉

個人履歷

與貴州的半生緣、一世情

馬克儉大半生都在貴州,真可謂有緣更有情。
馬克儉馬克儉
1933年10月22日,馬克儉出生於湖南岳陽。少年時逢戰亂顛沛流離,逃難中,馬克儉來到貴州,先到遵義、後到貴陽。恰逢當時的貴陽一中招生,馬克儉便參加考試,隨後在貴陽一中國中部度過了相對平靜的3年時光。國中畢業後,他回到湖南老家。
冥冥中或有天意,1958年馬克儉從湖南大學畢業,分配到當時剛剛建校的貴州工學院任教。就這樣,馬克儉重回貴州並在貴州工學院紮下了根。50年彈指一揮,從貴州工學院到貴州工業大學貴州大學,馬克儉親歷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也見證了貴州50年來的滄桑巨變。
20世紀80年代後期,馬克儉開始在空間結構領域嶄露頭角,不少省外高校或高薪求賢的公司向他伸出橄欖枝,馬克儉都一一婉言謝絕。離開,會有更好的工作環境,更多的科研經費,更高的生活待遇,但馬克儉忘不了這片在戰亂時期給予自己3年養育的土地,捨不得自己奉獻了幾十年的大學,更放不下自己在貴州的事業。這片土地欠發達、欠開發,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已深深扎入貴州高原,並融為一體。

紙上的成果,地上的高樓

1976年文革結束,被迫虛度10年光陰的馬克儉既在思考也在徘徊。鄧小平的一句話重新激發了馬克儉胸中的抱負和力量——“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就是說,知識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了,既然是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就應該對國家做貢獻。帶著樸素的想法,馬克儉開始涉足當時國內剛剛起步的空間結構研究領域,並逐步把自己的研究運用於實踐,注重將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至今他還感慨地說:“沒有黨中央的撥亂反正,沒有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我們國家就沒有今天的輝煌。”
馬克儉馬克儉
人的創造天賦像火花,可以熄滅,也可以絢爛燃燒,而迸發出科學之光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勞動,再勞動。馬克儉始終堅信,勤奮是成功的秘訣。除了必要的學術活動,他的時間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間結構研究所度過的。研究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年逾古稀的他,工作起來卻不輸給年輕的弟子。兢兢業業的專業精神潛移默化影響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學生畢業後仍然保持著周末加班的習慣,從他那裡,學生們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勤奮、嚴謹的工作態度。
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某項事業中,就會淡化甚至忘記物質享受,馬克儉就是這樣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件衣服他要穿好幾年,手機也是過時的老款式,吃飯常常是隨便解決,妻子不在家時,自己煮碗麵條匆匆吃下,放下碗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別人是為生活而工作,而馬老師是為工作而生活”這是學生對他的評價,也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
眾所周知,自然科學研究需要設備和資金,但馬克儉卻很少向國家、向學校要經費,原來他有自己的秘訣,就是產、學、研結合,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成果轉化獲得必要的科研經費。
他的理念是:搞科學研究不能停留在書本上、論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轉化為扎紮實實的生產力,這才是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樂趣。
1985年,馬克儉的成果首次套用於貴陽市花溪區一所療養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從那以後,他的作品一個接一個:東北最大的超市“長春歐亞商場”、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展覽館、貴陽最高的超高層五星級凱賓斯基酒店、貴陽世貿廣場、大十字環形人行天橋、青海省西寧市勞動大廈、新疆自治區庫爾勒市國際購物中心,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他的創新成果頻頻運用到各地的高樓大廈上。1985-2007年,在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餘個省(區、市),他的新型空間結構體系在實際建築工程中運用達100多萬平方米,節約建設資金上億元。其中,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節省工程投資1310萬元;貴陽世貿廣場獲“中國樓盤創新大獎”、“CIHAF04年度中國最佳寫字樓”等榮譽。
2003年,馬克儉僅以一票之差落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在自己醉心的領域裡不斷攀登、不斷創新。他相繼發明了“大跨度新型張弦空間桁架結構”、“大跨度短撐桿新型張弦桁架結構”、“大跨度屋面斜拉式雙層預應力平板型網架結構”等6種預應力鋼格線體系,並套用於新型大跨度屋蓋結構中。
2007年增選院士的答辯中,當馬克儉完成自我陳述和提問答辯後,一位評審院士走上來與他握手說:“馬老師,你的成果真的是實實在在,扎紮實實,不容易!不容易!”

創新不能趕時髦湊熱鬧

“我這個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喜歡動腦子,喜歡摸索新的東西。”不斷挑戰傳統觀念、創造全新的空間結構技術已經成為馬克儉的愛好。
馬克儉馬克儉
對於技術創新,馬克儉有自己的想法:創新不是趕時髦湊熱鬧,只有結合本地實際的技術創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創新。貴州是一個相對貧困落後的省份,在貴州搞建築科學,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錢蓋最好的房子。
貴州多山區多山地,導致建築工程中的鋼網架結構造價比鋼桁架結構還高;此外工業與公共建築中,18-30米跨度的建築占大多數。為此,上世紀90年代,他研製開發了“鋼筋混凝土空腹網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空腹夾層板樓蓋結構”、“現澆混凝土空心大板樓蓋結構”等大柱網大跨度新型鋼筋混凝土空間格線結構;這種新型空間結構,既滿足大開間、大柱網、靈活劃分房間的需要,又實現了安全合理、低造價、低成本目的。在全省推廣使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馬克儉不僅勇於創新,也善於創新。他的設計有三條原則:一是結構受力體系簡潔合理且造價低廉,二是承載方式安全可靠,三要兼顧建築物的美觀大方。前幾年,當他發現湖南省某專利技術的缺點後,通過反覆試驗,他提出了相關樓板的精確分析方法——矩形格線板法和實用分析法,並獲得國家專利。該成果套用於“貴陽世貿大廈”,節約工程造價2000萬元。這項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技術,既有普通大板結構的建築功能,還有降低屋高的優點,現已通過全國知名專家論證,建議大面積推廣使用。
面對國內外建築業新興科技,馬克儉既注意吸收又不盲從。2003年底,應邀參加四川省重點工程“成都新世紀國際會議中心”大跨度鋼結構工程投標時,他所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周密論證,放棄了呼聲正高的日本某大學開發的張弦梁結構專利技術,而採用該省省長基金項目“大跨度下弦管內預應力空間管桁架結構”參加競標。國內設計大師、權威專家組成的技術評定組最後評定,馬克儉團隊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舉中標,2005年該工程建成使用。

當選院士是榮譽,更是責任

涉足空間結構領域20多年,馬克儉帶領研究生團隊,撰寫專題研究報告十多本(近110萬字),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4部,地區規程和國家規程各一冊;先後有30多項科研成果通過設計轉化為實際工程,多項原創性科研成果通過工程實踐套用實現了產業轉化。以主持人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鋼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6項。1996年至2006年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及發明專利總計59項,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牌獎2項、全國創造發明競賽一、二等獎各1項、香港柏靈頓(中國)教育基金會第四屆孺子牛金球獎1項,其他獎項合計76項;199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及“五一”勞動獎章,兩次獲貴州省勞動模範稱號及“五一”勞動獎章;他還培養出30餘名碩士、博士,有的學生已經成長為教授、省管專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學術梯隊。
馬克儉馬克儉
現年74歲的馬克儉精神矍鑠,他仍然親臨施工現場檢查指導,繼續在貴州大學培養研究生,全然不顧自己已超齡服務8年。
近年來,面對貴州省經濟加快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馬克儉又瞄準新的目標,提出“磷石膏位模板的密肋式剪力牆結構”方案,把省內兩大磷礦基地生產磷酸的工業廢渣變廢為寶,使其成為建築工程的主材和輔材,既降低工程造價,又保護青山綠水,契合推進“自主創新”和“生態文明”的國家戰略。
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為馬克儉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慶祝會發去賀信:“馬克儉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既是馬克儉教授的光榮、貴州大學的光榮,也是全省人民的光榮……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馬克儉教授學習,學習他紮根貴州、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他開拓創新、刻苦攻關的精神,學習他嚴謹治學、教書育人的精神,為早日改變貴州欠發達、欠開發的面貌貢獻智慧和力量。”
“當選院士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馬克儉教授在慶祝會上說,“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隊伍中的普通一員,沒有任何特權,今後自己更要承擔起促進科技創新的重任,踏踏實實地回報貴州人民。”

當選院士

2007年12月29日,中國工程院宣布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33名新院士從全國484名有效候選人中產生。貴州大學教授馬克儉當選新院士,成為貴州省第一個院士,結束了貴州無兩院院士的歷史。
馬克儉院士紮根貴州50年,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不斷探索,吃苦耐勞,勇於創新,在多種新型鋼筋混凝土空腹結構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全國同行業中首屈一指的專家,其研究成果在全國12個省(市、區)的大跨度建築及高層建築中實際套用面積達到100多萬平方米,節約工程成本上億元。
馬克儉院士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在工程中的實際套用,迅速將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新型鋼筋混凝土空間格線結構”、“新型鋼空間格線結構”等成果涉及大柱網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和大跨度單層與多層建築。不僅為省內工程服務,還推廣到四川、湖南、廣東、安徽、吉林、上海、新疆等省區。
馬克儉院士的研究成果“大跨度預應力曲面網殼結構”在廣東清遠體育館建設中套用,這是國內首次在大跨度雙層組合扭網殼上採用現代預應力技術,節約鋼材245噸。根據殼體薄膜應力彎曲應力分布規律,他還提出了“預應力單、雙層組合扭網殼結構”等方案,在廣東、廣西、貴州瓮福磷礦相繼建成的7座體 育館中得到套用。
馬克儉院士發明的“大跨度預應力空間管桁架”在成都新世紀國際會展中心工程中套用,半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節約成本1320萬元,還獲得2007年中國鋼協科技進步獎。貴陽世貿廣場工程使用了他創造的“現澆混凝土空心大板樓蓋結構”,節約投資2000餘萬元。
他在大柱網高層建築中開發的創造性成果已建成三棟高層建築,很多採用該成果的建築群獲得建設部的“中國樓盤創新大獎”和“全國優秀寫字樓”等榮譽。一位工程院院士曾這樣評價:“在貴州搞了這么多成果出來,你這個院士當得實實在在,馬教授真不簡單。”
馬克儉院士已有30多項成果直接轉化為創新工程,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國家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59項,國家發明展覽會金牌2項,全國創造發明競賽一、二等獎各1項;出版專著四部,發表論文100餘篇。他以“教學、科研、生產三結 合”方式,培養博士3名、碩士24名;他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一次、貴州省勞動模範稱號及全省“五一”勞動獎章兩次,並成為首批全省勘察設計大師和全省榮譽核心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論著

空間網架結構》1986年出版
《高層建築鋼筋砼框架-剪力牆結構分析》1989年出版
《組合結構與空腹網架結構》1992年出版
《預應力格線結構體系的研究與套用前景》1994年
空間結構季刊》、《幾種預應力整體雙層及單層、雙層混合型式鋼網殼結構的設計與套用》1998年
(建築結構學報)、《大跨度鋼筋砼空腹夾層板柱結構研究與套用》2001年
(建築結構學報)、《貴州省建築空間結構的開拓與發展》2002年
(建材工業出版社)、《淺網殼預應力施工階段的可滑移彈性支座單元》2003年
《鋼筋砼空腹夾層板樓蓋結構的分析與套用》2003年
《網架、網殼與管桁架結構設計與施工》200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