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太平興安會館

馬來西亞太平興安會館

馬來西亞太平興安會館成立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迄今已有105年的歷史,是海外歷史最悠久的興安會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來西亞太平興安會館
  • 成立於:清光緒二十五年
  • 地位:海外歷史最悠久的興安會館
  • 地點:馬來西亞
發起組織,曲折經歷,

發起組織

十九世紀中葉,馬來西亞太平地區發現有豐富的錫礦藏,華人相繼前往開採,除個別礦主外,大部分是礦工。十九世紀末,興化同鄉因生活所迫,飄洋過海到太平錫礦場當礦工的有四千人左右,大部分是仙遊籍,莆田籍的幾乎沒有。同鄉礦工如果遇到生病或因不幸事故死亡的,因多為單身而來的苦難者,沒有家屬照顧,其情況非常可憐。另外,同鄉人數眾多,沒有會館,同鄉之間的團結,聯絡感情、互相幫助方面沒從談起當時,鑒於此,先輩鄭美、?紹、黃峰、李立、陳厝等5位鄉賢,發起組織同鄉會,名稱為“福興仙館”和崇聖宮。
“福興仙館”的發起人,向太平埠當局稅務官和治安官申請到一塊位於太平第八橫街的土地,經獲準後,建成了單層建造物。崇聖宮居左,會館居中,旁邊搭蓋二間房子。崇聖宮神位,中祀觀音大士、左祀天后聖母,右祀三一教主林龍江。館內設有善後部,備有棺材,為不幸喪生他鄉的鄉親料理後事,並設有醫療部和互助部,為同鄉延醫施藥和開展其它互助項目。

曲折經歷

1941年底日本侵略東南亞,無惡不作,肆意殺戮,各地華人四處逃難,所有的社團組織均停止活動,學校被迫停辦,太平會館也不例外,會務被迫停頓,館內的所有檔案和物品均蕩然無存。
1945年8月日本戰敗,馬來西亞光復。1947年5月,會館復辦,改名為太平興安會館。1948年2月和1958年先後二次對會館進行修葺,至上世紀70年代末。1979年重建會所,推舉黃安世、黃國安為建委會主席,鄉賢葉煥武、除德遼、阮榮豐從中策劃,又獲得林金樹、馬來西亞各友會領袖和全馬工商界同鄉的的戮力支持,經數年建設,建成了有三間店面,四層半的大廈,矗立在太平舊會館第八橫街。底層三間店面出租,第二層為大禮堂、辦公廳、會議廳、會客室,第三層為宿舍共15間,第四層為崇聖宮,崇奉觀音大士、天后聖母、三一教主林龍江諸神。另還有5間房子。1984年11月17日,舉行新館落成開幕典禮,18日主辦第十五屆興總全國代表大會。
因太平地區的錫礦資源開採磬盡,礦工相繼離開,往別處謀生,鄉親人數驟減,只有部分人留下來經商,會員減少,因此時至1984年該會只有會員150多名,其中女性4名。該會自二戰後,每年都有頒發獎學金,鼓勵同鄉兒女努力學習,而且頒獎人數逐年遞增。1982---1983年因籌建新會館,資金緊張而停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