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仙信俗

馬仙信俗

馬仙信俗,福建省柘榮縣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馬仙信俗,是繼閩浙民間女神媽祖、陳靖姑之後具有影響力的女神信仰。馬仙又稱馬大仙、馬孝仙、馬仙奶、馬夫人、馬元君等,其信仰肇始於浙南,盛行於閩東、閩北、閩西、閩中及台灣等地區。馬仙信俗的文化內涵與其他女神信仰有很大的區別。馬仙是以農耕社會中辛勤耕作、紡織持家、侍母孝姑、和諧鄰里的村姑的品德操行,得到社會廣大民眾的敬重,而被奉為典範,歿後被祀為神。

2009年5月,“馬仙信俗(柘榮)”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11月11日,馬仙信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15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仙信俗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Ⅹ-152
  • 申報地區:福建省柘榮縣
  • 遺產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柘榮縣的馬仙信仰始於宋元,盛行於明清,民國以來有很大的發展。民眾對馬仙的信仰熱情以及每年一度的“迎仙”儀式之影響,冠於福建各地。每年農曆七月,相傳為馬仙神誕之期,柘榮城關及城郊鄰近十三境的民眾都按例舉行規模盛大的“迎仙”民俗儀式活動。儀式歷時近二十天,由“迎仙”“巡仙”“送仙”三部分組成,此俗相沿至現代已五百餘年,是民間傳統信仰習俗的遺存。
馬仙信俗
馬仙信俗活動
民間所祀馬仙包括三姐妹,稱馬五娘、馬六娘、馬七娘。其家原為秀州和亭縣仕官門第,因避亂而遷浙南景寧及福建東北一帶。三女或跣足耕作勤儉持家,或勤勞紡織孝養母親,而為世人所稱道。馬五娘,婚後一年夫逝,毅然挑起贍養婆婆的重擔,以紡織受傭,每日往返百里侍奉婆婆。馬六娘、馬七娘終身未嫁,游山採藥,侍母至終。三姐妹生前事跡被時人傳為佳話,她們死後被民眾祀為神。馬仙的信仰傳說很多,各地版本不盡相同,其事跡不僅見載於各地誌書,亦有許多文人墨客記述其事。如唐代縉雲縣令李陽冰、明初開國丞相劉伯溫、明末任壽寧知縣的著名文學家馮夢龍都撰文贊這位女神的高尚品德。而元末明初的道教類書《三教搜神大全》亦詳載其事,如“馬大仙”條云:“大仙姓馬氏,衢州府景陵縣人也,家貧養姑孝,傭身以資薪米,恆苦不給,艱險備嘗,咯無倦息。一日遇異人,授以仙術,祝之日:‘感汝孝養,持此代菽水之歡,毋輕語。’大仙如其術,日給膳養,不勞餘力。自是姑得所養,善所終。未幾而大仙亦隨之以示寂矣。鄉人重之,為立祠以永其祀。凡禱多應,水旱疾疫如轉園然。有李陽冰撰碑記,及本朝誠意伯劉基《重修馬大仙廟記》。”
據《霞浦縣誌》載,柘榮縣之馬仙信仰始於北宋景德間(1004年—1007年),“時築壇為禪,未雍草,仙倏顯跡於東山之巔”。元至正二年(1342年),因禱雨獲大有,於是在現柘榮城西之仙嶼處“設外台茲地”以祭祀,其後立祠廟祀之,曰馬真人廟。自明代以後,馬仙廟香火旺盛,馬仙廟也成為柘榮馬仙信仰和民俗活動的中心。

主要活動

馬仙信俗是將柘榮縣的馬仙信仰和民間道教科儀及民俗活動融合在一起的儀式活動。其時間在每年的七月初至七月中旬,參加活動的信眾主要分布在柘榮城關及城郊十三境,屬於年例性的民俗活動。儀式前三天,全城禁屠,戒葷沐浴,灑掃街頭、通道、門庭,清洗泉井、溪流。儀式主要由“迎仙”“獻祭”“巡境”“醮儀”“送仙’等五個部分構成。
馬仙信俗
馬仙信俗活動
迎仙
迎仙有兩個時段的儀式:一是上山迎仙,一是信眾接仙。上山迎仙是十三境的福首於七月初一前,在馬仙宮擇定吉日,並卜選法師三人、信眾七人組成迎仙隊,上柘榮最高山東獅山靈岩洞(主祀馬仙)迎仙下山。迎仙主要內容是由閭山教道師做“祭拜”。“奏疏”“獻供”“問杯”等科儀,在徵得“九聖三陽”的聖杯之後,迎仙下山。山下十三境的福首及信眾在得到山上迎仙下山的信息(神銃鳴響)後,聚集在城東“迎仙坪”,迎“神輿”到城中仙嶼之“馬仙宮”下馬,道師行“安座醮儀”儀式於翌日凌晨告一段落。
獻祭
獻祭儀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道教閭山派和佛道相融的釋教共同來行持道法科儀,為民眾禳災祈福、納吉呈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二是信眾的謁神祭拜,許多中老年婦女帶著女兒或剛過門的新媳婦到廟參拜,並一一講解三位馬仙勤勞持家和行孝服侍婆婆的事跡。通過長輩年復一年的參拜和講解,使馬仙的孝道孝行孝德在女兒、新婦及一代又一代柘榮人中潛移默化地傳播,為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穩定打下基礎。
巡境
獻祭儀式後,經各境福首協商,按各境例行順序在十三境中舉行巡境儀式。巡境指由各境的道師、福首和境內信眾及香客組成的儀隊到馬仙宮迎馬仙之香爐及神像。儀隊在本境巡遊一遍後,神像和香爐便安置於按序輪祭的首境的祠廟或眾廳,供境內信眾祭拜一日夜。第二天又由另一境儀隊前來迎仙駕。在境內祭拜的一天中,各境福首按例要請一戲班來境演戲酬神娛眾,以示虔誠。同時,境中福首也要設宴請十三境福首到境內聚會,同觀戲劇以聯絡情誼,這種禮尚往來,使以往鄰境間的矛盾問題可以及時得以解決,促進各境和睦相處。其後,各境依序迎神巡境、祭拜,在十三境最後一境祭拜完畢後,送仙回馬仙宮安座。
醮儀
在十三境巡境結束後,迎馬仙回宮舉行醮儀。醮儀是整個儀式活動的高潮,其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由道教科儀和民俗活動兩部分構成。道壇科儀有“請神”“發奏”“誦經”“午供”(大獻供)“禳星拜斗”“禳厄過關”“祈雨科”等;信眾與之互動的有“求嗣”“祈財”“禳災”“納吉”“小兒過關”“老人延壽”等民俗活動。醮儀的核心內容是祈禱人壽年豐、鄉梓平安,體現民眾對幸福生活願景的期盼。
馬仙信俗
馬仙信俗活動
送仙
送仙是馬仙信俗活動中最為大型的民俗儀式和文藝踩街活動。各境福首召集本境能工巧匠,盡其所能,各出招數,舉行鐵枝台閣、舞龍、舞獅、花車、腰鼓、高蹺、花燈、歌舞等活動,以展示其人文景觀。
送仙儀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踩街遊行,一是祭拜歡送。踩街遊行,亦是按十三境之例行順序,一境儀隊接一境,按既定的路線有序遊行。每境儀隊的組成為:1、聖水令旗;2、開道鑼;3、元帥大旗、馬仙大旗;4、執事一付;5、鑾駕全堂;6、元帥香爐鑾駕;7、馬仙執事牌全副;8、道師;9、馬仙香爐、神輿;10、馬仙鑾駕全堂;11、鑼鼓吹樂;12、各境彩旗(每戶一丁一旗);13、花車台閣(或舞龍、舞獅);14、鑼鼓吹樂;15、信眾香隊等。各個儀隊都專備有護駕人員,以防止儀隊間之衝突。每境儀隊均需在指定的寬闊地點展演其文娛節目,每場節目做到盡歡即止,以保儀隊不脫節,按序循行,順利到達迎仙坪集合。除十三境隆重的儀隊外,沿街百姓,多於門前設供,持香跪迎,爆竹迎送。
全部十三境儀隊按序列在迎仙坪集合,由道師於送仙台作“發奏”“誦經”“宣疏”“送神”科儀後,各境信眾跪送神輿、香爐回東獅山。送仙隊仍由三位閭山教道師和七名福首組成。在送仙隊遠去後,各境儀隊按序撤離迎仙坪,一路鑼鼓不息,整裝不懈。回到本境,當夜境中開葷宴賓、演戲謝神,一年一度的“請仙”儀式全部降下帷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馬仙信俗是傳統農耕社會的儀式風俗,是祈求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傳統意識的遺存形態。貫穿於儀俗中的主導思想是祈求生產生活的安全的美好願望和弘揚馬仙孝德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對於家庭和睦、社區和諧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獨特和不可代替的教化作用。儀式中十三境的聚合協商和聯誼對解決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有積極作用。而迎仙巡境中各種藝術形式的展示則是對古代農耕社會“狂歡節”——社戲的傳承,對於繁榮地方特色文化、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價值。
馬仙信俗
馬仙信俗活動
一年一度的“迎馬仙”儀式,有近乎古代“戲禮”之意。許多宗教科儀、民俗歌舞、民間燈藝、戲班演出,雖出於酬神謝恩心理,但客觀上為繁榮民間文化藝術、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並使這些民間文化得到傳承、發展。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柘榮縣文化館獲得“馬仙信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柘榮縣文化館獲得“馬仙信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自2008年起,柘榮每年都會舉辦1—2次的馬仙民俗文化節,吸引不少台灣信眾及學者前來參加。
馬仙信俗
馬仙信俗活動
2013年10月31日,台道教總廟赴閩交流,這是總廟第一次到柘榮進行宗教互訪,開啟了總廟和柘榮的道教文化交流之旅。柘榮的馬仙、莆田的媽祖和古田的陳靖姑並稱“福建三大女神”,由此福建與台灣的交流較為密切。
2015年10月11日,由柘榮縣馬仙信俗協會主辦的中國·柘榮第三屆馬仙信俗文化傳承活動舉行。送仙繞城環遊活動尤為熱鬧,一萬多人分成彩旗隊、彩車隊、管樂隊、腰鼓隊、舞龍、舞獅隊等方陣,身著各色服裝,繞城環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